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万钢
释义

万钢,汉族,1952年8月生,上海人,致公党党员,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曾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人物简介

万钢,汽车领域专家。1952年8月出生,1978年毕业东北林业学院,1979进入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攻读硕士,1981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在数学力学系任教。1985赴德国Clausthal大学机械系留学,1990以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

1991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在技术开发部负责计算机轿车虚拟开发,形成奥迪汽车公司独特的开发系统。1996年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负责信息化制造技术和管理工作。他所领导的多项技术创新项目为新一代奥迪A4车顺利投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指导的德国博士生在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2000年万钢同志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重视和支持。2000年底,万钢同志在科技部领导的盛情邀请下回国工作。同时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并作为第一课题负责人承担了该项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该项目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万钢同志2002年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2003年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主持工作),2004年7月起担任同济大学校长。目前还兼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万钢同志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2006年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2006年12月任中国致公党主央副主席。2007年4月任科学技术部部长。2007年12月任中国致公党主央主席。

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个人履历

1969—1975年 吉林省延吉县三道公社知青

1975—1978年 东北林业大学道桥系学习

1978—1979年 东北林业大学基础部物理教研室教师

1979—1981年 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1—1985年 同济大学数力系光测力学研究室教师

1985—1991年 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博士研究生

1991—2001年 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生产部、总体规划部技术经理

2001—2004年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副校长(主持工作)

2004—2006年 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06—2007年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同济大学校长

2007—2007年 科学技术部部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2007—2008年 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2008—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相关信息

2007年4月27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任命万钢为科学技术部部长。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汽车专家万钢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担任部长的民主党派人士。

“我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在科技部4月27日下午举行的会议上,万钢动情地说,重任在前,自己更应该保持头脑清醒,认清形势,把握自我,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

寻找跨越的突破口

17年前,按照德国大学特有的传统,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万钢坐上小车,在山城克劳斯塔尔市绕行一周,然后到市中心广场发表演讲。

“获得博士学位,这仅仅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开端。我将在汽车工业研究发展上努力工作,让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一员,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开上我们中国人自己造的汽车。”毕业后的万钢选择了奥迪公司,从最基础的工程师干起,几乎接触了汽车企业的各个环节。1998年,他被评为德国汽车工业界的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一位务实而擅长逻辑思维的科学工作者。他所主持的课题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出发,在用工程科学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方面达到了应用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这是万钢的博士生导师、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校长迪茨教授对他的评价。

攻读博士期间,万钢开发出一项降低汽车噪音的技术。直到2004年8月,这套技术才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退役,一共生产了3500万套产品。下萨克森州政府为此授予万钢特殊功勋十字奖。他是第二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人。

担任同济大学校长3年多来,万钢积极推动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创造价值和效益,推动经济、科技和教育的结合。一些科教界人士认为,熟谙科技、教育、产业发展规律的万钢出任科技部部长,让人们对进一步解决教育与科研实际脱节、技术与经济需求脱节的问题,充满了期待。

提高综合素质

“从事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程技术人员要闻天下事,急天下事,围绕天下事来读圣贤书。”万钢的务实,在熟悉他的人群中颇为有名。

作为校长的万钢坦言,更多地与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是大学应有的价值观。“我经常说同济的教授很实在。要在同济立得住脚,必须把东西做出来。搞建筑,你设计建造的楼宇、桥梁、隧道,都要留下传世之作;搞汽车,你得把汽车造出来才是英雄。”

“除此之外,科技人员的社会聚集能力也很重要。”万钢说,科学研究就像统兵打仗,要有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虽然也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真正的“魅力”往往在于了解社会需求、感知他人感受,善于让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理解自己的理念,从而调动社会资源集聚于科技发展。

同济大学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及早熟悉企业的各种工作,还创立了学生创业基地,让学生自己想课题,自己找资金。“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自主创新是一个过程,除了专业知识、好主意之外,还要有很强的团队沟通能力。”

牢记目标和责任

2000年12月23日,西方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万钢在奥迪公司开完告别会,带着科技部和同济大学的邀请回国。

万钢说,当时欧洲也在做清洁能源的汽车。但他觉得,与其在德国做,不如回自己的国家做。“国外把专业知识分得太细,在那里学习后往往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缺乏全方位操作的能力,在中国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回国7年,万钢果然做了“更多的事情”。创新的激情、责任感和使命感,推着他走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高度。

2002年,万钢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在3年后增补为全国政协常委。2006年12月,他当选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万钢代表致公党中央进行大会发言,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言献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内聚集了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华的杰出人才。”万钢说,回国工作后,他结识了大批知名专家、党政干部,他们久经历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执政经验,完全能够承担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在担任我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参赞时就认识万钢,并为他回国工作积极穿针引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式友谊。这些年来,学校行政部门与校党委班子配合默契,为同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钢说:“在这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得非常顺畅。”

“与许多中共同志相比,我自感才疏学浅,特别是在从政经验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万钢诚恳地说,今后自己一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履行职责、勇挑重担;在科技部党组的集体领导、统一部署下努力工作,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团结合作,开拓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探索,认真实践,有意识地为多党合作积累经验。

人物访谈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万钢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万钢说,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科技的作用得到了检验,值得总结,更值得期待。

2008年,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极大的抗风险性。我国西部和中部,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在19%至20%,在外向度较高、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以超过10%速度逆市发展。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美国政府提出以新能源作为新增长点,英国提出应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万钢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万钢说:“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既能保障能源安全和大气清洁,又可以促进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当前形势来看,世界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竞争日益激烈,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国际汽车产业格局的剧烈调整。

万钢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动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战略的转型,是争取在新一轮国际汽车产业调整和变革中抢占先机,保持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汽车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机遇。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万钢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万钢清晰地记得1969年他当生产队长时,乡间流传的目标口号是亩产粮食600斤“过黄河”,亩产粮食800斤“跨长江”。而通过袁隆平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通过多年来科技助推粮食增产项目的实施,2008年,他在河南看到,玉米亩产1035公斤、小麦600公斤。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清楚地看到卫星传回的图像,显示何处房屋倒塌严重、哪段道路被阻、救援人员已经行进到哪里,我想,科技使这两句话真正得以实现。”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发馆剪头发,听到单管收音机中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我对原子弹还没有深入认识,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弹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国家了。”万钢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对科学的憧憬和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朦胧理想,正是从那时树立了起来。”

从“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到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培养、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视,再到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深入人心,万钢认为,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上世纪50年代,“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和学生的积极性;1978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95年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推动了人才培养;2006年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和“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目标的确立点燃和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

“科技离不开‘以人为本’四个字。科技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围绕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科技人才、包括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默默奉献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牺牲的勇气,留下了把知识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文化。”万钢说,多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若干年后,有人谈起当年的科技部部长万钢,我希望大家说,他为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铺好路,为未来培养和造就人才作出了一点贡献。”万钢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始终带着谦和亲切的微笑。

参考资料

1.万钢同志简历 

2.新华网 

3.新任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表示:不辱使命 不负重托 

4.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科技部长万钢谈新中国60年科技 

扩展阅读:

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41223/5677357.html

2

http://www.gov.cn/gjjg/2008-03/14/content_919948.htm

开放分类:
教育领导人
“万钢”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1次
最近更新:2012-04-18
创建者:will16888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侬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