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团鱼形木鱼 |
释义 | 团鱼形木鱼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背部(敲击部位)呈斜坡形,两侧三角形,底部椭圆;木制棰,棰头橄榄形。 简介形状构造团鱼形木鱼又称诵木鱼。外形雕刻似鱼头,腹部中空,头部正前方横开长条形鱼口以出音,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背部(敲击部位)呈斜坡形,两侧三角形,底部椭圆,有的小木鱼在尾部还有短小的握柄。外表雕刻有各种鱼纹图案,髹红色漆描金花纹(图)。这种木鱼规格较多,发音叮咚有别。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大致相同,故多以圆径量之。大木鱼圆径40厘米左右,小木鱼圆径7厘米左右。最大木鱼圆径可达85厘米以上。大木鱼多为佛教寺院固定放置在大殿内,用于僧众诵经或做法事时敲击,它还是佛教音乐中起乐、止乐的指挥,是最为突出的低音节奏乐器;中型木鱼有五种:一号木鱼圆径16厘米,二号木鱼圆径13厘米,三号木鱼11厘米,四号木鱼9厘米,五号木鱼7厘米。它们的应用范围最广,既是各寺院普遍使用的法器,又是戏曲、曲艺、器乐合奏等乐队中常用的击节乐器。寺院中使用的大小木鱼,下面都垫有用彩缎制作的木鱼座,座垫内装充棉絮,座垫外用丝线绣以莲花等花卉图案,座垫周围还环绕一条绣花彩带为饰;最小的木鱼圆径仅有4厘米,只在佛教法事“绕莲 ”(绕佛堂)时应用,它置于外用彩缎、内装棉絮的长筒形木鱼座上,僧侣左手托着木鱼座,右手执小棰边走边奏。大木鱼常用桑木、椿木或核桃木制作,小木鱼多用檀木、红木或枣木 制作,以选用干燥、无大疤节和无劈裂的木材为佳。外观应左右对称,表面圆滑,涂漆均匀 ,发音宽厚。 博物馆收藏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多种团鱼形木鱼,其中最大者圆径 88厘米,木棰长157厘 米、直径3厘米、棰头最大直径8.5厘米;最小者圆径4厘米,木棰长17厘米、棰头直径1.5厘米。 演奏方法演奏时,大团鱼形木鱼需置于地面上,小团鱼形木鱼则用左手托持,右手执棰头呈橄榄形的木棰敲击。发音短促,音色清脆洪亮,是富有特色的节奏乐器。常用于戏剧、曲艺伴奏、器乐合奏、 民族乐队和宗教音乐中。木鱼在戏剧中,用于昆曲、京剧、晋剧(山西中路梆子)和藏戏等剧 种的伴奏。广东音乐使用的是长鱼形木鱼,在合奏中有时要使用大小两个木鱼,大木鱼发低音,小木鱼发高音。在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浙东吹打、河北吹歌等民间器乐合奏中,多应用小团鱼形木鱼,它常与鼓板一起配合使用,以鼓板击重拍,用小木鱼击轻拍。在十番锣鼓 、福州十番、闽南十音、福建南音等器乐合奏中,小木鱼是不可缺少的乐器,除用以敲击轻拍外,还将它所发之音,视为主要音色之一。在民族乐队中,常备有音高不同、数量不等的整套团鱼形木鱼,它们按五声、七声音阶或十二平均律编排成套,多用于配合轻快活泼的曲调,有时也用以敲出简短的独奏乐句,还可用来模仿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在佛教、道教音乐中,木鱼既是法器,又是离不开的节奏乐器。 木鱼歌团鱼形木鱼还在曲艺木鱼歌中应用。木鱼歌又称唱木鱼或木鱼书,是节奏自由的吟诵体说唱 ,过去多由家庭妇女用广州方言表演,唱时不用吹、拉、弹等乐器伴奏,只用木鱼击之以为节拍。这种民间说唱形式始于明代,广泛流传于广东省广州、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木鱼歌的唱腔后被粤剧吸收为唱腔的一种。长篇曲目有《花笺记》、《二荷花史》等,短篇曲目有《琵琶上路》、《楼台会》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