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瓦尔拉斯 |
释义 | 瓦尔拉斯Walras, (Marie-Esprit-)Leon(1834.12.16,法国 埃夫勒~1910.1.5,瑞士 蒙特勒附近的克拉朗) 法裔瑞士经济学家。1865~1868年和L.萨伊(J.-B.萨伊之孙)创建了一家为生产合作社服务的银行。在瑞士洛桑学院开创了后来以“洛桑学派”著称的经济学学派(1870~1892)。《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1874~1877)是最早用数学方法对一般经济均衡进行全面分析的著作之一。瓦尔拉在完全自由竞争社会制度这一假设下,创立了一种数学模型,其中生产要素、产品和价格会自动调节达到均衡。这样,他把生产、交换、货币和资本各方面的原理联系起来。 基本介绍瓦尔拉斯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建人之一。他把边际效用称为“稀少性”,认为商品的稀少性随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并同购买商品时支付的价格成比例;消费者购买时,力求使他的每一单位货币能买到的每一种商品的效用量相等,这时,他得到最大的效用,即处于均衡状态。他在经济学中使用了数学,研究了使一切市场(不是一种商品的市场,而是所有商品的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状态的均衡,即一般均衡,成为西方数理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建者和主要代表。他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被西方经济学所普遍使用。他把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看作最理想的制度,但也主张国家根据正义原则干预经济,例如土地国有化。著有《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社会经济学研究》、《实用政治经济学研究》等。 瓦尔拉斯生活于法国1848年革命的年代,他拥护推翻法国王朝,但不赞成革命。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原因据说在于马克思把劳动当作为价值的唯一源泉。他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是最理想的制度,但在分配问题上,主张国家应根据正义的原则来进行干预。他支持土地国有化,认为这可以保证人们得到均等的机会。他反对P.-J.蒲鲁东和L.勃朗,宣称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违反科学的经济原理。 瓦尔拉斯的经济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法国经济学家的影响,包括 F.魁奈、 孔狄亚克(1715~1780)、A.A.库尔诺(1801~1877)和他的父亲A.瓦尔拉斯(1800~1866)。后者的土地国有化、赋税改革和效用价值论等主张构成瓦尔拉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尔拉斯企图从纯粹理论、应用理论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进行研究,但他的主要贡献被认为是在纯粹理论方面,即建立了他的一般均衡论(见洛桑学派),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瓦尔拉斯的三种观点: ①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是一般均衡论的价值论的基础。瓦尔拉斯把边际效用称为“稀少性”。他宣称:商品的稀少性随着它的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并且与购买商品时支付的价格成比例,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时,力图使他每一元货币所能购买到的每一种商品的效用量相等。这时,他得到最大的效用,即处于均衡状态。瓦尔拉斯的效用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即认为效用可以用1、2、3 等数值来衡量。他的有关效用的说法使他和英国的W.S.杰文斯和奥国的C.门格尔并列为在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建者。 ②在经济研究中数学方法的使用。对瓦尔拉斯而言,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理论的唯一合乎逻辑和科学的方法。在他看来,只有使用数学才能对经济理论加以确切的论证和说明。他的主要研究结果一般均衡论,就使用了微积分学和大量的联立方程。由于这个原因,瓦尔拉斯也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数理学派的人物之一。 ③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瓦尔拉斯认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数量和价格是相互有关的,一种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在考察经济问题时,不能仅仅研究一个市场上的供求情况,还必须同时研究其他一切市场上的供求情况。由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当一切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个别的市场才能处于均衡状态。研究者不能满足于找出一个市场的数量和价格的均衡量,还必须找出能使一切市场供求相等的全部价格和数量系列。这种一切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状态的均衡被西方学者称为一般均衡,以便和A.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相区别。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实际上研究一个以利己心为经济动力的虚构的社会,在其中,消费者追求最大的效用,企业家追求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追求最大的报酬。对于这样一个社会,在一系列严峻的假设条件下,瓦尔拉斯企图证明,该社会存在着稳定的均衡状态,即存在着安定和有秩序的状况。 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瓦尔拉斯具有重大影响。他的效用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在经济研究中使用数学的主张已经变为经常存在的事实。他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已经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被普遍使用。尽管他的一般均衡论本身留下许多理论缺陷,西方经济学家正在设法加以弥补并且对该论本身加以发展。著名的W.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来自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中某些组成部分。 瓦尔拉斯(1858-1873年)Ⅰ 里昂·瓦尔拉斯在父亲去世(1866年)后的七年间,并没有改变父亲的思想体系而引进完整的边际效用观点,不过他在1860年就开始经济学著述了。他写于1860-1873年的著述有助于人们理解他对其父经济学观点的遵从,也显示出他早期的效用观点的性质。 据里昂·瓦尔拉斯自述,他最初接触经济学和价值理论,是在他14岁时有一次听父亲向邻居读一份手稿。他写道:“我溜到他们身边,在一个角落坐下,贪婪地听他读。就这样我在14岁时知道了土地及其产品有一种内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与其数量相关的效用……”这些话是在事隔半个多世纪以后回忆的,也许不完全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不失为是对作者最初顺从父亲价值观点的一种解释。 Ⅱ 里昂·瓦尔拉斯1858年结束学业之后,先到波城看望了父母,然后回到了巴黎,父母显然宽恕了他几年来不潜心研究矿业工程技术而醉心于文学的作法。父亲建议他从文学转向社会科学。当他正在考虑写作的议题时,接到父亲一封来信,来信对蒲鲁东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批评,对这一问题他们父子过去显然讨论过。于是里昂·瓦尔拉斯便把反驳蒲鲁东作为他头一本著作的主题。他父亲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建议他进行这一批判研究,而且在此后的许多信件中不断发挥了这一思想。奥古斯特·瓦尔拉斯理应同儿子分享作者的资格。 该书问世前,里昂·瓦尔拉斯写了一篇很长的书评,他在其中使用了他父亲的方法,包括他父亲对价值的解释。他在该评论接近开头处写道:“可以说,交换价值和所有权同时产生于效用数量的稀少或有限。”这是里昂·瓦尔拉斯对价值理论的第一次声明,表明他从一开始就完整地接受了父亲的观点,不过,同他父亲一样,他在此所要说明的只是物品是否有价值,以便指出它可否列为财产。 在他的第一本著作《政治经济学和正义》中,里昂·瓦尔拉斯仍然追随父亲的价值理论。他在该书最初论及价值时说:“其根源在于,效用数量有限导致效用的稀少。”这表明,他对父亲的观点没有增加什么新东西,除了试图把稀少性同供求观念联系起来之外;瓦尔拉斯这样做,也许是想把他父亲的观点同约瑟夫·加尼尔有影响的观点协调起来。他同意父亲的观点,认为当时流行的两种价值论都不正确;但这个看法不像在他父亲的著作中那样,引起完全的对抗。分析的结论是相同的,这些结论限制了他父亲,也使他自己裹足不前。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研究决定物品相对价值量的那些条件。他写作和思考时,他甚至没有考察一下价格形成过程突发性的本质。他对价值问题的兴趣是社会和哲学的,而不是经济学的。所以对于价值同一个人从物品的不同数量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的关系,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而除非把得自物品的满足看作物品消费量的函数,否则就没有机会遇上边际效用的关键思想。 Ⅲ 瓦尔拉斯的下一部著作是《赋税批判理论,并附:忆洛桑代表大会》。他在这本书中没有利用与税收有关的任何价值理论,却没有必要地引述了他父亲的价值论观点。他说:“我父亲在1871年《论财富性质和价值的起源》一书中已经证明,交换价值产生的原因,不在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所说的劳动,也不在于让·巴蒂斯特·萨伊所说的效用,而是在于有效用的物品的数量有限。这个理论是正确的理论,也是惟一的可以得出如下推论的理论,即交换价值用稀少性或供求关系来测定亦即用储备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来测定。” 正在这时候,奥古斯特·瓦尔拉斯给他儿子发了一封关于价值问题的长信,这封信在帮助儿子打破价值问题上的僵局方面可能起了作用,因为这个僵局本来就是由于他留给儿子的一整套概念而形成的。他在信中对他自己关于消费的某些观念及其对儿子可能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他感到用数学方法表示他的“稀少性”概念是困难的,而这在过去从未使他烦恼过。他以往总是把稀少性看作市场上预期的消费者人数同物品数量的比例,并假定每个消费者只需要一单位的物品。这种观点确实妨碍利用效用函数。在这封信中,奥古斯特·瓦尔拉斯从上述立场稍微离开了一小步,因为他考虑到了下述情况:一些人可以比另一些人消费更多的消费品,因而当用分数来表示稀少性时,该数值就不再包括消费者人数。他就此论述道:“一个人一天喝一升酒,等于两个人每天各喝半升,也相当于四个人每天各喝四分之一升。一个女人每年穿坏六双鞋,等于两个女人每年各穿坏三双。一个人常年生病,每天都要看医生,等于三百六十五个人每年只看一次医生。这就使我们无法确定社会所消费的一切资料或食品的需求单位。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这是数学占领政治经济学的障碍——它已经占领了力学、声学和光学物理学——至少,它使数学在社会财富理论上的应用更缓慢、更困难。” 请注意,他在这里没有进一步说明,一个每日饮用2利特尔酒的人,如果再增饮半利特尔,则这半利特尔酒对他的意义必不相同,恰如6双鞋中的每一双对一年穿6双鞋的女人必定会有不同的意义一样。他没有看出,后续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意义,如同他的儿子以及杰文斯和门格尔于10年后所指出的那样。他之所以就此却步,是因为他未能想到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品(酒、鞋等)的数量。相反,他可能一直认为,个人所能够供应的消费品的数量是一定的。他也许觉得,在个人本性之内成之外存在着某种强制力,要求个人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调节他的消费。然而,除非假定消费者能自由选择,否则便不可能体会到(至少,不可能运用)任何边际效用概念。 Ⅳ 从《赋税批判理论》到《社会思想研究》(1868年),里昂·瓦尔拉斯很少提及价值理论。在这七年间,他的写作集中在实际问题上。他评论过(1863年)古尔诺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这使他有机会表述他对效用和数理经济学的观点(他还没有运用过数理经济学)。他在《社会思想研究》(内含他1867-1868年间发表的一系列公开讲演,这些讲演首次发表于《劳动》杂志)中,再次回到其父的效用观点,而没有增加任何新的东西,并且带着深深地伤感,因其父已于1866年去世。 Ⅴ 除了父亲以外,还有哪些经济学著作家影响过瓦尔拉斯早期的效用观点呢?在《纲要》第一部分(1874年),瓦尔拉斯曾对吉诺维西、西尼尔、孔狄亚克和萨伊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在价值分析中运用了效用概念。在第二部分(1877年),瓦尔拉斯首次注意到杜皮特同效用发现之间的联系,而在此前尚无人公开指出杜皮特是一位先驱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瓦尔拉斯在1873年之前曾就教于杜皮特,他肯定不会这样做。他对杜皮特没有表现出任何恭维,他说,杜皮特的效用观点并不比萨伊的好。他在这年给杰文斯的信中就是这样说的,也许说得更多。最大的责难是杜皮特从不区分效用曲线和需求曲线,这个批判是对的,但是这对一位早在1844年研究效用问题的作者来说未免太苛刻了。令人有点费解的是,为什么瓦尔拉斯一辈子都无视杜皮特的作为边际效用学派先驱者的要求?特别是在杰文斯已经坦白接受了这一要求的情况下。瓦尔拉斯至少犯了判断的错误;很可能是出于对杜皮特不自觉的嫉妒。这可追溯到1860年代初在巴黎时,瓦尔拉斯在法国经济学界刚有立足之地,杜皮特却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很高声誉,这种嫉妒没有随岁月流逝而减弱。瓦尔拉斯十分关注优先权问题和他对经济学所作贡献的性质问题,他乐于承认戈森在一本不为人知的著作中较早地解释了边际效用思想,但他不肯对人皆知晓的杜皮特多置一词,而他在1877年(很可能在1874年)前显然读过杜皮特关于边际效用的一些著作。他在形成自己的边际效用思想时可能直接从中汲取了一些营养,同样明显的是,他后来一直无视的东西,正是他1877年前所忽视的有益思想。 Ⅵ 此后几年对瓦尔拉斯来说是艰难的,他没有时间研究价值理论,直到1870年任聘于洛桑大学。表明他的思想发生新转折的第一个明显暗示,是他到洛桑后向《道德和政治科学学院》1873年8月16日和23日会议所宣读的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显然是从日后成书的稿件中择录的,例如他略去了《纲要》中依据一般函数概念所作的全部论证,而只用了几何图解。应当记得,杰文斯在他的第一篇论文中,用的全是代数分析,而没有图形。瓦尔拉斯只以最基本的情形说明他的论点,即只有两个人交换两个商品。他用需求曲线进行分析,后者则是从他的交换者效用曲线引申出来的。 该论文包含《纲要》中略去的重要一小节。1873年论文中有很长一节论述效用测定问题,但1874年《纲要》的相应部分却缩短了,这必定反映出作者对这一重大问题没有把握。这预示了他日后对效用测定问题所抱的态度,即尽可能少谈这个问题。他在《纲要》中说,困难不是不可超越的,尽管我们不得不假定效用可以测定。在1873年的那篇论文中,他对这种相当脆弱的论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说明。例如,他说,他的论证方法也就是物理学中衡量“质量一类要素”的方法。他后来正确地意识到,既然已经“假定了”可测定性,所以对其理由还是少谈为妙。 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上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总额必定相等的情况。用货币价格来表示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价值,并且假设存在着(n 1)个市场,就可以把瓦尔拉斯定理表达为这样一个恒等式: 其中 表示对i种商品的过度需求,Pi表示i种商品的价格。如果n个市场上(例如,n种物品的市场)过度 需求的总和是正数,那么,在第(n 1)个市场(例如,货币市场)上的过剩供给在价值上就等于前n个市场上过度需求的总和: (2) 或者,由于货币的价格为1,所以这个式子就变成为: (3) 假定第(n 1)个市场是货币市场,根据瓦尔拉斯定理,对货币的过度需求等于所有其它市场上名义过剩供给的总和。 非均衡是相对于瓦尔拉斯均衡而言的,非均衡就是非瓦尔拉斯均衡。 一般均衡论的体系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建立的,后由他在洛桑大学教授职位的继承人帕累托并未对该体系作出重大的修改,而仅仅提出一些与该体系有关的新概念。 早在1874年,里昂·瓦尔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瓦尔拉斯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瓦尔拉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构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首先,他从产品市场着手来考察交换的一般均衡,而后从要素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包括生产过程的一般均衡,然后再对资本积累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后他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货币和流通理论”,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由实物经济推广到货币经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后经帕累托、希克斯、谢尔曼、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以及麦肯齐等经济学家的改进和发展之后,形成为现代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他首先撇开生产、资本积累和货币流通等复杂因素,集中考察所谓交换的一般均衡。在解决了交换的一般均衡之后,他加入更现实一些假定——商品是生产出来的,从而讨论了生产以及交换的一般均衡。但是,生产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够“一般”,它只考虑了消费品的生产而忽略了资本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瓦尔拉斯进一步提出其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三个一般均衡。 瓦尔拉斯把资本形成方程引入一般均衡体系后出现了内在的不一致性,从而在异质资本品的假设下,一般均衡体系只存在"差别利润率"。在斯拉法体系中,不同的资本品部门却拥有"统一利润率"。两种类型的利润率体现了两种均衡体系的对立。与"差别利润率"相联系的一般均衡体系只研究一般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体现技术关系;而与“统一利润率”相对应的斯拉法体系则涉及特定市场经济关系下的总量分配,体现社会关系。而后者才可以更好地解释市场经济中的现实问题。 瓦尔拉斯体系中的论点 在瓦尔拉斯体系中,如果有m种消费品,n种生产性劳务,m种消费品的价格,n种要素劳务的价格和mn种技术系数,所有未知变量的总和是2m+2n+mn。如果其中一种商品被选定为标准商品,充当记价单位,该种商品的价格被界定为1,则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都由它表示。这种情况下,需要决定的未知变量是2m+2n+mn-1,此时独立方程的数目与未知数的数目相同,瓦尔拉斯认为该方程有唯一解。 瓦尔拉斯还进行了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区分,让企业家处于经济活动的中心。企业家从资本家那里借来资本,从工人那里买来劳动,从地主那里租来土地,然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资本家、工人和地主。市场被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企业家把这两个市场连接起来并通过竞争实现均衡。这种竞争是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完全竞争的均衡结果是每种产品的价格等于要素成本即生产费用。如果产品价格超过生产费用,产生利润,那么竞争者会增加,价格会下降或生产费用上升,利润减少,价格最终与生产费用相等。此时,企业家获得相当于自己工资的正常利润,超额利润是零。整个市场不存在超额需求也不存在超额供给。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需要这样几个假设: (1)要求市场的参与者有关于市场的完全信息; (2)假定经济中不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不会因为预防不测而贮藏货币; (3)不存在虚假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时达成,即只有在这套价格下,市场参与者才能实现最大化目标,均衡价格是通过拍卖商喊价试错过程来实现的; (4)经济系统是个“大经济”,即有足够多的参与者,从而符合“无剩余条件”。 即使在上述假定下,瓦尔拉斯体系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瓦尔拉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要决定n个未知数,至少需要n个方程,但是n个方程未必决定n个未知数,要n个方程决定n个未知数,方程必须是线性的,而且方程之间必须线性无关。同时瓦尔拉斯体系不能排除唯一的均衡解包括零价格(针对免费物品)和负价格(针对类似噪音的物品)的情况。因此瓦尔拉斯体系必须包括所有物品,而不仅仅是正常的经济物品。 瓦尔拉斯体系的上述问题后来在阿罗—德布鲁模型 (1959,1971)那里得以解决,只不过是加入更加严格的假定,如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生产和消费都不存在外部性;消费者偏好和企业的生产集是严格凸的;所有商品都是完全替代,意味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一定产生对其他商品的过度需求等。这样,一般均衡理论经过阿罗、德布鲁和哈恩等人运用数学形式加以修饰,已经变得更加完善。 凯恩斯理论体系与瓦尔拉斯体系的差异 保罗·戴维森认为,“凯恩斯的分析结构在逻辑上同所有的一般均衡体系是不一致的,起码一点是它是建立在更广泛的均衡定义的基础上的,而不仅限于使市场供求均衡。因此凯恩斯更广泛的定义一定会提供一个更为一般的理论。” 凯恩斯依据以上移动均衡的方法,分析了货币、资产价格、利息率、价格水平、产出和就业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关于货币经济的新的一般均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凯恩斯尤其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以及企业家对未来利润的不确定性预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总之,凯恩斯认为决定资本主义产出和就业的不是一套实物关系,而是一套货币关系,分析这种关系的工具不应是分析实物关系的传统的静态一般均衡理论,而应是动态的一般均衡理论。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是一种新的理论,它是基于完全不同于新古典理论的假设。凯恩斯的均衡概念类似于马歇尔,只是把“产出和就业作为一个整体”,并通过移动均衡分析来讨论经济周期。关键是在每一个短期,均衡并不是由新古典的原理所决定的,其价值、分配理论和波动的中心完全不同于瓦尔拉斯和非瓦尔拉斯均衡。如果说凯恩斯体系中有一些逻辑问题,一定是他没有把这种分析方法贯彻到底。 瓦尔拉斯定律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他认为:要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就必须使所有的n个商品市场都同时达到均衡。瓦尔拉斯通过在n个价格中选择一个“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并进行化简,可得到一个恒等式:ΣPiQid≡ΣPiQis,这个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瓦尔拉斯定律可以得到结论: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市场得供给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着整个经济体系得一般均衡。 瓦尔拉斯拍卖者瓦尔拉斯拍卖者指的是一个假想中的拍卖喊价人,他是以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始人,法国经济学瓦尔拉斯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市场上公开喊价。假定市场的均衡价格为A,如果拍卖者先喊价低于A,此时,需求量高于供给量,就形成超额需求,或叫供不应求;如果拍卖者再喊价高于A,此时,供给量就高出需求量,形成超额供给,或叫供过于求。接着拍卖者在高价和低价之间喊价,如此往复,直到喊到价格A。这时,市场正好供求相等,于是拍卖者一锤定音,将均衡价格敲定下来。当然,现实中,除了在拍卖市场和一些特定的市场,这样拍卖者并不存在,但市场到达均衡的原理是相似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