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瓦埠湖 |
释义 | 瓦埠湖水域辽阔,水质优良,盛产银鱼、瓦虾,其中银鱼最为有名,在清代被列为贡品,现出口欧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菜佳肴。 概况所在地区 安徽 面积 160.00平方公里深度 最大深度 17.0米,平均深度3.0-4.0米 成因类型 构造湖 生态特征瓦埠湖湖中鱼的种类丰富,以放养种类为主,产银鱼,湖内放养家鱼。湿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4.8℃,平均降水量887.5毫米,降水大多集中在6~7月份,平均无霜期214天。浮游植物50属,以绿藻、硅藻、蓝藻为主沿岸植被不丰富,浅滩无水草,人工截种了一些芦苇、荻。浮游动物4类27种,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与桡足类。底栖动物11种,以河蚬为主。 形态描述瓦埠海拔17米,从白洋淀至钱家滩,南北向长52公里,平均宽仅5公里,湖底高程15.8米。钱家滩以下为东淝河的尾闾,河长15公里,有两股水道,一是老河,底宽52~56米,水深3米,泄水流量53立方米每秒;二是新河(1951年开挖),底宽18米,水深4米,泄水流量78立方米每秒。瓦埠湖是淮河中游蓄洪区之一,1954年决口,7月26日最高蓄洪水位达到25.9米(计划最高为22.0米),总蓄洪量38亿立方米,相应水面面积856平方公里。湖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出水流入淮河。 瓦埠湖位于淮河右岸。寿县境内,东淝河的中游,河湖一体,为河道扩展的湖泊。受南北不均匀升降运动,黄河南泛河口段被淤,洼地积水逐渐形成。瓦埠街(现为瓦埠镇)滨其右,故名。湖面跨寿县、长丰两县及淮南市,主要在寿县境内。湖区南起白洋淀,北至钱家滩,长52公里,东西平均宽约5公里。正常水位18.0米,水面积156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5.5米,相应容积为2.2亿立方米。 主要来水南有东淝河,流域呈扇形,属丘陵区。西自龙穴山,东北至吴山庙江淮分水岭以北的来水,分两支汇入瓦埠湖,一支源出肥西的大潜山,一支出六安的龙穴山,两支于董铺汇合后进入平原,至白洋淀进入湖区;东有瓦埠河,亦称沿河,即古阎涧水;西有陡涧河。湖水经东淝河下段于寿县北五里庙,过东淝河闸(1951年建),北流至赵台子注入淮河。总控制面积4200平方公里。 1951年治淮工程中,瓦埠湖被列为淮河中游四处蓄洪区之一,计划蓄洪水位22.0米,总蓄水量12.9亿立方米,水面积386平方公里。1954年大水,未进洪前湖内最高水位已达23.29米,蓄洪存在不少困难,1954年以后从未进过洪。 东淝河闸进洪退水两用,另有船闸(1992年建)沟通淮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