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瓦鲁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师宗县雄壁镇 ,地处镇东北边,距 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17里。东邻独龙村委会,南邻雄壁镇 ,西邻下鸭子塘村委会,北邻束岗村委会。辖小哨村、小水井村、龙潭村、鱼膜龙村、大塘子村、大黑箐村共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55户,有乡村人口2270人,其中农业人口2244人,劳动力162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28人。 全村国土面积10平方公里,海拔 1893米,年平均气温 20℃,年降水量 1002.6 毫米,适合种植 玉米、小麦、洋芋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226 亩,人均耕地 1亩,林地 371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2330.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967.5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采煤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447亩(其中水田810亩,旱地3637亩),人均耕地2.79亩,主要种植包谷、洋芋、大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1360亩,其中天然林地910亩,主要种植竹子等;水面面积25亩,荒山荒地0.6亩,有煤炭等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没有路灯,全村有257户饮用井水,有160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示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5%)。有175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412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2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67户。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要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有汽车105辆,农用车140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677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97户;已改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户。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1亩,有效灌溉率为6.7%,其中有高稳产农田面积4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面积0.21亩。 该村2010年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为主的住房,其中有2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125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468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744.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950万元,占总收入的93%;畜牧业收入728.5万元,占总收入的8.4%;林业收入60万元,占总收入的1.3%;工资性收入6.4万元,占总收入的0.1%。农民人均纯收入5010元,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74人,在省内务工194人,到省外务工80人。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5所,校舍建筑面积7941平方米,拥有教师89人,在校学生1782人,距离镇中学10公里其中小学生1782人,中学生83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新农村建设自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瓦鲁村委会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村委会班子为主的领导小组。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瓦鲁实际,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村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 瓦鲁借助当地的煤炭资源优势,以工促农,发动煤炭矿主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重点扶持庄科、大瓦鲁、小瓦鲁硬化了村庄道路、村庄包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公园建设。依托万元增收计划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洋芋、水稻蚕豆、浅水藕等产业。 在村容村貌建设中,积极发动群众,引导煤炭矿主投资建设,引导群众投劳。全村共投入村庄道路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瓦鲁大街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了村庄道路,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瓦鲁村委会始终坚持中央的总体发展思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划的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总体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为农民增收新路子。 发展重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人畜饮水困难; 2、交通不便; 3、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 4、种植业模式单一,产值较低; 5、学生就读困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硬化美化亮化净化村庄道路; 2、改扩建学生教学楼; 3、建水厂及蓄水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