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湾潭 |
释义 | 简介地处五峰西北部,北与鹤峰交界,南与湖南省相连,全镇辖10个村1个居委会,48个村小组,总户数4738户,16789人,其中农业户4697户,15734人,非农业户41户,210人。全镇国土面积32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4623公顷,年末耕地面积1483.2公顷,退耕还林287.64公顷,水田63公顷,旱地1421公顷。 经济发展2003年全镇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712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23万元;年末居民储蓄总额109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0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735万元;全年保险费收入197.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100万元, 依托山水资源,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畜特总产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林、烟、茶、魔、药等绿色农业产业项目。2001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林业示范乡镇,兴建苗木基地481亩。依托周边收购绿色无公害箸叶和厚朴叶使农民全年增收150万元以上;其中锁金山村实现茶叶销售收入152万元;2004年,全镇发展蔬菜10499亩,菜农增收200万元;全镇有草木药材4219亩;烟叶稳定种植面积3433亩,产量167万斤;全镇劳务输出2038人,收入500万元,粮食总产稳定在8000吨以上,粮经作物比为6:4。 启动前进河电站建设,全年实现水电税收120万元。开发煤炭项目,全年实现税收21万元。全镇形成以鸦来公路为轴心的个体经济走廊,个体工商户187户,税收175多万元。 历史沿革五峰旧属容美土司统辖,土司首府——“中府”司城设在今鹤峰容美镇。湾潭紧挨鹤峰,是容美土司通往很多辖地的重要通道。这至少可以从一代土王田舜年修建百顺桥和改修湾潭至五峰的交通要道看得出来。 康熙年间,田舜年袭位后备受康熙皇帝赏识,将其收为义子,被誉为“西山才子”,同时赐给田氏宗派。这位因被封为骠骑将军而“破西南未封之天荒”的一代雄主,在与湾潭锁金山相邻的两山夹峙之间的溪河上,修建了一座长30米、宽3 米的大桥。此处为容美土司通往五峰、水浕、石梁长官司和东出司外达枝江、下武汉、联湖广的交通要道。大桥修建过程中,田舜年应诏进京觐见康熙皇帝,康熙亲自接见田舜年于乾清门金狮子下,首开皇上面见楚蜀诸土司先例。田舜年得意返司之时,正值石拱大桥竣工之际。踌躇满志、备感“事事多天幸”的田舜年高兴之余,亲撰碑文2203字,特召集文武百官,勒石立碑,以示庆贺,并命名为“百顺桥”。 百顺桥建成三年,经过湾潭树屏营至东部诸司的一条山中要道又新修成功。原来田舜年还有一件事是放心不下的:湾潭至五峰虽是往来要道,却只有一条要涉水三十多道的荒丛野道,一遇山水暴涨,行人往往望水兴叹,甚至相传有身负使命的人因等水退饿极,只得煮皮包充饥。再修一条新道实属必要。为此,田舜年往来探寻,广为打听,终得回报:通过当地一位善钻深山险途的山民从一位九十高龄老人的回忆口述中附耳聆听“线索”,实地摸索出了一条新路的走向。于是田舜年派丁拨夫,奖功罚惰,终使新路改修成功。改修新路的艰辛过程,反映在田舜年亲撰的1800余字的《新改荒路记》中。此文又经刻石以示纪念①,为容美土司大小官员九十余人同立,由此可见容美土司对新修道路的重视。 明末清初,受各种势力的冲击和制约,在田舜年祖父田玄去世后,容美土司从兴盛走向衰落。然田舜年执政,仍雄心勃勃,艰辛备尝,欲再现容美盛世之景,修建百顺桥及改修新路即是他励精图治的一个缩影。这个时期留下的碑刻文字,以其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成为研究五峰容美历史极为珍贵的“档案”资料。 纵览容美土司发展的历史,大体情况是: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古代巴人廪君种的一支,最早出现在长阳县资丘镇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容米洞的容米部落,沿天池河而上,约在秦末汉初,从今日的五峰逐步深入到今日鹤峰一带,建立了第二个容米洞,在这里繁衍生息(容美土司认为先祖“自汉历唐,世守容阳”)。元至正十年(1350年)容米洞上升为“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正式成为府一级土司,标志着长达数千年的容米部落社会的结束和容美土司制度的建立。到1735年,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长达385年的土司制度被废除。 两千多年前,当容米部落从清江天池河口经五峰由东北向西南迁徙到鹤峰容美,路途中是否经过湾潭已无从考证(也有学者认为经过了湾潭独岭),但容美土司在五峰由西南向东北的发展中,必定是从湾潭开始的。水浕源通塔坪长官司(湾潭现仍有水井源②、通草坪两地名)便是先发展到兼辖水浕司,到唐镇邦执政时又将衙署迁到水浕司。 在五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位置让容美土司的荣辱兴衰更能直接影响到湾潭。 但让人感到蹊跷的是,在湾潭锁金山村,还有一处镇国将军唐国政茔墓,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容美土司雄踞一方(即使到容美土司末期,雍正皇帝仍然认为:“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为富强”),怎会让一位麻寮土司司主父辈的坟墓迁至自己属地“安眠”? 唐将军茔墓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重新刊立,墓碑记述了唐国政于元末明初被敕封为镇国将军,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迁茔至湾潭大面与金氏夫人合坟等情况。唐国政始居重庆府巴县,元朝末年,唐国政迁至湖南慈利县麻寮寨,设麻寮宣抚司。唐国政麻寮土司的活动范围,包括今湾潭大面一带,是容米部落③的近邻。此时容米部落步步紧逼,麻寮土司只得步步后退。容米部落一直把麻寮土司“攻劫”到鹤峰走马一带才罢手。这就是史载容米部落“攻劫麻寮”一事。等到唐国政之子唐涌将父亲茔墓于1374年迁至湾潭大面时,容米部落已升为容美土司,而唐涌也于1369年当上了明朝“监控”容美土司的麻寮千户所首任千户。容美土司权衡考虑,犯不着再去得罪唐涌。 唐将军茔墓遗址的存在,证实了湾潭是五峰境内最早出现土司制度的乡镇,甚至比容美土司的建立还早。近年来,湾潭镇政府规划将湾潭建成鄂西南知名的土家风情镇,这既是在利用自身优势,更体现了湾潭人民的一种历史责任。 三 悠久的土家历史酝酿了湾潭源远流长的土家文化。如果说土王田舜年于百顺桥处建白鹿堂出《白鹿堂诗文集》,还只是借了一方吟诗挥毫的闲地,那么傩愿戏、柳子戏、皮影戏、地花鼓、围鼓、九节鞭、口头文学、薅草锣鼓、板凳龙、采莲船、民歌、竹马等土家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折射的就是一代代湾潭人固守精神家园的执着。土家人的勇猛剽悍、勤劳智慧、忠信守义、孝亲敬老、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等品质和美德,在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湾潭境内大小河流十来条,水能理论蕴藏量7.5万千瓦,居全县之首。流域总体规划“四库九站”,库容量4610万立方米,总装机6.2万千瓦。目前已建1库5站,总装机5.09万千瓦,年均发电1.3亿多度。湾潭境内林地面积43.2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3.7%,全镇人均占有林地19.8亩,高于全国、全省、全县平均水平,是湖北省林业示范镇。湾潭的中药材资源居全县之冠,在宜昌市素有“药材之乡”的美称。境内探明煤炭储量600万吨,平均发热量6800大卡,素有宜昌“白煤之都”的美称…… 17世纪初叶,容美土司田玄在《龙蜕》中写道:“何年灵物托山隈,凡眼纷纷聚族猜。椟里公然成骨董,节间犹竟带风雷。千金无市宁同骏,尺木遥飞迥脱胎。不是神明真已尽,漫将灰劫比仙材。”④在田玄诗里,烟的神秘,烟的金贵,以及吸烟者的享受,一一跃然纸上。看来,旧容美土司属地早在17世纪乃至以前就已经种植烟草了。近年来,湾潭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提出立足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思路,坚持把烟叶产业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来抓,逐步把湾潭打造成了全县烟叶生产大镇,现在已形成了通过争取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干群互动实现规模化种植、兴专业村推行标准化生产、办合作社搞好服务的良好态势,迈开了“万亩烟叶奔小康”的坚定步伐。 相传李白被放逐夜郎途经五峰时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诗句,我们也相信,在湾潭人民的努力下,“湾潭映明月,嫦娥看人间”的美景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撰写本文,参考了《中共五峰简史》、《五峰县志》、《五峰群英谱》及吴学林、李诗选、万佩华、胡德生有关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位于现树屏营碑坡,2006年由热心民族文化工作的李诗选先生发现。 ②水井源,亦叫水竹园。 ③容美土司前身。 ④“龙蜕”:《辞海》释为呼烟,“灵物”指烟草;栽种在山水弯曲的地方。精制的烟具装在匣子里,呼起烟来,发出风和雷的响声,这种灵物市上少见,要用马牛才能换取;尺长的烟具装烟点燃后,化作缕缕而去的烟霞。此诗展示了土司上层人物用水烟袋、旱烟斗吸烟的全过程,把呼烟的情景描绘得神乎又神。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