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屯兵舞
释义

屯兵舞是徐闻的一种独特道教舞蹈,音乐伴奏有小鼓、锣、钹、小锣、唢呐和牛角号。伴奏多为拍击乐,节奏鲜明,气氛热烈。乐曲有《请神》、《召师》、《叫师》、《将军令》、《练兵》、《辞神》等十四首,以民乐《游锣》音调为主,这种祭神驱鬼的舞蹈,显示道师法力无边。这是一种道教和乡土文化的结合体,其涉及的范围很广,万事万物无所不包。举如实物、教育、文艺、宗教、道德、风俗等都在其内。

徐闻独特的道教舞蹈——屯兵舞徐闻有流传于民间、独特的道教“屯兵舞”,在一般人来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徐闻屯兵舞”舞蹈范围不大,场地离不了道家的“一席地”。

道士屯兵时,在自家住宅正堂内以一张八仙桌设“内坛”,另于院场置两张八仙桌为“外场”。在“内坛”的舞蹈有:请神、启师、请水、颁兵、颁符、分粮、散饷;外场的舞蹈有:结集东、西、南、北、中五路军马,操练、驱除妖魔鬼怪等。 主舞道士两名,身着大红色道袍,头扎红布条,足穿黑布鞋。八音乐手和六位兵皆着白色唐上衣,黑色灯笼裤,腰扎红绸布,足穿黑色便鞋。道具有:呼唤各路军马的号角、兵器王即刀、短剑、驱魔的火把,嗽法水画符的酒杯,象征军粮银饷的一大碗白米和一只经嗽水画符后神化可调遣千军马的大将军——大红公鸡。

音乐伴奏有小鼓、锣、钹、小锣、唢呐和牛角号。伴奏多为拍击乐,节奏鲜明,气氛热烈。乐曲有《请神》、《召师》、《叫师》、《将军令》、《练兵》、《辞神》等十四首,以民乐《游锣》音调为主,这种祭神驱鬼的舞蹈,显示道师法力无边。这是一种道教和乡土文化的结合体,其涉及的范围很广,万事万物无所不包。举如实物、教育、文艺、宗教、道德、风俗等都在其内。

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一般应包涵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三个方面。中国民间的祭神驱鬼文化与这几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直接的、间接的关联,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以歌舞艺术这个层面上来讨论,早在先民原始劳动的歌舞中,就孕育着这种雏形,古人多以歌舞祭神,驱鬼,特别是由渔猎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大多围绕庆祝丰收,斗争胜利,驱除鬼疫,祭奠祖先等活动来强调人性的的确表达性。

以宗教而论,在中国产生最早的道教,它的前身就是“鬼道”,即五斗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一派,是东汉顺帝(126年—144年在位)时张陵创立的,它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初学这种道的人,名为“鬼卒”。以“治”为传教单位,这种宗教文化的传播,实际上也是中国民间祭神驱鬼文化的演变和流传。以歌舞艺术而论,在中国现存的民间歌舞中,许多都是原始宗教巫舞逐鬼驱疫的遗存。早在《说文》中,对“巫”字的解释就是“象(像)人两衰(袖),舞形”。

《尚书·伊训》说:“歌有恒歌舞于官,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这种“以歌舞为职”的巫觋,在上古时代已大为风行。后来他们在进行歌舞活动时,还要“撞钟击鼓,间以丝竹”,“轻步徊舞,灵谈鬼笑”,“酬酌翩翩”(《晋书·夏统传》)。

可见中国民间自古这种文化的氛围是浓的,至今仍流传在雷州半岛南麓地区的徐闻民间屯兵舞的舞蹈,可以说是巫舞的演变和再现,是远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是具有中国民间文化色彩的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资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