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万民含愤
释义

万民含愤是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进攻长江,有江南义民义启云组织起一百三十万民兵,上书满清政府,要求抗击洋人,没有被官府批准。作者非常赞美这种爱国的旺盛的民气,而对清政府的违反民意、一味求和的无耻卖国行为深恶痛绝;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当时广大爱国民众的一致的感情。

作品名称:万民含愤

作品别名:诗词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越伊优亚生

作品原文

万民含愤

百三十万聚奇男, 义启遥传江以南。

气愤椎牛雄赳赳①, 视同猛虎志眈眈②。

议和无奈攻心蠹③, 丧耻偏容食叶蚕④。

我听蒹葭秋水外⑤, 恨声常与浪声涵⑥。

作品注释

①椎牛:椎是朴实粗鲁的意思,椎牛,这里指一般纯朴的农民和老百姓。

②眈眈:威严地注视貌,《易经·颐》:“虎视眈眈”。

③议和句:议和,指满清政府对英国的丧权辱国的和议。攻心蠹,是说把人心蛀坏了,心已死了的意思。

④食叶蚕:指英国侵略者对中国得寸进尺的无餍的领土要求,象蚕吃桑叶一般。

⑤蒹葭秋水:蒹葭(念jian jia )蒹是没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长在河边水中;这里蒹葭秋水指江南一带水乡。

⑥涵:包容,沉浸。

全文翻译

听说江南有位志士,名叫义启云,

振臂一呼,集合起一百三十万好民兵。

人人象野牛,雄赳赳,气昂昂,怒气填膺,

个个象猛虎,威风凛凛,誓灭洋人。

可恨朝中大臣死心要求和息兵,

让敌人得寸进尺,真是廉耻丧尽。

我听得广大江南水乡的波涛声,

其中包含着一片人民的怨恨。

作品赏析

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进攻长江,有江南义民义启云组织起一百三十万民兵,上书满清政府,要求抗击洋人,没有被官府批准。作者非常赞美这种爱国的旺盛的民气,而对清政府的违反民意、一味求和的无耻卖国行为深恶痛绝;诗中最后两句表现出当时广大爱国民众的感情。

作者简介

越伊优亚生,是作者为避文网而用的笔名,真实姓名无从查考。在鸦片战争时,作者在扬州,耳闻目睹英军在沿江许多城市所作的暴行,写下了《夷寇纪事》七律三十首,篇前有小序说:“诗名纪事,以抒愤也”。这里选录了其中的两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7: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