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推拿学
释义

《推拿学》,推拿专著。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编。本书较系统地整理了按摩疗法。共分二篇,第一篇总论,介绍了推拿简史、经络学说、诊断、治则、练功及手法等项;第二篇治疗,介绍了40余种病症的推拿疗法及其临床效果。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推拿学》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临床学科之一,它的主要特点在于:

(一)重视手法:内科治疗的手段是靠药物,而推拿主要是通过手法来达到其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手法的练习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准确地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在编定课件时,我们将基本手法和每个病的治疗方法拍摄成动态画片,便于学生学习。

(二)治病范围广:推拿不仅治疗骨伤疾病,对内、妇、儿等科也有较好的疗效。因此,课程内专设内科篇和小儿推拿。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中医和针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讲授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医学理论基础及有关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还能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手法的基本作用及推拿对每个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法。

推拿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软伤病、内脏病、儿科病四大部分。总论主要讲述推拿的简史、作用原理、治则治法、常用诊断方法和成人推拿手法,其余三篇,主要讲述了软伤病、内脏病、儿科病的诊断和治疗。

推拿学导读

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掌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推拿学源流

推拿,在我国古代称为“按摩”、“按跷”、“乔摩”等。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推拿之名,始见于明代张景岳《类经》和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推拿起源,可能萌于人类的自我防护本能。原始社会人类在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损伤和病痛,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伤痛局部及其周围部位。当这种抚摸使疼痛减轻后,有思维的原始人就从体会中积累了经验,由自发的本能发展到自觉的医疗行为,再经过不断的总结、提高,就成为一门古代的推拿医术。现代有学者对此根据古代殷商地处中央,又对照《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导引按跷从中央来的说法,提出按摩之法是殷人发明的。

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著作就较完整地记载了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当时有推拿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有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该书中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其中提出“导引按矫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现代有人考证指出,“中央”是指河南洛阳一带,也可能洛阳即是我国推拿发源地。《内经》中,还列出了推拿的适应范围,分析了什么病症推拿可治,什么病症推拿无益,什么病症推拿会加剧病情的不同情况(《素问·举病论篇》和《素问·玉机真藏论将》),介绍了两种推拿工具,即可用“指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留分气”的圆针和“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的提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古代推拿,还应用于抢救。《周礼注疏》一书中说:“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运用推拿等方法成功地抢救了尸厥病人一事。尤其突出的是,秦汉时代已科学地应用体外心脏按摩,抢救自缢死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缢死”方法中说:“徐徐抢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此法最善,无不治也。”古代在推拿手法操作时,已注意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汉代淳于意以寒水推头治疗头痛、身热、烦满等症;《金匮要略》中提到,对四肢重滞的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治疗。其中膏摩,即是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进行按摩。用“寒水”作介质进行推,以药膏作介质进行摩,都是加强两者的作用。在我国自唐代之前,常常将“导引”和“按摩”联系在一起称谓。其实,这是两门不同的防治方法。导引,唐·王冰解释为“摇筋骨、动支节”,是自动还是他动,是自摇还是他摇,王氏未加详解;唐·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则认为导引是一种“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的方法,提出了自我操作的特点;《庄子·刻意》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强调了呼吸运动的要求。从这些古代文献中可以概括地认为,“导引”是一种配合呼吸,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动的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的方法。推拿则是一种可以配合呼吸,既自动又他动地进行手法操作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因此,导引和推拿也是两种密切相关的疗法。尤其是自我手法操作,既可谓之推拿,也可称之导引。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式,其中有捶背、抚胸、按压等动作,并注明了各种动作所防治的疾病。这些动作,就是自我推拿的方法。

在我国历史上动乱的魏晋时期,有不少将推拿应用于抢救的记载。如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治卒心病方:“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治卒腹痛方所介绍的“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的方法,可谓是最早的捏脊法。

隋唐时期,推拿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隋代所设置的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的太医署所设置的四个医学部门中就有按摩科,其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推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术发展在这个时期的特点:一是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不仅适应于软组织损伤,而且对骨折、脱位也应用推拿手法整复。二是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唐六典》中载有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并说:“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千金方》作者孙思邈尤推崇按摩疗法应用于小儿疾病,认为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病证,都可用按摩治疗。三是推拿广泛地被应用于防病养生。自我推拿,又称之谓导引,得到充分的发展。如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中几乎每卷都附有导引按摩法。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的“婆罗门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都是自我推拿、自我锻炼的方法。在当时,导引是包含在推拿学科范围内的。四是膏摩盛行。膏剂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骨、野葛膏、苍梧道士陈元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孙思邈还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隋唐时期,我国对外交流比较活跃。医史界一般认为,我国推拿在唐代开始传到日本,同时,国外的推拿方法也流入到我国。如《干金要方》中介绍“婆罗门按摩法”,“婆罗门”即是古印度,说明与我国同样具有古代文明的印度,很早就与我国有推拿学术交流活动。唐以后,推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术体系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这种发展,不能以当时的国家医学机构中是否设置推拿专科为标志。宋、金、元时期,虽然国家医学机构中没有设置推拿专科,但这个时期,推拿的发展还是令人瞩目的。推拿的学术发展标志主要体现在,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使推拿治疗作用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宋代的大型医学著作《圣济总录》中明确地提出:对按摩手法要进行具体分析,而后才能正确认识按摩的作用和在临床应用。该书卷四“治法”一章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并提出了按摩具有“斡旋气机,周流荣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的作用,可达到“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复治”的目的,并能“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书中对于“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磋跌者”,强调用按摩手法复位;对骨折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最后“加以封裹膏摩”。宋代还运用按摩催产,如宋医庞安时用按摩法催产获得“十愈八九”的效果。金代创立“攻邪论”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认为按摩也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对推拿的治疗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各一卷,惜已亡佚。

古代推拿

明代,太医院设十三医科进行医学教育。《明史》卷七十四“太医院”条写道:“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生医士专科肄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银,曰按摩,曰祝由。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试、再试、三试,乃黜除之”。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推拿在当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不是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简单的应用,而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推拿在其他临床科中应用的特色。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前臂的“三关”和“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在手法应用上,较多地使用推法和拿法,并有复式操作法等;在临床治疗中,配合药物,既用药物作介质行操作手法,又用药物内服。惊证是儿科危重症,小儿推拿的发展与当时推拿治疗惊证的独特效果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约成书于1405年)可作佐证。民间有称推拿为“推筋(惊)”,“掐惊(筋)”的。推拿诊治惊证,使用较多的手法是推法、拿法和掐法。明代起,按摩又称推拿的原因,可能与小儿推拿的发展有关。这个时期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小儿按摩经》被收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中,作者仅说是“四明陈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小儿推拿秘旨》和《小儿推拿方脉全书》,系龚云林撰著。该书刊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其中内容除一部分取材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外,其余都是作者的经验和见解的记录。全书分二卷,卷一所述以推拿治法为主,卷二主要为药物治疗。此书的特点是:①主要以歌诀形式写成,易懂,易记,易于传播;②既是一部较早较丰富的推拿专书,又是一部儿科医籍;③既可供医家临证之用,也可供病家学习使用。《小儿推拿秘诀》又名《推拿仙术》,为周于蕃所撰,完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书中详细介绍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和功效;绘有周身穴图;在治疗部分,则介绍了用葱姜汤推,用艾绒敷脐,用葱捣细捏成饼敷穴位等法。明代薛己撰的《正体类要》,是一部骨伤科疾病的诊疗著作,重视内外治并重。在外治法中,介绍了正骨手法十九条。这是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的总结,对后世正骨推拿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医学分科数度变动,大医院未设推拿专科。但推拿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总结上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首先是儿科杂病临床应用的发展。 17世纪 70年代(康熙年间),熊运英编撰的《小儿推拿广意》,对前人的推拿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在详细介绍推拿疗法时,收录了不少小儿病症的内服方剂,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在《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书中所介绍的“胸腹按诊法”为其他医书所少见。此外,还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如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都是小儿推拿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其次是,以骨伤科疾病为对象的正骨推拿已形成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推拿手法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提出了手法操作的要领;对骨折、脱位的手法诊治意义,不仅提出有整复作用,而且指出了有康复价值。第三是,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的推拿,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吴尚先所著《理沦骄文》(1864年),是清代外法法中成就最大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该书将推拿、针灸、刮疹等数十种疗法列为外治方法,并介绍将药物熬膏,或敷、或擦、或摩、或浸、或熨、或熏的方法。这使古代的膏摩、药摩得到了较大发展。

历史发展

1949年以前,推拿学科的发展特点是存在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由于当时的卫生政策不重视中医,尤不重视操作型的医疗技术,所以,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这种发展的方式,其缺陷是受一地之限,缺乏交流;但其优势是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植根于民间,易按照该地域流行病的特点和民间要求,发展为各具特色的推拿学术流派。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等等。这些众多的学术流派,是我国推拿学科的一大特色。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医学的传人,推拿与中医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冲击。但推拿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冲击中吸收了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充实自身,如上海的滚法推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50年代以后,推拿学科有了显著的发展。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1958年在上海建立了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通过设科办校,培养了一大批推拿专业的后继人才,继承和整理了推拿的学术经验。60年代初、中期,推拿疗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整理出版了推拿专业教材和专著,开展了推拿的实验观察和文献研究。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中,推拿作为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的自然疗法,被国内外医学界有识之士重新认识。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如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于1982年招收本科生,培养推拿高级中医师,1985年上海中医学院还招收了第一批推拿硕士研究生;全国的医疗机构、康复(保健)机构,普遍设立推拿(按摩)科,推拿被更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各科;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推拿的实验研究也不断地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中医推拿特色标志之一的学术流派,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据近几年的统计,我国主要的推拿学术流派有小儿推拿、正骨推拿、运动推拿、指压推拿、保健推拿、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经穴推拿、腹诊法推拿等10余家。

在临床研究方面,50年代后期。推拿的临床应用范围有伤、内、妇、外,儿等科病症。如1959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根据世代相传的民间推拿临床经验整理编著的《中医推拿学》,所列出的治疗病症即达70余种。其中,内科病症有头痛、感冒、中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妇科病症有经闭、痛经、盆腔炎等;伤科病症有椎间盘突出症、腱鞘炎、伤气等;儿科病症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腹泻、惊风等;外科病症有痈、乳蛾等。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初期,医学临床开始逐步应用推拿治疗食道癌、胆道蛔虫病、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腹泻、流行性感冒、白喉、疟疾、乳腺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等。70年代初,根据推拿止痛的作用,开展了推拿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摘除、疝修补、剖腹产、胃大部切除等10余种手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推拿治疗内儿科疾病有了迅速的进展,如推拿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糖尿病等疗效及其作用原理,都可通过现代检测仪器加以证实并作出阐述。

理论研究

在实验研究方面,60年代推拿开始步入这个领域;80年代以来,在与各个基础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下,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其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①推拿手法动力学研究;②推拿镇痛研究;③推拿对内脏功能的影响;④推拿对周围循环的影响。

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推拿与国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国推拿学者出国讲学、医疗,赢得了国外的好评;同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推拿专业人员也来中国学习中医推拿,且人员日益增多。

当代,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疾病谱的变化,人们治疗疾病的方法正在从偏重于手术和合成药物,向重视自然疗法和非药物治疗转变;在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传统而古老的中国推拿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推拿事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推拿的作用原理

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通过手法的作用,可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活血化瘀、疏筋通络、理筋整复。

调整阴阳

《素问· 阴阳应学大论》 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体内部的一切矛盾斗争与变化均可以阴阳概括,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等病理变化均属于阴阳失调的范畴,阴阳的失调是疾病的内在根本,贯穿于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所以《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人体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推拿要以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调整阴阳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经络、气血而起作用的,因为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系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到脏器及其它部位。如对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使用适当的手法,可使亢进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亦可通过手法促其蠕动,恢复正常。有人通过穴位推拿观察胃的运动,对两侧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推拿,结果表明:脾俞、胃俞在推拿后引起胃运动的增强,足三里则引起胃运动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胃运动增强时,推拿后往往胃的运动减弱,而在胃的运动的减弱时,推拿后往往胃的运动增强。

补虚泻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般说来,人体物质之不足或组织某一功能低下则为虚,邪气有余或组织某一功能亢进则为实,临床实践证照。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某一部位,使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起到相应的变化,补虚泻实,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代生理研究表明:对某一组织来说,弱刺激能活跃、兴奋其生理功能,强刺激能抑制其生理功能。在临床上,对脾胃虚的患者,治疗时,在脾俞、胃俞、中腔、气海等穴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有节律的刺激,可取得好的疗效;胃肠痉挛患者,则在其背部相应的俞穴,用点、按等较强的手法作短时间刺激,痉挛即可缓解。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也是如此,由于肝阳上亢而致的高血压病,可在桥弓穴用推、按、揉、拿等手法作重刺激,平肝潜阳,从而降低血压;由于痰湿内阻而致的高血压病,则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肾俞用推摩等手法,作较长时间的轻刺激,健脾化湿,从而降低血压。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推拿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体内,但从本质上看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的部位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或抑制其亢进的作用。当然手法的轻重,因各人的体质、接受手法的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从患者的酸胀感来衡量,产生较强烈的酸胀感的为重手法,轻微的痉胀感的为轻手法。

在推拿治疗中,手法的频率和方向对补虚泻实亦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法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仅是量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的变化,则出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仅具有舒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为作用,但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则具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痈疖等疾病。因高频率的手法,能量扩散少,能有效地深透于组织中起到“清、消、托”等作用,称之为泻,反之则为补。手法的事向在特定的治疗部位有不同的补泻作用,如在腹部摩腹,手法操作方向与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时,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若手法的操作方向为逆时针,而治疗部位的移动方向为顺时针时,则有增加肠胃的消化功能,起到补的作用。历代文献中,有关手法的方向跟治疗的补泻关系亦有大量记载:《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兮,右转泄”,《小儿推拿广意》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在沿经络的推拿中,一般为顺经推拿的补,逆经推拿为泻。《针灸传真》说“指针无疏于金针,金针补泻,不外上下迎随。指针补泻,亦不外上下迎随……”。

活血化瘀

瘀血是因血行失度而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一种病理产物,而这一产物在机体内又会成的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推拿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法消除瘀血。

一、促进血液流通

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微循环障碍是形成瘀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促使血液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动脉与静脉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压力差,如果这一个压力差达不到一定的数值,血液流动减慢,甚至停留,形成瘀血,推拿手法虽然作用于体外,但手法的压力能传递到血管壁,使血管壁有节律地压瘪,复原,在压瘪时,在按压处的近侧端,由于心脏的压力和血管壁的弹性,局部压力急骤增高,急速放松压迫,则血液以短暂的较大的冲击力向远端流去,由于动脉内的压力较高,不容易压瘪,而静脉内又有静脉瓣的存在,血液不能逆流,故实际上是驱动微循环内的血液从小动脉流向小静脉。由于血液中物质的交换是在微循环过程中完成的,故推拿对微循环中血液流通的促进意义重大。这是其活血化瘀作用的一个方面,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肩部进行推拿时,手指的甲皱微循环明显加快,流速提高有明显的意义,指端血管容积增加,而这一容积的增加,在推拿停止后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有人观察了在动物的腹部使用摩法后,动物肠的微循环微血管清晰度、微血管的排列,襻顶瘀血、流速流态及血色的改变较为明显。

二、改善血液的流变

瘀血与血液的流变有很大的关系,血液的粘稠度越高,越不容易流动,血液的粘稠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血液流动速度有关,血液流速越快,粘稠度越低,流速越慢,粘稠性越高,当流速减低到一定程度时,血液就会聚集、凝固。而推拿通过手法挤压的作用,可以提高流速,改善血液的流变。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推拿对瘀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在高切速下,还是低切速下,全血比的粘稠度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亦得到增强,血液流速得到明显提高。血液成份的改变对血液流变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推拿的研究表明,推拿之后,健康人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白细胞的噬菌能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强。对贫血患者的推拿显示,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增加。

三、降低了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是血液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小血管管径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流体力学计算,血管的阻力与管径的四次方成的反比,因此,即使血管管径的微小变化,亦可较大幅度地降低血液流通的阻力,推拿手法的直接作用,可以松弛血管的平滑肌,扩大管径,另外,研究亦表明,通过使用手法一方面降低交感神径的兴奋性,另一方面促进血液中游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解、排泄,从而促进小动脉管径扩张,而降低血流阻力。

由于手法对躯体外表的压力和手法操作时产生的摩擦力,可大量地消耗和去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从地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降低血流阻力起到良好的作用,研究已显示,推拿同时改善了淋巴循环。

四、 改善心功能

心脏有节律的博动是形成血液循环的主要因素,心脏每博输出量是衡量循环功能的主要标志,研究表明,通过适当部位的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人选用内关、心俞两穴进行推拿,发现推拿后心率减慢,心肌舒张期延长,血液灌注也随之增多,提高了心肌的氧供,左心室舒张未压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增强。

五、 促进微循环的建立

在机体中,微细而呈网状管道的血管称为血管网,其中的血液循环称之为微循环, 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在安静情况下,平均仅有8~16%的毛细血管是开放的。在推拿前后有人进行了对比,发现推拿局部毛细血管的开放量增加据此又进一步对动物实验,对家兔跟腱切断再缝合,缝合后行筒部推拿治疗,发现推拿局部毛细血管的开放量最高增加到32%,发现治疗组跟腱断端有大量小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血管网,而对照组动物仅跟腱周围组织中有一些管壁增厚并塌陷的小血管,血管中还有许多血栓形成,呈瘀血状态。由于有新的血管网的建立,推拿组断裂跟腱的修复还较未推拿组快。研究亦发现被推拿部位的毛细血管数,较推拿前增加了五十多倍。

舒筋通络

肌肉的收缩,紧张直至痉挛,经络不通,局部麻木不仁,疼痛是推拿临床的常见症状。推拿可以通过疏筋通络,消除上述症状,以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组织损伤后,损伤部位可以发出疼痛刺激,通过人体正常的反射作用,该刺激可以使机体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收缩,紧张直至痉挛是这一状态的表现,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的活动,防止过度的运动而牵拉受损处,从而引起疼痛或再损伤。此时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肌肉紧张、痉挛不能得到较的缓解,痉挛的肌肉压迫穿行于其间的血管,致使肌肉的供血量明显减少,而痉挛状态的肌肉所需的血量远较松弛状态的肌肉为高,因此,代谢产物大量堆积,引起炎性疼痛,肌肉的长期的、慢性的缺血、缺氧,使损伤组织形成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以至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长期发出有害刺激,从而加重疼痛和肌肉的紧张、痉挛,形成一恶性循环,推拿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生理研究表明,调节肌肉张力的神经组织有位于肌腹的肌梭感受器和位于肌腱的腱梭感受器,前者兴奋时可使肌肉加强收缩,后者兴奋时可抑制肌肉收缩。运动生理研究证实,受累的肌肉充分拉长后可使腱梭感受器兴奋。推拿可通过运动关节类手法拉长受损的肌肉,从而消除肌紧张、痉挛。

局部组织温度的升高,亦可使肌紧张、痉挛得到缓解,《内径》有按之热气至的记载,实验显示,推拿前后,局部温度有明显的提高,而其它相关部位温度亦升高了。

推拿还可起到镇静、镇痛作用,缓解疼痛导致的肌紧张、痉挛,达到舒筋通络的作用,实验发现,在头面部和颈部进行节律性的柔和的手法刺激,可使脑电频率变低,出现α波形,表明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加强,进一步研究表明有时推拿的镇静作用一方面是手法刺激对大脑皮层电活动的诱导作用,由于手法的刺激是周期性的变化,因此,使人大脑皮层的冲动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诱导大脑皮层电话动同步化。另一方面是内啡呔的作用,内啡肽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与痛觉有关的部位,特别是与慢痛有关的部位及痛的情绪反应中枢,如丘脑下部,边缘系统等。推拿可以提高下丘脑内啡肽的浓度。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推拿前血清中内啡呔含量比正常人低,推拿后明显增高,疼痛明显缓解,手法操作的时间越长,推拿的次数越多,血清中内啡呔的含量越接近于正常水平。

推拿极有效的镇痛作用目前在推拿临床上得到公认,疼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感觉 ,对机体来说任何刺激只要超过了其痛阈就会产生疼育感觉,推拿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痛阈和减低刺激量从而达到止痛作用。

一、循环障碍

有人形象地称疼痛是神经失去血液供应时的叫喊,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组织所需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酸代谢产物不能及时移去而堆积,局部组织H+浓度增高钾、钠离子泵运行发生障碍,而H+、K+都是强烈的致痛的物质,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剧烈疼痛。而推拿治疗正如前述,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病变组织血供增加,致痛物慢慢移去或被结合,从而使疼痛消除。乙醚胆碱为致痛物质,研究表明,在推拿麻醉时,患者血液中的胆碱酯酶得到提高,而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之成为无痛物质。

二、机械压迫

牵拉可引起局部疼痛,机械压迫、牵拉等损伤首先引起局部炎症肿胀,使组织内压力急剧增高,局部压力一方面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另一方面可压迫小血管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如肌肉痉挛,椎间盘突出、关节脱位等引起的疼痛。推拿通过手法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痉挛,解除突出物的压迫,纠正关节脱位等,从而消除机械压迫、牵拉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消除因机械压迫、牵拉而引起的组织肿胀。肿胀是局部的微循环,化学、免疫的综合反应,损伤后,形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蛋白质降解,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而血小板的代谢产物和凝血因子的降解产物又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吸引白细胞趋向损伤区域。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组织分解的增强,从细胞中释放出的磷酸根离子、钾离子增多,综合原因使局部组织渗透压提高,邻近组织的水分流向局部。再者由于肿胀压迫,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肿胀,推拿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消除因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继发性发应。

三、闸门学说是在解释刺激引起疼痛时普遍被接收的学说,在每一瞬间,人体内外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各种刺激信息成千上万,而中枢神经系统不可能同时处理这些信息,只有对一些重要的,达到阈上值的刺激优先考虑,这一信息筛选,犹如一道闸门,生理研究表明,脊髓后角胶状质细胞,对痛觉起闸门作用,而中枢控制系统的下传冲动以突触前抑制的形成控制闸门开关,胶状质细胞通过突触前抑制的形成对传入神经元发挥抑制性作用,因此,由粗感觉神经传入的痛觉不久就被抑制而细感觉神经抑制胶状质细胞,粗感觉神经与细感觉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推拿手法的刺激激活了神经粗纤维,此信号传入到脊髓后角,抑制了粗神经纤维所传导的疼痛信号的传递,好似关闭了闸门,阻止了疼痛信号的经过,从而达到了镇痛。

四、炎性介质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因素,由于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在病灶周围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缓激肽,5-HT前列腺素、血小板降解产物、P物质等,这些炎性介质也是强烈的致痛物质,推拿手法的局部操作加快了炎性介质与酶的接触,从而使之受到破坏,局部浓度降低而达到止痛作用。

推拿的现代研究证实,推拿的舒筋通经作用还表现在对肌电图的影响,对颈、腰、腿痛患者推拿治疗后,经肌电图检查证实紧张性肌电活动已明显减少或消失。

理筋整复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的一系列疾病,都可以通过手法外力的直接作用得到纠正,而使筋络顺接,气血运行流畅。

推拿对关节脱位者,可以通过运动关节类手法使关节回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如肩关节的脱位,可嘱患者取坐位,作跨肩关节的拔伸,即可令肩关节回复正常。骶髂关节半脱位者,因关节滑膜的嵌顿挤压和局部软组织的牵拉而出现疼痛,可通过斜扳、伸屈髋膝等被动运动,将脱位整复,疼痛亦随之减轻、消失。脊柱后关节紊乱患者,棘突偏向一侧,关节囊及邻近的韧带因受牵拉损伤,也能用斜扳法进行纠正。又如临床上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而引起腰部疼痛及下肢的放射痛,应用强迫直腿抬高、斜拔、牵引等手法,可以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从而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疼痛。

对软组织错位者,推拿也可以通过手法外力作用使之回复正常。如肌腱滑脱者,在滑脱部位可以摸到条索样隆起,关节活动严重障碍,推拿中可使用弹拔或推扳手法使其回复正常。肌肉肌腱、韧带完全断裂者,必须用手术缝合才能重建,但对部分断裂者,可使用适当的理筋手法,使组织抚顺,然后加以固定。对关节内软骨板损伤者,常因关节交锁而致使肢体活动困难,推拿可使用适当的手法,解除关节的交锁。

总之,推拿可以通过手法直接力的作用进行理筋整复,使各种组织各守其位,经络关节通顺,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图书信息

书 名: 推拿学

作 者:严隽陶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ISBN: 9787801564450

开本: 16开

定价: 26.00 元

内容简介

《推拿学(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设4篇13章。第一章到第三章是概论,介绍推拿学发展源流、推拿学的特点、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方法。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基础篇,除了扼要地介绍经络和腧穴、解剖和生理之外,介绍了推拿功法和手法,还增添了生物力学及其推拿手法应用的章节。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是治疗篇,在叙述骨伤科、内、妇、五官科及儿科病症时,着重介绍了推拿的治疗方法,并在每一科病症前,补充了总论,以便学生在学习各个病症的推拿具体的治疗方法之前,熟悉推拿治疗各科病症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是附篇,讲述推拿的介质、热敷以及保健。本教村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的系列教材之一,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本科的推拿学课程教学之用,同时也是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国家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考试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论

第一章 推拿学发展源流

第二章 推拿学的特点

第二篇 基础篇

第三章 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

第四章 经络与腧穴

第五章 解剖与生理

第六章 生物力学

第七章 推拿功法

第八章 手法

第九章 工作条件、体位、介质及热敷

第十章 异常情况的处理

第三篇 治疗篇

第四篇 附篇

第十二章 介质和热敷

第十三章 保健推拿

参考书目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