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蜕壳不遂病 |
释义 | 蜕壳不遂病是指蟹蜕壳时,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患此病的河蟹一般周身发黑。病因主要是缺氧,缺乏钙质、甲壳素、蜕壳素等青蟹蜕壳所必需的物质,青蟹体质差、离水时间太长和水温等不适宜,池水盐度高等因素导致,防治措施:每立方米水体定期用15~20克生石灰和1~2克过磷酸钙化水全池泼洒。 蜕壳不遂病青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而导致蟹的死亡。后期的成蟹常发生此病,严重地影响青蟹养殖的成活率,损失很大。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缺氧。青蟹蜕壳时呼吸非常急促,需要特别多的氧气,在水流畅通的地方,每次蜕壳仅10-15分钟。而在静水低溶氧或遇惊扰、强刺激的条件下,就会延长蜕壳时间,甚至蜕壳不遂而死亡。②缺乏钙质、甲壳素、蜕壳素等青蟹蜕壳所必需的物质。③青蟹体质差、离水时间太长和水温等不适宜。实践中发现,在干旱和离水时间较长的青蟹中,发生此病的较多,这可能是旧壳与新体之间水分干涸,造成连贴之故。④池水盐度高,换水量少,久未蜕壳,而引起蜕壳困难。防治方法:在蟹池中设法调节最适宜的盐度,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新鲜和氧气充足;投放少量石灰;在饵料中添加含钙质丰富的物质,多投喂小型甲壳动物和贝类,对防治青蟹蜕壳不遂有良好的效果。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定期用15~20克生石灰和1~2克过磷酸钙化水全池泼洒。饲料中添加适量脱壳素及贝壳粉、骨粉、鱼粉等含矿物质较多的物质,并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占总投饲量二分之一以上);在养蟹池中栽植适量水草;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区和蜕壳区严格分开。发现软壳蟹,捡起放在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其吸水涨足能自由爬行时再放回原池。 发病条件及原因分析(一)发病条件: 1、水温及环境不适:该病经常发生于每年第一次冷空气南下影响的时候,水温突降至20~25℃左右时,如若伴随台风,台风前西风、低气压,台风后降雨、降温,则发病更严重。 青蟹生殖蜕壳交配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溶解氧1.49~1.69mg/l,ph7.38~8.12,水温18~21℃,盐度6.7~7.4‰。 2、池水比重突变:发病季节一般河口养殖区水源比重上升,如牛田洋垦区水源榕江口比重从1.002~1.005上升到1.010左右,若大量换水会导致池水比重突变,则易引发此病。 3、水质不良:污染富营养化水易发病。 4、混养池塘常伴随虾病发生。 5、雌雄比例不当,如发病前大量选收雄蟹,则易发病。 6、青蟹群体中蜕壳周期同步易发病。 7、苗种质量不良,如若养殖前期少量感染弧菌出现"白芒"病,易传染引发暴发性病害发生。 (二)发病原因: 由以上发病条件分析及大量池塘对比观察、实验,该病发生原因: 1、秋季22~25℃水温为水体中弧菌等病原菌最适繁生条件,而水温下降又降低青蟹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此病发生根本内因,这与近年来环境污染,水质恶化有关。 2、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有关,秋季25~28℃水温时为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即第13次生殖蜕壳,故特别表现在适龄交配雌蟹(俗称赤脐、黑脐雌蟹)蜕壳不遂死亡,实验观察交配雌蟹甲壳硬化时间长,一般蜕壳交配初始至甲壳完全硬化时间长达2~3天,致使极易感染病菌。这时,若环境突变或不适,水质不良也极易使交配受阻且死亡。秋季早晨溶氧量偏低,而交配雌蟹耗氧量增大,雌蟹极易因缺氧窒息死亡。环境条件突变刺激适龄青蟹群体蜕壳,雄蟹同步蜕壳使雌蟹未能完成生殖交配,激烈生理变化,加上水质不良及水体致病菌感染,而造成了该病出现现象。 三、防治对象 1、良好水质及水环境为防病最主要措施,我们采取半封闭内循环水质管理措施,多品种蟹、虾、鱼、藻生态式混养,稳定水环境,减少外源污染及外源病感染,提高水体自净率,效果良好。 2、特别注意易发病季节夜间缺氧现象,我们采取夜间增氧机增氧或用水泵循环流水增氧,不再出现青蟹缺氧"浮头"、"逃岸"现象。 3、发病前1个潮水期(半个月)用2-3ppm漂泊粉消毒,一方面改善水质,减少水体病原菌浓度,另一方面,刺激部分适龄青蟹提前蜕壳,使蜕壳期分散。施药时设置定置网(蟹挝),可收获到部分染病蟹,因健康蟹施药时多潜伏,而病蟹则多逃逸入网被挑除。 另外,养殖过程及发病后,及时用罾网结合收获挑除病蟹,也是防病重要措施。 4、蟹苗质优健康,每池放蟹苗宜多批次不同规格。 5、秋季发病前不宜挑收雄蟹,而应部分挑收成熟雌蟹,此举生产上得大于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