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洼里村
释义

洼里村是一个地理名称,在我国目前有5个洼里村,分别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流亭街道洼里村、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洼里村、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洼里村、山东省胶南市理务关镇洼里村、山东省即墨市田横镇洼里村。

山东省青岛市流亭街道洼里村

村情概况

洼里村位于流亭街道东北隅,308国道流亭立交桥东侧,距流亭街道办事处3公里。东与夏庄街道的寺后村相毗连,西与东流亭村仅一路之隔,北与城阳街道前桃林村接壤,南傍白沙河与赵哥庄村隔河相望。

洼里村地处崂山脚下,白沙河畔,属冲积平原。南北最大距离2公里,东西最大距离0.52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13. 3公顷,其中农用地68公顷。土壤肥沃,最适宜种植20多个品种的蔬菜中,其有两种尤佳。水萝卜以其通体透明、脆嫩、口感极佳畅销岛内外;青椒以其个大、有光泽、鲜嫩可口畅销国内外。

2002年,全村共有710户,总人口1892人,自然增长率为12‰,全村姓氏有胡氏、王氏、林氏等15个,皆为汉族。其中胡姓最多,占全村总人口的95%以上。

境内交通

域地交通十分便利,西距流亭国际机场仅1公里之遥,流亭立交桥、青烟高速公路、308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及其引桥,团团包围着洼里村,使其真正成为地处青岛市北大门交通枢纽之地。洼里村不仅交通发达,而且环境优美,村前的白沙河,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给洼里村增添了无限的景色,立交桥周边及各条公路两侧均实现了园林化绿化,使洼里村风景这边独好,是投资经商的一片宝地。

人文历史

明朝洪武年间(约1370年),胡氏始祖胡仪由云南鸟纱卫徙至青州矮槐树。永乐二年(1404年)复自矮槐树迁至即墨流亭居住,至二世分为两支,二支居流亭,长支于流亭村东立村,因此处较洼,故名洼里村。至今约历600余年。

洼里村在建国前隶属即墨县;1949—1951年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一区;1951—1953年属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3—1956年属青岛市崂山郊区流亭区;1956—1958年属崂山郊区流亭乡;1958—1961年属崂山郊区仙家寨公社;1961—1984年属崂山县仙家寨公社;1984年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6月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管辖。

历史名人

巍巍崂山,仙屿奇峰,歉乱勿忧,人杰地灵,在其脚下的洼里村,胡氏家族人才辈出。

胡峄阳(1639—1718),名良桐,胡氏二支十世,生于东流亭村,后居洼里村,其持身以:“非理勿视、非礼勿听、非理勿言、非礼勿动”四语为宗,一生崇尚理学,精研易经,著书颇丰,其后人尊其为“老三爷爷”,有关其传说极多,遂愈传愈多、愈传愈奇,后把其传为“神仙”。在流亭域内影响力极大,多有年长者对其是神深信不疑。代代相传的“神仙路”,确有与众不同之处。此路冬无霜雪,雨无泥泞,两旁芳草萋萋。传说,原来并无此路,因胡老先生在流亭教书时,往返必经流亭土地庙前的东西路。每当老先生将过土地庙时,土地爷刘崇总是早晨出门相迎,晚上提灯相送。日了久了,老先生过意不去,便赠刘崇一偈云:“刘崇、刘崇,吾向流亭行,去不必迎,归不必送”。虽如此,但刘崇是行天道本分,依旧迎送。先生无奈,就从土地庙后的地头往返,久之,便踏出一条小道,后行人多走此路,故此路称为“神仙路”。此路因修流亭立交桥和旧村改造,现无存。

胡鹏昌(1882—1951),字海云,幼年家贫,其母乞食供其入塾,后其父从商家境逐渐宽裕,于1899年入青岛德华学堂铁路修筑专业就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胶济铁路任职,因其精德文,通英语,办事严谨干练,先后在参与川汉、烟潍公路、京绥铁路建设中,成绩卓著。先后升任京汉铁路顾问、烟台货税局长、广饶县长等职。其在广铙任职期间,时有兵匪做歹。但海云恤民勤政,办案公正,擒匪拒兵,深得民心。海云以先辈峄阳先生为楷模,研习修己持身之道,对乡邻生助养之,殁助葬之,曾出巨资创办“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学生免费入学。曾先后两次出资修白沙河坝和植树,在洼里村威望极高。

文化底蕴

洼里村西有一古刹—静台庵。此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总面积3000平方米。静台庵西南建一龙王庙、东南有一钟楼、楼内悬铁铸钟一口,大院正门前,左右植古槐两棵,两槐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高均约30米,胸径均约1米有余。大院内植柏树四棵,各占一角,井然有序。正殿建筑气势雄伟,房檐飞翘,青砖古瓦,红漆门窗,雕梁画栋,四壁彩绘,供奉大皇姑、二皇姑、三皇姑等九尊神像,每逢节日,鸣钟焚香,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后因战乱,大槐被日寇征用,静台庵也因年久失修,毁于1965年。

洼里村环境优美,村南的莲花湾远近闻名,莲花湾的面积约有2500平方米,莲花盛开季节,前往赏花者接踵而至。莲花湾周边有三座古朴典雅的石桥和两盘石碾。流亭域内代代相传着下面的雅句:“洼里风光好,三步两盘碾,九步三座桥,荷香引来客,柳莺啼春晓”。莲花湾岸北是胡氏老祠堂,祠堂内有一古桧,栽于咸丰年间,树高约20米,树冠投影近1市亩,古桧结青绿色小果实,内藏黄色物质,大于碗豆粒,村人称其为“豆粒松”。“豆粒松”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一团墨绿,是洼里村古老的见证,也是洼里村的标志,村里人为其自豪,此树惜毁于解放前战乱时期。

洼里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化十分活跃。解放前村中就有高跷队,舞龙队活跃于乡里间。解放后组织了业余歌舞团,演出歌舞剧《小二黑结婚》、《血泪荡》等剧目,到四村八疃演出,受到观众极高的评价。1997年组织一个60多人的盘鼓队,盘鼓40个、大锣16面,最大一个盘鼓直径2米,盘鼓队鼓击起来震天动地,气势磅礴,节奏灵活多变,表演粗犷,深受群众好评。1997年2月,获市迎新春汇演最佳奖,并被授予“青岛市艺术之乡”光荣称号。

经济发展

建国初期,洼里村农耕以粮为主,兼事蔬菜。1958年,被青岛市确定为“蔬菜生产专业队”后,至1978年蔬菜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700亩左右,占农用地的70%。1978年,农业总产值34.5万元。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5%。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4年区划以来,村内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2002年末,有菜田面积420亩,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种植技术不断提高,2002年蔬菜亩产值达8000元,总产值达33.6万元。

1968年,洼里村先后办起了养鸡场、窑场等10余个企业。改制后,转成个、私和“三资”企业。到1997年,村党支部和村委研究,决心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创条件招商引资。硬是在窑场用完的500亩废地上,大做文章,干部带领群众,填沟壑、修公路、辟街道、建厂房、创办起洼里村工业园。总投资4000万元,共修主、支硬面大街、道路,总长4200米。按变压器22台。先后引进三永、韩星、箱包、草原之村等大小企业96家。收到了枯木逢春、鼓舞人心的好效果。年产值3亿元。利税5400万元。打工者超万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干服务业的,达120户之多,人员398人,产值228万元。上交利税10万余元。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的人均收入由1979年的800元增加到2002年5200元,为1978年的6.5倍。村民生活进入小康型、富裕型。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民居住进入楼房,衣着讲求时尚,饮食讲究营养,身体追求健康,出行快捷通畅。全村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家电占有率达100%。

1994年始,洼里村给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村民发放生活费。2002年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660人,占应保人数的60%多。

基础设施建设

洼里村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1961年全村通电。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84年农村电网形成。2002年全村有低、高压线路分别为6公里和2公里。电变压器由1961年 台,增至8台,总用电80万度。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电占有水平达100%。供电充足,用电充分;历史上村民饮用河水、井水。饮用自来水始于1962年,是年铺水管引青岛流亭水厂水进村入户,80年代初始,部分农户作饭使用液化气。1994年由个体户建洼里液化气站一处,年供气400吨,全村使用户数达100%;幼儿教育始于1967年,1986年村委投资150万元,于现村委西侧重建洼里村幼儿园,占地2.6亩,建筑面积376平方米。同时对内设、户外器材,进行达标配套,对活动场地进行绿化美化。1989年被青岛市命名为一类幼儿园,成为幼儿启蒙教育的摇篮;解放前,儿童上学就读于流亭小学。1968年建洼里小学,当时校舍简易。为适用教育之需,1980年投资22万元在原地新建教学楼,校舍设施达到“六配套”。为挖掘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2001年与流亭等12个村总投资1400万元,新建现代化流亭小学。儿童上学就读车接车送。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部分农户居住的是土打茅草房。巷街狭窄,雨季泥泞。宅院巷街纵横交错,无人规划。60年代至80年代间,农户住房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均为砖石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高大、宽敞,讲究通风、采光。1986年,村委曾对村庄建设实行过统一规划,达到住房成排、道路通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1997年,洼里村两委决定,把村西南端划为新居民区。并付诸实施,建起了居民楼4幢。总建筑面积为33030平方米,村民喜迁新居。

2000年聘专家,对村庄详化后,2002年又将旧村西半部,600户村民房共计42000平方米,全部拆除。至此,该村旧村改造进入了快车道。工程计划是:从2002年—2004年,总投资9600万元,总建筑面积71290平方米,建高层居民楼24幢、网点房16处。现正在施工中。届时600户村民全部迁入新居。实现了园林化、绿化、花草结合、乔灌浑融、水电路三通、休闲小广场配套。洼里村新貌显现了农村城市化的卓越风姿。

洼里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60年代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活动。80年代初深入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1991年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995年以创建文明村庄为载体,以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为目的,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以优美环境和优良社会秩序为重点,突出村容、村貌、路域综合治理,均取得良好成绩。1996年被城阳区爱卫会命名为“卫生合格村”;1999年被中共青岛市委命名为“文明村庄”。

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洼里村

村情概况

洼里村位于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全村共有638户,人口2728人,劳动力人口1880人。该村主要以苹果为主要产业,现发展果园面积2500余亩。2006年该村被镇党委表彰为先进村,被县政府命名为新农村试点村。

发展模式

该村运用协会加农户的模式,成立了科学技术站,聘请果树专家给村民进行果树技术的培训,对培训的果农已达340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数有200多户,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在他们带动下,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

该村农业总产值达到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仅苹果产业一项纯收入人均达到15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

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洼里村

村情概况

洼里村地处平谷区西南部,马坊镇镇域北部。东北距平谷城区1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村东、村西分别与小(官庄)英(城)公路和云(峰寺)马(坊)公路连接,交通便利。

洼里村域面积1.72平方公里,辖洼里、北坟和西坟3个自然村,201户,553人,皆为汉族。村委会驻地洼里聚落呈正方形,地势起伏不平,海拔26米左右。

村名由来

村委会驻地洼里明代成村。因村周围较高,村内显低洼,故名。

北坟。清代成村。建于名人坟墓旁,因在洼里北部,故称。曾有清代名人查日乾后代之墓,今已无存

西坟。清代成村。建于名人坟墓旁,又位于洼里西部,故称。

2000年前为英城乡辖村,合乡并镇后隶属马坊镇人民政府。

村庄建设

洼里村地处平原,有耕地1402亩,土壤为壤质潮土,地下水资源为平原第四系孔隙水强富水区。洼里村地处平 洼里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努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投资30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硬化,全部安上了路灯;供水系统实行臭氧消毒,保证人畜饮用水安全;对村民改厕给予补贴,全村有180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重视文化教育。近些年来,该村先后有18人考上大学,其中重点大学3人原,有耕地1402亩,土壤为壤质潮土,地下水资源为平原第四系孔隙水强富水区。

人文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洼里村化名“城北”。

战争年代,该村有8人参军投身革命。其中,7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1人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该村人郭启元在从事地下工作时不幸被日本鬼子抓住。任凭敌人严刑拷打,郭启元宁死不屈,壮烈牺牲,被追任为革命烈士洼里村党支部于1942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树山至今已历9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石景明,有党员48名。近十年来,洼里村先后两次被评为首都文明村,4次被评为区级文明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洼里村充分发挥人少地多优势,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借助京东国际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该村注意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7.5万元,人均纯收入7922.7元。

北京朝阳区洼里村

位于朝阳区西北部。东南仰山村,西至东下清河,西北起海演河北村,南至洼边村。因地势得名。 原为仰山洼内沼泽地,成村于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名洼子里,因地势低洼,为盆状地形而得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改为现名。水资源丰富,原产在米具有色泽光亮、透明、味清香的优点。清代曾为贡米,现仍统一收购,专点供应。另喂养有“北京油鸡”(亦名“宫廷黄鸡”),具有内质细嫩、香味醇厚、营养丰富等优点,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饲养历史。 村西南现乡政府驻地旧为清代安固伦公主坟遗址,墓主系道光帝第四女,道光二十一年(1841),下嫁得穆楚札布克。卒于咸丰十年(1860)。现已无存。

山东省胶南市理务关镇洼里村

地理交通

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北2.4公里处,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4.5公里,其中耕地1055亩,洼里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邻吉利河水库,西通桃理路,南通省道,同周边乡镇四通八达。

人文历史

据传,明洪武二年,曲、陈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来在低洼处立村,取名洼里。1977年因修建吉利河水库,迁至原村址南0.9公里处建村,取名东风。1980年因重名复称洼里。现洼里村有150户,人口465人,除曲、陈两姓外,还有刘姓、封姓、杨姓、车姓、崔姓、王姓等居民。

经济发展

洼里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薄,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农、牧业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通过几次产业结构调整,兴建了新的奶牛养殖区,发展了果园生产、蚕桑生产,近二、三年来发展杨树1000亩,使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村个体工商户6户,年产值19万元。拥有运输车8台,年收入42万元,养殖业收入20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516元。

村庄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建起洼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涵盖2个村庄,1000多口人,并且被评为一类服务站。洼里村先后有12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2人成长为党建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3人成长为单位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投资30万元使全村铺上油漆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模范养老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林业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山东省即墨市田横镇洼里村

村名由来

据《宋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宋氏由云南迁至陆哥庄,至永乐三年(1405),又有一支迁来此地立村。因三面环岭,地势低洼,取名洼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即墨市田横镇辖村。位于县城东偏北38公里,泊子滩西岸,是田横镇驻地。阴历五、十逢集。有客车通王村、即墨、青岛等地。该村主要有4个姓氏:宋姓508户,孙姓13户,张姓10户,兰姓5户,总共536户,1665人。其中:男834人,女831人,青壮年劳动力780人。

经济发展

截止到2005年,村庄占地面积3637.8亩,耕地1632.7亩,粮田面积 1632.7亩,菜园和瓜园88亩,树林573亩,役畜12头,生猪存养208头,鸡存栏5957只。海水养殖虾池204亩。拥有汽车66辆,摩托车120辆,拖拉机14台,手扶拖拉机4辆,电视482台,有线电视入户率90%,电话418部。

全年经济总收入1089.1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7.64万元,农业收入249.87万元,渔业收入92.87万元,畜牧饲养收入82.39万元,林业收入2.85万元,建筑收入242.83万元,运输业收入233.16万元,餐饮收入142.13万元,服务业收入19.44万元,其它收入5.9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72元,人均占有粮食320公斤。小学1所,中学1所。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杨二庄镇洼里村

洼里村位于杨二庄镇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处。有270户,926人;耕地1771亩,其中水浇地1361亩。家庭工副业为精梳山羊绒。据传,在清朝以前,这里是李豆坞的一片洼地,叫豆家洼里,无人居住,清朝时候,李、郎、王等姓陆续迁来居住建村,取名洼里。

山东省乐陵市化楼镇洼里王村

洼里王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化楼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共约130户,550人。耕地约2000亩。 主产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等。

洼里王村以王姓为主,其它姓氏皆为嫁娶至此。《王氏族谱续》载,“始祖自永乐年间迁徒至洼里王庄,至今以有20余代”

山东省临清市尚店乡洼里村

洼里行政村位于山东省临清市尚店乡西部,距乡政府3公里,东与后宅科村为邻,北与西周村交界,西与前坑村接壤,南与段屯村相连。该村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以沙壤土为主。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公里,境内有2条沥青路与村内街道相连接,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辖区总面积250公顷,村庄建成区面积30公顷,全村姓氏有李、陈、张等共11个姓氏,其中李姓氏人口最多。

据本村《李氏家谱》记载,此村建于唐代,原名“江家洼”。元末时红巾军起义,因战乱被屠掠一空,江家氏族移居他处,后来居民因地势低洼,称此村为“洼里”,尚用至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9: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