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汪堃仁
释义

汪堃仁,中国组织化学的开拓者。在消化生理、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从事教育工作近60年,对促进中国大学和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文名:汪堃仁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省嘉鱼县

出生日期:1912年3月7日

逝世日期:1993年9月18日

职业:生理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简介

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

发现刺激狗迷走神经中枢端后,脑垂体后叶细胞发生变化,证明脑垂体后叶细胞中颗粒为其分泌产物;发现ATP酶在胃粘膜壁细胞内呈特异性阳性反映,以及其与胃泌酸的关系;与合作者发现丙种球蛋白对大鼠注射ccl4的中毒现象有预防作用;发现肿癌临床验方复方中草药与单方猪苓提取物对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效果,证明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与细胞质内cAMP磷酸二酯酶受到抑制有关;发现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的间期内和有丝分裂期中,微管分布以及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内微管分布的差异。

80年代以来开展了癌变原理和肿瘤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生平

1912年

汪堃仁,祖籍安徽省休宁县。祖父是清末的七品县令。父亲长期赋闲,家道渐趋衰落。汪堃仁出生后9天,母亲病故,父亲远走他乡,不久亦病逝。当时在北洋军阀政府内任职的伯父,悯其孤弱,加以收养。后伯父逝世,家境日渐凄凉。汪堃仁只好随其伯母住在不交房租的北京宣武门外休宁会馆里。艰苦的环境,使他自幼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图强的性格。

1928年

汪堃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他学习勤奋,无论课堂听课、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都非常认真。还常到图书馆博览群书,搜集中外文参考资料,刻苦钻研。在生物系学习4年,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此外,还挤时间选学了化学系、英文系的一些课程。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汪堃仁为人温良敦厚,虚怀若谷,人们多愿与他接近。

1934年

汪堃仁由于品学兼优,毕业后留系任助教,负责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实验课。

1937年夏,被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进修,任生理学研究助教。在此期间他进一步学习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等课程,通过了考试,并在著名生理学家张锡钧、林可胜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从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前准备到手术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都认真从事,一丝不苟。这些严谨的学风对汪堃仁后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都深有影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长驱直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汪堃仁决定离开协和医学院到已迁往陕西城固的北京师范大学去。

1939年

5月,汪堃仁筹借川资,携带妻子和两个幼女从北平取道海上,经香港、越南,再经云、贵、川,历时4个多月,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939年9月到达陕西。此时北京师范大学已改名为西北师范学院。由于汪堃仁教学成绩突出,被越级晋升为副教授,不久又被提升为教授。1946年北京师范大学复校,汪堃仁随校迁回北平。

1947年

7月,汪堃仁赴美留学,到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深造,仅10个月就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他原想获博士学位后再回国参加建设,但在同年7月接到华北文化委员会董必武、钱俊瑞的电报,请他尽早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意识到这是祖国的召唤,于是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的机会,谢绝了导师A.C.艾威(Ivy)教授的挽留,于1949年8月回到北平。

汪堃仁回国后,继续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任生物系系主任。1953-1958年兼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系研究员及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汪堃仁深受鼓舞。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一方面认真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又挑起了行政工作的重担,满腔热情地、夜以继日地工作,受到师生的爱戴。

1956年

3月,汪堃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汪堃仁受到冲击,教学、科研无法进行,申请离开北京师范大学。1976年调到北京肿瘤研究所,任研究员、细胞生物学室主任、副所长,决心为防癌、治癌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0年

被调回北京师范大学,继续任生物系教授及系主任,先后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及生物学科评审组组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1986年当选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1987年先后两次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从1983 年起,汪堃仁不再担任系的行政职务,任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

9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大事年表

1912年3月17日 出生于湖北省嘉鱼县

1934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1934-1937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助教。

1937-1939年 在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进修。

1939-1946年 任西北师范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教授。

1947-1949年 在美国依利诺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进修,获硕士学位。

1949-1975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自1952年起兼系主任。

1953-1958年 兼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研究员及病理研究室主任。

1976-1980年 任北京肿瘤研究所研究员、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

1981-1983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83年-迄今 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

1993年9月18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汪堃仁,薛绍白,柳惠图主编.细胞生物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KJ Wang(汪堃仁).A Vagus-post-pituitary Reflex(VI)-The secretory cells of pars nervosa. Chin J of Physiol, 1938, 13: 405.3、K J Wang, M I Grossman. A Simplified Vacum Dehydration Technique for Preparation of Section by Freezing-drying Method. J Lab Clin Med,1949, (34): 292.

4、K J Wang, M I Grossman. Histochemical Study of Alkphosphatase Prepared by Freezing-drying Method. Anat. Rec. 1949, (104): 79.

5、K J Wang, R Grant et al. Action of Lysozyme on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Archives of Pathology, 1950, 49: 298.

6、C C Wang, K J Wang, M I Grossman. Effect of Ligation of Pancreatic duct upon the action of secretin and pancreozymin in rabbit with correlated histological study. Amer J of Physiol, 1950, 160: 155.

7、C C Wang, K J Wang, M I Grossman. Alkaline Phosphatase Correlated with Histochemical Demonstrability in Pancreatic Tissue with Present in Pancreas Juice. Proc Soc Exp Biol and Med, 1951, 78: 310.

8、R Grant, M I Grossman, Wang K J. et al. The Cytolytic Action of some Gastro-intestinal Secretions and Enzymes on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Gastric and duodenal Mucosa. J of Cellular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1951, 37: 1.

9、汪堃仁.三磷酸腺苷酸酶(ATPase)之组织化学定位,特别关于胃粘膜内壁细胞.生理学杂志,1952,1(3,4):181.

10、汪堃仁,傅聪远,张华星.在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组织胺后,兔胃粘膜壁细胞和主细胞中ATP酶活动的组织化学变化.生理学报,1955,19 (3,4):281.

11、汪堃仁,杨恩孚,傅聪远等.在动物发育过程中几种消化腺(唾液腺、胃腺和胰腺)内消化酶出现的正常情况.营养学报,1956,1(1):35.

12、王日宏,汪堃仁,杨恩孚等.胰脏抗脂肪肝作用的研究(Ⅰ)氯化钴对豚鼠的胰脏和肝脏的作用.营养学报,1956,1(3):189.

13、王日宏,汪堃仁,杨恩孚等.胰脏抗脂肪肝作用的研究(Ⅱ)结扎兔胰导管和注射氯化钴引起兔胰脏损伤后肝脏的变化.营养学报,1956,1(4):267.

14、王日宏,汪堃仁,杨恩孚等.胰脏抗脂肪肝作用的研究(Ⅲ)产生实验性脂肪肝的大白鼠及其胰组织的变化.营养学报,1956,1(4):273.

15、汪堃仁,张纫华,张华星等.小鼠胰腺分泌周期内酶原位,RNA和脂肪酶的细胞化学变化及其与三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的关系.生理学报,1963,26(2):108.

16、张启元,汪堃仁.丙种球蛋白对大白鼠CCl4中毒的预防作用.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65,2:73.

17、吕桂芝,汪堃仁,张锦珠等.小白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MgATPase的细胞化学观察(光镜及电镜).解剖学报,1981,12(2):474.

18、林仲翔,王端顺,汪堃仁等.培养的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内微管变化的研究(Ⅰ)正常细胞内微管的免疫荧光细胞化学观察。实验生物学报,1982,15(4):439.

19、Wang Kun-ren(汪堃仁),Zhao Ya-li,Wang Dai-shu,et al.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Toad Tincture and Adenosine 3′,5′cAMP on Ehrlich Ascites Tumor Cells in Mice.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82,95(7):527-532.

20、王代树,赵孟莲,汪堃仁等.3′,5′cAMP对不同病龄的艾氏腹水癌细胞内cAMP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反应及其磷酸二酯酶的细胞化学反应与癌细胞表面膜某些形态学变化的关系.解剖学报,1983,14(1):87.

21、林仲翔,王端顺,汪堃仁等.培养的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内微管变化的研究(Ⅱ)肿瘤细胞内微管的免疫荧光细胞化学观察.实验生物学报,1984,17(4):377-389.

22、赵雅丽,孟松娘,汪堃仁等.S180V系细胞中环核苷酸含量与细胞骨架和细胞行为的关系.Ⅰ.细胞周期中cAMP、cGMP含量与细胞形态的变化.实验生物学报,1984,17(2):199-209.

23、方家椿,范保荣,汪堃仁等.小鼠Bw5147胸腺淋巴肉瘤细胞与小鼠网织红细胞融合前后3′,5′-环状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细胞化学观察(光镜和电镜).实验生物学报,1984,17(4):415-421.

24、林仲翔,王端顺,汪堃仁等.人食管癌细胞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内微管的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研究.中国科学,B辑,1985,7:636.

25、王端顺,顾栋运,汪堃仁等.微管—微丝系统的改变对培养的MG803人胃癌细胞粘液分泌的影响.解剖学报,1987,18(2):181-186.

26、赵雅丽,孟松娘,汪堃仁等.钙调素抑制剂—三氟拉嗪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微管组装的影响.实验生物学报,1988,21(4):481-491.

科学成就

汪堃仁从事科学研究近50年,在消化生理、组织化学和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已发表论文及著述70余篇,主要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

发现了迷走神经与垂体后叶反射的关系

汪堃仁在协和医学院进修期间,曾在张锡钧、林可胜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迷走神经与垂体后叶反射的研究。当时已知垂体后叶可以分泌九种激素,但尚未找到细胞学的根据。汪堃仁发现,当刺激狗的迷走神经向中端时,垂体后叶细胞发生变化,而刺激颈部交感神经的中枢端时则无变化,证明垂体后叶为分泌细胞,其中的颗粒即是它的分泌产物。

以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胃、胰细胞的机能定位

汪堃仁在美进修期间,艾威教授正研究一种药物的毒理作用,艾威请汪堃仁研究该药的肾中毒机理。由于该项研究不能对动物作常规的石蜡切片(不能经过酒精、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必须用冰冻真空干燥法,以-190℃的液氮固定肾脏,然后在低温真空条件下脱水。汪堃仁当时在既无经验、又无任何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经过苦心钻研和反复试验,终于设计出一台简单实用的冰冻真空干燥器,解决了进行这项研究的仪器问题。通过比较研究表明,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细胞酶活性的精确定位。这台仪器的制成,对当时的新技术——组织化学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在胃腺分泌活动与ATP酶的关系方面,汪堃仁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工作。胃腺壁细胞是一种泌酸细胞,用组织化学方法可发现壁细胞内有丰富的ATP酶,与其他细胞明显不同。当刺激迷走神经离心端或注射组织胺时,壁细胞泌酸增加,同时细胞中ATP酶呈阳性反应,表明壁细胞制造及分泌盐酸均需ATP酶分解ATP以释放能量才能进行。用对氯汞苯甲酸抑制盐酸的分泌,则壁细胞内ATP酶的组织化学反应减弱;用L-半胱氨酸解除此种抑制,则ATP酶的活性亦随之增强。这是表明细胞功能与组织化学定位相并进行的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在胰腺分泌功能上,汪堃仁和他的同事们也做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工作。他们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胰腺分泌周期内3种消化酶的活性,又以组织化学的方法显示出酶原颗粒和脂肪酶,发现3种消化酶的活性变化与用组织化学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使胰腺的功能活动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汪堃仁等对胰抗脂肪肝的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豚鼠注射氯化钴,对胰岛A细胞有显著的破坏作用,同时约有一半动物产生了脂肪肝;而向家兔注射氯化钴连续破坏胰岛A细胞,却不引起脂肪肝。反之,以高胆固醇食物喂大白鼠后再注射氯化钴或氯仿,大白鼠出现严重的脂肪肝,而胰脏并未发生组织形态上的变化。据此,他们认为“胰岛A细胞不大可能是产生抗脂肪肝因素的部位”,从而否定了国外一些学者主张胰岛A细胞有抗脂肪肝因子的看法。这项工作汪堃仁曾于1956年7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二十届国际生理学会上报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此外,汪堃仁及其同事们在四氯化碳中毒引起实验性肝病变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丙种球蛋白对大白鼠的CCl4中毒有预防作用。

进行了环腺苷酸的研究

自7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环腺苷酸(cAMP)可使转化细胞发生逆转现象以后,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也激发了汪堃仁的浓厚兴趣。他所进行的有关癌细胞逆转与环腺苷酸关系的研究成果和所撰写的综述文章,对中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了促进作用。汪堃仁研究了有效抗癌中草药(复方白蛇酒)的制癌作用与cAMP的关系。他以3′、5′cAMP和复方白蛇酒分别处理接种了艾氏腹水癌的小鼠,发现服了复方白蛇酒的动物其腹水癌细胞内的cAMP水平增高,同时癌细胞的增殖也受到明显的抑制,这种现象与cAMP加氨茶碱处理过的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情形相似,即癌细胞内的cAMP水平均增高,表明该复方中药的疗效是通过cAMP控制细胞的增殖而实现的。他还进一步证明,cAMP水平的提高是由于cAMP磷酸二酯酶受到抑制所致。他和共同工作者在猪苓抑制小鼠肉瘤180腹水瘤细胞增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些研究为中草药控制癌细胞增殖的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此项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卫生部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和中医研究院猪苓研究三等奖。1980 年他将此项研究成果在西柏林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上作了报告,受到国际同行们的好评。此外,在他领导下,他的研究小组通过S180V系细胞的同步化,测定不同周期时相内环腺苷酸水平的变化,发现分裂期最低,非分裂期较高。从扫描电镜的观察中显现出分裂期细胞的骨架系统很不发达,表明癌细胞的动力学与细胞骨架系统的变化以及与细胞形态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用cAMP处理癌细胞,也发现许多指标(如细胞表面受体中的ConA、微绒毛、ATP活性、膜内蛋白质分子侧向扩散运动等)均有一定的逆转现象。

研究了细胞骨架和癌化的关系

80年代汪堃仁开始注意到“细胞骨架”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器,癌化后的细胞骨架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必然影响到细胞多种功能的改变,因而认为细胞的骨架系统很可能是癌基因产物的重要靶子之一。在汪堃仁的领导下,研究小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了正常间期细胞和分裂期细胞微管系统的变化,以及中国建立的七株癌细胞内的微管变化和分型;也研究了食道癌Eca109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微管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肿瘤细胞的早期诊断以及环腺苷酸、细胞骨架与肿瘤细胞逆转有关的理论打下了基础。此外,他还发现了丁酸钠对人胃癌MG8003细胞和食管癌Eca109细胞的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人胃癌细胞的分化也有影响(如细胞变长、出现胞壁突起等趋于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能使食道癌Eca109细胞的核/质比下降。汪堃仁等发现,丁酸钠可促进人胃癌MG803细胞中的微管和食道癌Eca109细胞内中等纤维的组装。他认为这些变化与丁酸钠处理后细胞形态的改变有密切关系。他们发现,丁酸钠可将细胞阻断于G1期,对3′、5′cAMP 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提高了cAMP的水平,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这表明丁酸钠对人胃癌MG803和食管Eca109细胞具有一定诱导分化的作用。总之,自80年代以来,汪堃仁及其合作者深入研究了cAMP对癌细胞分裂、分化的调节作用以及cAMP、细胞骨架与癌变及其逆转的关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育贡献

汪堃仁从事教育工作近60年,既教书、又育人,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人才。他的学生遍布中国,其中有的人已成为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多人已成为优秀的教育骨干和科研工作者。

深受学生尊敬的老师

汪堃仁1934年大学毕业后任助教,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实验操作熟练,实验课效果显著,博得系内师生的好评。抗日战争期间他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先后讲授过生物系的生理学、解剖学和组织学,体育系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以及家政系的生理学等课程,也教过文科的普通生物学。最初没有助教,不论课堂演示、讲课,还是准备实验、上实验课、批改作业,都由他一人承担。这时,他在携带全家赴陕西路过重庆时由自己垫款购买到的几套生理实验仪器发挥了作用,他几乎开出了在协和医学院开过的全部生理实验课程,这在当时情况下,是非常不容易的。解剖学实验没有尸体,他就和其他老师泡制猫狗来代替;没有骨骼标本,便拣取无主尸体,加工后串成骨架子使用。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汪堃仁克服了经费不足、设备短缺等种种困难,想方设法自制了不少标本和教具,满足了教学的需要。现在西北各省区体育界、生物学界的许多教学骨干,多是他培养的学生。当他们谈起汪堃仁当年全心全意致力于教学的情况时,都感到受益匪浅,称颂怀念不已。1949年汪堃仁从美国回来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讲授生理学和组织学等课程。他治学严谨,备课认真,讲课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条理分明,重点难点讲得清楚明白,还随时穿插讲些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因而生物系的学生都“喜欢听汪先生讲课”。80年代汪堃仁年已7旬高龄,仍坚持给研究生讲课,指导研究生做科学研究,对学生谆谆善诱,严格要求。前些年还和其他教师一道,共同为同学编写了一部大型教材《细胞生物学》。

办学有方的系主任

除“文化大革命”10年外,从1952年至1983年汪堃仁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系主任。作为一位教育家,他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学校支持和他的筹划下,生物系率先办起了动物学、农业基础和生理学等3个研究班,以后按照国家规定又不断扩大招收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汪堃仁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一个系,不仅要有坚强的领导,还需要有一批好的教师;不仅要开好基础课,还要开好一系列的选修课;不仅要注意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实验实习。他常为一些课程的教学质量低而焦虑,他说:“办学校一切要为同学着想,同学一辈子就听一次这门课,讲不好影响人家一生”。他常亲自出马聘请著名的教授、专家来系讲课,还筹划开设一些新课程,同时又选派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出国深造,为生物系的未来培养骨干力量。他认为在职教师要提高学术水平,除了刻苦钻研业务外,还必须坚持搞科学研究。在他的提倡下,生物系的教师搞科学研究已蔚然成风,成果累累。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为生物系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关心师范教育和生物学教育的教育家

汪堃仁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学校的办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等重大问题十分关心,他不顾业务繁忙,总是按时参加会议,并积极为办好学校献计献策。他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重点学校,应办出自己的特色。它不仅负有培养优秀中学教师的任务,还应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师资,为此就应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扩大招收研究生。他认为师范大学不仅要强调师范性,而且要重视学术水平的提高。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学术水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保证。汪堃仁身为教授、科学家、学部委员和人大代表,十分关心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事业,曾一再撰文呼吁社会要重视生物科学教育和造就人才,并在全国和市人代会上就中国教育事业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提出过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1990年5月,他又在生物学部的领导下,与另一位学部委员裘维蕃教授共同牵头组成咨询组,就加强中学生物学教学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研究,1992年上半年已写出专题报告并在报刊上发表,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广大中学生物教师的欢迎。

汪堃仁已年逾古稀,他常对人说:“我的余年不多了,我还愿在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工作”。他总是兢兢业业地辛勤工作,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