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瓦楞子 |
释义 | 瓦楞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又名蛤壳,瓦屋子,瓦垄子,蜡子壳,花蚬壳,瓦垄蛤皮,血蛤皮毛蚶皮。原动物①魁蚶又名:魁陆,魁蛤,毛蛤,大毛蛤,赤贝;②泥蚶又名:灰蛤,垅蛤,粒蚶、瓦垄蛤,蚶子(俗称)。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 形态特征魁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顶部壳皮带脱落,使壳顶呈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痕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分布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泥蚶海产贝类。壳高大于壳宽,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且向内卷,约在壳前方1/3处,其间距离较远,壳表被有棕色壳皮,极易脱落,尤以顶部为甚,故壳常呈白色,壳背面具放射肋纹18条,肋间沟较肋纹为宽;放射纹仅后方数条光滑,其余均由粒状突起排列而成,顶端细密,至腹面粗糙;壳之前端钝圆,向后延伸,背面斜下,故后端尖瘦。韧带为黑褐色角质皮,呈矛头状,壳顶前方部分较后部大,铰合部直,铰合齿约为40枚,两端粗而稀,向中央渐渐细密。壳内面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无肋,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细放射花纹,约占2/3的面积;闭壳骨痕较明显,略似圆形,后者大于前者,外套膜较发达,边缘呈与放射肋相应的波状。无足丝。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 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皆有养殖。 毛蚶壳高大于壳宽,约为壳长的3/4~4/5,壳顶突出,而尖端又向内卷入,位于背前方,壳表被有棕褐色茸毛,顶部者极易脱落,故壳常呈白色,壳前端边缘均圆,向后逐渐延伸,背面斜下,使壳的后端呈瓣状,左壳稍大于右壳, 每壳具放射肋纹30~34条,以31条者较多,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的边缘亦有相同数目与肋纹及肋间沟相当的凹陷。两壳的肋纹显然不同,右壳除前端数条有突起外,其余均极平滑,而左壳则只有后端10余条较为平滑,其余则均由长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放射肋在顶端细弱,向下变粗壮,两壳壳顶距离较远,韧带呈披针形,铰合部直,铰合齿50枚左右,两端粗而稀疏,向中央则渐渐细密。壳内面亦有与肋纹相当的突起,无肋纹,但有很细密的线形花纹;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呈卵形,较小,下端尖,后闭壳肌痕呈鸡心形。两壳之中上部极膨胀。外套膜边缘厚,呈波纹状,外侧印有与贝壳边缘相同之齿纹。足不很发达。无足丝。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河北的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生活习性三种软体动物均为海边常见种类,喜栖息于风浪较小的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上附近的软泥滩涂上。以藻类为食,对自然海区的盐度和温度适应力较强。毛蚶雌雄异体,自然水温在25℃左右开始产卵,27℃时为繁殖盛期。精卵在海水中受精。泥蚶属多次性产卵类型。在自然海区每年排卵4-5次。受精卵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约2-3星期变态成幼贝在海底附着。 历史考证《别录》载有魁蛤,一名魁陆,云:“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取无时。”《本草拾遗》又载有“蚶”,曰:“出海中,亮如瓦屋。”《纲目》将魁蛤与蚶合为一条,并引郭璞《尔雅》注:“魁陆即今之蚶也,状如小蛤而圆厚。”又引《临海异物志》:“蚶之大者径四寸,背上沟文似瓦屋之垄,肉味极佳。今浙东以近海田种之,谓之蚶田。”上述形态特征与今蚶科动物一致。 化学成份1.魁蚶 贝壳含大量的碳酸钙,少量磷酸钙量在93%以上(按碳酸计算);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及 有机质。 2.泥蚶 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另含少量磷酸钙,总钙量在93%以上(按碳酸钙计算);有机质约1.69%;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钙分解,产生氯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3.毛蚶 贝壳含大量的碳酸钙,少量磷酸钙,总钙最93%以上(按碳酸钙计算);尚含硅酸盐和无机元素铝、氯、铬、铜、铁、钾、锰、钠、镍、磷、硫、硅、锶、锌;并且毛蚶外壳对核素锰有特异的富集能力。 炮制方法1.瓦楞子 《圣惠方》:“细研。”《品汇精要》:“洗去土,研细如粉。”现行,取原药材,用水洗净,捞出,干燥,碾碎。生品用于散瘀消痰。 2.煅瓦楞子 《串雅补》:“煅。”《医醇附义》:“煅研。”现行,取净瓦楞子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碎。煅瓦楞子用于制酸止痛。 3.醋瓦愣子 《本草拾遗》:“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埋令坏。”《日华子》:“凡用,取陈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丹溪心法》:“煅,醋煮一昼夜。”现行,取净瓦楞子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锻至酥脆,取出倒入醋内,使醋淬均匀,晾干,研成细粉。每瓦楞子100kg,用醋30kg。 4.盐瓦椤子 取净瓦楞子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倒入盐水内淬均匀。瓦楞子每100kg,用食盐1.2kg。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尘。 药理作用1. 性味与归经咸,平。归肺、胃、肝经。 2. 功能与主治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用于顽痰积结,粘稠难咯,瘿瘤,瘰疬,瘕痞块,胃痛泛酸。 3. 用法与用量9 ~15g ,宜先煎。 用于瘿瘤,瘰疬。瓦楞子味咸软坚,消顽痰,散郁结。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昆布等同用,如《证治准绳疡医》含化丸。治痰火凝结之瘰疬,常配贝母、夏枯草、连翘等,以消痰清火散结。用于症瘕痞块。瓦楞子既可化瘀散结,又能消痰软坚,适宜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症瘕痞块,可单用,如《万氏家抄方》瓦垄子丸,也可与三棱、莪术、鳖甲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活血,散结消症之功。现代以此用治肝脾肿大及消化道肿瘤等。用于胃痛泛酸。瓦楞子能制酸止痛,胃痛嘈杂、泛吐酸水者,常配黄连、吴茱萸、乌贼骨、香附等同用;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胃部喜暧者,可加高良姜;久病瘀滞者,可加延胡索、五灵脂。 1.《本经逢原》:“与鳖甲、虻虫,同为消疟母之味。” 2.《本草用法研究》:“同广木香、绿萼梅、路路通,治胃院痰积,气滞胀痛。” 常用配方1.治胃痛吐酸水,噫气,甚则吐血者:瓦楞子(醋煅七次)九两,乌贼骨六两,广皮三两(炒)。研极细末,每日三次,每次服二钱,食后开水送下。(《经验方》) 瓦楞子 2.治急性胃炎:煅瓦楞子9g,良姜3g,香附6g,甘草6g。共研末。每服6g,日服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3.治痰饮:以瓦楞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煅,研末,候栝蒌黄熟时,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古今医统》) 4.治烧烫伤:将煅瓦楞子研成细末,加冰片少许,用香油调匀,涂患处。(《山东药用动物》) 5.治皮肤刀伤及冻疮溃疡:瓦楞子30g,冰片15g。共研末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6.治外伤出血:煅瓦楞子研末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7.治疗消化道溃疡:瓦楞子、甘草各等份,共为细粉,每服10g。(《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 8.治疗淋巴结核:瓦楞子(煅,醋液,以酥为度)、海浮石(醋炙)各60g,僵虫30g(酒炒香),夏枯草30g。各为细末,糊丸,每服10~15g,日服3次,饭后服。(《中药精华》) 药物配伍1.配鱼枕骨,可治各种结石症。2.配滑石块,可治尿路结石之尿道疼痛,小便不利等症。 3.配海浮石,用治症瘕痞块,老痰积结,结石症等。 4.配半夏曲,一化一降,降逆和胃制酸,消胀止痛,用治湿郁化热吞酸诸症。 临床应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取瓦楞子5两(煅),甘草1两,共研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饭前服。或每次20克,于节律性疼痛发作前20分钟服药。经治疗124例,疗程最短20天,最长56天,结果治愈59例,占47.58%。治愈标准是主要症状消失,潜血阴性,病情经长期观察稳定,X线检查壁龛消失或球部变形在治疗前后稳定不变者。好转者48例,占38.79%。好转是指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潜血转阴或弱阳性,X线检查龛影缩小或不消失,球部变形不稳定者。无效17例,占13.71%。总有效率达89.19%。有些病例服后5分钟即能缓解疼痛。一般无副作用,个别病例有颜面浮肿、尿血、尿混浊和泌尿系感染复发等现象。 性状鉴别性状鉴定1.魁蚶 贝壳呈斜卵圆形,左右两壳形状相同,左壳稍大于右壳。长约8cm,宽约6cm。背面隆起,有42-48条直楞(放射肋)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周围放射楞纹明显,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间而成,无明显结节,被棕色细毛。壳内面乳白色,光滑,上端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锯齿约70枚(铰合齿)。质坚硬,能砸碎,断面白色。气无,味淡。 2.泥蚶 贝壳较小,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18-20条,由断续的粒状突起构成。铰合齿约40枚。 3.毛蚶 贝壳较短而宽,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30-34条,肋上有小结节,表面被有带毛的壳皮。铰合齿约50枚。 显微鉴别磨片可见层纹宽5-10μm,两纹相隔10-30μm,交错纹粗5-50μm,分叉交互排列。 功效鉴别海蛤壳、海浮石与瓦楞子相鉴别: 海蛤壳、海浮石与瓦楞子:三者皆味咸,均能消痰软坚散结,同可用治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痰核等证。其中,海蛤壳与海浮石又能清肺化痰,又可用治肺热、痰火之咳嗽气喘,痰黄粘稠者;而海蛤壳与瓦楞子又能制酸止痛,用治胃痛吐酸。不同之处在于: 海蛤壳──尚能利水消肿,也可用治水气浮肿,小便不利。 海浮石──能利尿通淋,也可用治血淋、石淋等证。 瓦楞子──又能化瘀散结,又可用治症瘕痞块,肝脾肿大。 文化底蕴1.《日华子本草》:烧过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 2.《日用本草》:消痰之功最大,凡痰隔病用之。 3.《丹溪心法》:能消血块,次消痰。 4.《纲目》:连肉烧存性,研敷小儿走马牙疳。 5.《医林纂要》: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症瘕,攻瘰疬。 6.《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小儿佝偻病,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症。 7.《山东中草药手册》:制酸止痛,治溃疡病。 8.《纲目》:咸走血而软坚,故瓦垄子能消血块,散痰积。 9.《本经逢原》:(魁蛤壳)与鳖甲、虻虫,同为消疟母之味,独用醋丸,则消胃脘痰积。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均主含碳酸钙,并含有机质及少量铁、镁、硅酸盐、磷酸盐等。 2.药理作用: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