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拖古村 |
释义 | 1 云南麒麟区东山镇下辖村拖古行政村隶属麒麟区东山镇,地处东山镇西南边,距东山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镇政府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区52公里。东邻高家村,南邻石头寨,西邻越州镇,北邻克依黑。 ◎ 村情概况拖古行政村隶属麒麟区东山镇辖落龙、林兵组、拖古、大罗白、小罗白、木龙、来 岗七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28户,有乡村人口4576人,其中农业人口4576人,劳动力290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09人。 全村国土面积26.39平方公里,海拔206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105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洋芋、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240亩,人均耕地0.49亩,林地20338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和务工经济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240亩,其中:田634亩,地1606亩,人均耕地0.49亩,主要 种植玉米、洋芋、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20388亩,水面面积120亩,草地314亩;其他面积16577亩,有煤炭、石灰石等资源。 ◎ 基础设施截止2007年底,全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有1128户 饮用井水,有1128户通电,有86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9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76%和7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7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74户占总数的86%。 我村到镇政府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5公里,距离最近的农贸市场、集市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76辆 ,农用运输车29辆,拖拉机9辆,摩托车20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28亩,有效灌溉率为5.7%,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2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3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0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1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0户。全村有7个自然村还没有通自来水;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6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全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4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5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3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全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主306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29万元,占总收入的7.5%;畜牧业收入329万元,占总收入的10.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003头,肉牛75头);林业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0.2%;第二、三产业收入2497万元,占总收入的81.6%;其中,工资性收入1180万元,占总收入的38.6%。农民人均纯收入3336元,农民收入以第二、三产业及务工经济收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1人,在省内务工161人,在省外务工10人。 ◎ 特色产业全村的主要产业为煤炭生产及第三产业,主要煤产品销售往省内。2007年煤炭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87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1.1%。全村目前正在发展矸石砖生产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拥有企业7个。 ◎ 文化教育全村建有小学6所,校舍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有教师31人,在校学生658人,距离东山镇中学3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978人,其中小学生658人,中学生320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发展重点全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还较差,农业生产水利化程度较低, 无水利设施,广大村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看病就医还比较困难,全村村民生活用水还靠井水,并且饮用水质未达标,人均耕地少,并且只以传统的旱地作物种植为主,加之农业用水严重缺乏,在农业发展上较难。 全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一是以巩固煤炭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以紧邻集镇的优势、工业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交通运输、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380人。三是以发展特色农业和种养殖大户扶持、引导为重点,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扶持生猪养殖大户,全村生猪出栏达6000头,肉牛出栏达200头,山羊出栏达800只,扶持商品鸡养殖大户10户,达年出栏肉鸡5000只。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复种指数,确保人均有粮400公斤。 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务输出转移,达到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劳动力常年成一年大部分时间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有80%的农村经济收入来自于二、三产业,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3336元增加到5600元。 ◎ 相关新闻杨小安是东山镇拖古村的一名农民党员,今年63岁,从60岁开始,他每月都能领到50元的“退休金”,这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村的农民党员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拖古村有这种好事的人还不止杨小安一个,全村共有17人,他们也都能如期领到“退休金”,直至死亡。这是拖古村党总支、村委会在做大做强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后向全村60岁以上老党员推出的一项优惠政策。该村从2004年5月开始,按照“自发、自愿、自主”原则,建立并筹集老党员基金4.8万元,当月即按50元的标准向60岁以上老党员发放。同时,每逢老党员生日,村党总支便会送上生日蛋糕,以示贺寿;对已故的老党员,村党总支还要组织召开追悼会,敬献花圈,沉痛悼念,并一次性发给其家属安抚金500元。老党员基金建立至今,共发放生活补助费、慰问费3.6万元,安抚金2000元,让老党员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2 云南富源县营上镇下辖村◎ 村情概况拖古村隶属于营上镇岩头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营上镇东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营上镇8公里,。国土面积.73平方公里,海拔1885米,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作物。有耕地120亩,其中人均耕地0.45亩;有林地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7户,有乡村人口274人,其中农业人口274,劳动力13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0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6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7%;畜牧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8%(年内出栏肉猪210头,肉牛18头,肉羊30只,鸡545只);第二、三产业收入345万元,占总收入的81%;工资性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3%。农民人均纯收入4226元,农民收入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人(占劳动力的6%),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2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77户通自来水(占农户总数的100%)。有77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4.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5户(分别占总数的91%和84%)。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1辆。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2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3 云南富源县富村镇下辖村◎ 村情概况拖古村隶属于富村镇亦佐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镇边,距离村委会5.00 公里,距离镇10.00公里,国土面积2.65平方公里,海拔2,100.00米,年平均气温13.00 ℃,年降水量1,500.00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有耕地1,241.00亩,其中人均耕地2.60亩;有林地1,410.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9户,有乡村人口486人,其中农业人口486人,劳动力27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72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6.00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5.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5.00万元,畜牧业收入26.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0头,肉牛21头);林业收入3.0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00万元;工资性收入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6.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4人,在省内务工37人,到省外务工17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有119户饮用井水,有11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有11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6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9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石 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0.00公里。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119之一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9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4 云南宣威市龙潭镇下辖村◎ 村情概况拖古村隶属于龙潭镇打乌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镇西南边,距离村委会5 公里,距离镇22公里,。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海拔2250米,年平均气温10 ℃,年降水量99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有耕地221.8亩,其中人均耕地1.85亩;有林地117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4户,有乡村人口121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人,劳动力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5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2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5万元;畜牧业收入35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00头,肉牛0头,肉羊0头); 林业收入2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0万元;工资性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1人,在省内务工16人 ,在省外务工5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有34户饮用井水,有3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34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58.8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户(分别占总数的17.65%和17.65%)。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7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6亩,有效灌溉率为11.7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8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结构住房为主,有2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无其他结构的住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