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宛平县城隍庙庙会
释义

百科名片

宛平县城隍庙座落在北京地安门外西黄城根路北。据清《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五月初一日,西城都城隍庙开放,宛平县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庙会见,此固荒诞无稽事。然沿街空巷,逐队而观,甚至有各种香会随之,谓之献神。如秧歌、高□、五虎棍之类。又有舍身还愿者。”1927年国民军北阀后,此举遂废。但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仍有为期五天的庙会。该庙会白天并不热闹,主要是在晚间上灯以后结合上元节的灯会进行。

烧火判儿

庙期,城隍庙正院内用泥土塑造一尊空心的“判官”,升上煤炭,使之从五官七□喷火,谓之“火判”。“判官”手里拿一牌子,应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后来,为了提醒游人防盗起见,上书:“当心扒手”。历年,四九城的居民都扶老携幼地到这里看“火判”。庙的正殿、配殿均挂有纱灯,上绘《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七侠五义》等连续图画,里边按上蜡烛或电灯,供人观赏。殿内供奉城隍爷的塑像,广陈供养,灯火辉煌。有许多善男信女到此进香。庙外东西各半里许,设有香摊、爆竹摊、灯笼摊,还有纸制元宝、片鱼等象征吉庆祥瑞的应节物品摊床,其中间杂有少量的夜宵摊和儿童玩具摊。烧火判儿,是老北京灯节特有的一项活动。“判儿”指的是阴间判官,烧火判儿说白了就是把这个判官用火给烧了。京城烧火判儿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在琉璃厂海王村公园外的吕祖祠;另一处是在地安门外西侧皇城根路北的宛平县城隍庙。

京城最有名的烧火判儿,就数宛平县城隍庙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内相继建有三座城隍庙,一座为都城隍庙在复兴门内成方街;一座是江南城隍庙在宣武门外南横街;还有一座就是这座宛平县城隍庙。到了明代,城隍神亦执掌阴司冥籍,并负有监察官吏之责,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要烧火判儿了。宛平县城隍庙,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七有五天的庙会活动,那里的庙会说是庙会,实际上主要是晚上“灯节”的活动。庙会期间,庙前东西各半里许的街旁,设有灯笼摊、爆竹摊、各种风味小吃摊、玩具耍货摊等各类应节物品摊。庙内各壁间遍悬纱灯,每至夜间,万灯齐明,辉煌耀目。

每晚掌灯后,游客便云集而来,等着看灯节里最热闹,也是最吸引人的活动———烧火判儿。只见在庙的正院内安放着一尊用泥塑的空心“判官”,也有人说是钟馗。判官高约四五尺,外形像一个袒腹而坐的人,头上戴一顶双翅的纱帽,帽子形状就像一个大砂锅。判官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块铁板,也有用泥塑的,原来牙笏上面写着:“你可来了,正要拿你!”后来为提醒游人防盗,改书:“当心扒手”。判官腹中是空的,其实就是一个砖砌的大炉灶,炉膛里面装上煤,大概可填煤炭200余斤,生着火以后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耳口鼻眼、肚脐和双乳冒出,煞是好看,惹来大批游人围观。烧火判儿所用之煤,都是个人和商号、京西煤矿等捐的。

城隍出巡

清代每年旧历五月初一至初十,开庙十天。初一日,宛平县的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庙相会见。城隍出巡,气势很大,仪仗威严,铜锣开道,肃静回避牌,旌旗伞扇,全份执事。以八人肩舆抬着城隍爷,轿前后有舍身还愿者,扮成判官、鬼卒,或披枷戴锁,扮作罪犯,慢慢跟行。还有各种香会相随,如秧歌、高跷、五虎棍之类,边走边表演,锣鼓喧天,谓之献神。沿途观者如潮。 宛平县城隍驾到时,都城隍庙亦以旌旗执事,香会文场相迎。届时几档子甚至数十档子香会相聚一起,各自表演拿手绝技,把走会活动推向了高峰。进庙会后,举行隆重的仪式,上香焚表,祈祷城隍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善男信女进香者,不计其数。 庙会期间,百戏杂陈,摊棚林立,尤以卖估衣者为多。 庙会期间,城隍庙正院内用泥土塑造一尊空心的“判官”,升上煤炭,使之从五官七□喷火,谓之“火判”。“判官”手里拿一牌子,应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后来,为了提醒游人防盗起见,上书:“当心扒手”。历年,四九城的居民都扶老携幼地到这里看“火判”。庙的正殿、配殿均挂有纱灯,上绘《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七侠五义》等连续图画,里边按上蜡烛或电灯,供人观赏。殿内供奉城隍爷的塑像,广陈供养,灯火辉煌。有许多善男信女到庙会进香。庙会外东西各半里许,设有香摊、爆竹摊、灯笼摊,还有纸制元宝、片鱼等象征吉庆祥瑞的应节物品摊床,其中间杂有少量的夜宵摊和儿童玩具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