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万载城隍庙 |
释义 | 万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丞冯厚礼以红巾刘仁旧居改建,座落在康乐街道龙河东岸集贤坊(今仿古街),永乐年间毁。正统10年(1445年)县丞周济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选修葺,弘治年间(1488~1505年)颓废,知县张文谋复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润出资重建,前殿后寝,东西两廊,中外二门,规制略如县衙,教谕朱宪曾撰文褒美。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又3次捐资修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拓基重修,添建头门外站亭两廊。 基本信息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进攻县城,与官军交战,庙毁。咸丰八年(1858年),咸丰十年(1860年),同治九年(1870年)合县绅民迭次修复。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破除迷信菩萨尽毁。1997年捐资重修,现名万佛寺。该寺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古朴典雅,五进大殿,青墙灰瓦,雕梁画栋,庙内有方形石柱17对,木柱20对,配以鼓形基座,柱正面有阳刻楹联十数副。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左右对称,现进门为第一殿天王殿(1997年新建),弥勒佛含笑端坐,韦护神英俊而立,两厢是魁伟高大的四大天王。拾级而下,有200平方米的场坪,两旁是风雨走廊。正门有雕花彩绘牌楼,两侧为钟鼓楼。进得过厅,有彩雕燕窝状顶棚(藻井),形态各异的蝙蝠,似飞似舞,象征百福吉祥。第二殿为大雄宝殿(1997年新建),释迦牟尼佛高坐正中,两边是阿楠、迦叶、普贤、文殊等佛像,十八罗汉或坐或立,造型各异。第三殿为观音殿(1997年新建),该殿四周有石雕栏杆围绕,由万载县旅台同胞刘心丽夫妇捐建的观音菩萨端坐莲台,顶棚雕刻二百龙头,围成环状,称为“龙窝”。配以草卉鳌鱼,镏金重彩,这是几经劫难保存下来的数百年工艺精品。第四殿为城隍神大殿,殿顶高15米,巨梁绘彩,高大宏伟。由民间捐资重修的城隍神像,官帽朝服,神态威严。两侧为随从皂隶各4位。 其他信息面对城隍的高墙上悬挂一把巨大算盘,上书“不由人算”四个大字,寓意深刻,回味无穷。万载城隍无名氏。旧志载,“咸丰六年,粤匪据城,官军交仗,屡彰灵异,今皇上颁赐宣威遏寇匾额。”最后一殿为城隍夫人殿,相传万载的城隍夫人是一位叫玉莲的民间女子修行而成。民谣曰:“花钱缠绵当红娘,玉莲有德嫁城隍,阿莲行善修行好,自选城隍做红娘。”又有一说是该女子逛庙会时,因长相姣好,被描影而去,遂塑为城隍夫人。各大殿两侧均有厢廊相连,还有地藏王殿,普庵祖师殿等建于两厢。每逢佛事,钟鼓齐鸣,观音殿是善男信女踊跃朝拜之圣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