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吐谷浑
释义
1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现已与各民族融合。

简介

吐(tǔ)谷(yù)浑(hún),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都伏俟城( 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591年,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复其故地。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640年,唐以弘化公主妻诺曷钵,加封青海王。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西晋永嘉(307~312)年间首领吐谷浑率领从东北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东北)西迁青海、甘肃一带,与羌人杂处。后以吐谷浑为姓,其王夸吕建都青海湖西岸之伏俟城,始称可汗。以游牧为主,产良马「青海骢」。后兼务农业,种大麦、粟、豆。

南北朝时先后隶属宋、齐、北魏。7世纪时部分归附于隋。唐时曾遣使朝贡,要求通婚、互市。后以侵扰兰州、凉州一带,634年为唐击败,其王被部下所杀。唐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后又立顺子诺曷钵为阿源郡王,妻以宗女弘化公主。敕封青海国王。663年牧地为吐蕃所据。大部降附吐蕃,一部内徙灵州(今宁夏灵武)。唐于其地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8世纪安乐州被吐蕃攻占又散处朔方、河东(今内蒙古河套及山西北部)等地,称为「退浑」。有的逐渐与汉族融合。一说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与今日的土族有渊源关系。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即慕容廆】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青海省贵德县),处诸羌中,号为强部。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贡于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慕瞶传弟慕利延。这时吐谷浑土地广袤,除总部在沙州外,还有4座大城,分别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始邑于伏罗川,总部西移。拾寅受宋封为河南王,又受魏封为西平王。拾寅传子度易侯。度易侯传子伏连筹。伏连筹传子夸吕,居伏俟城(位于清海湖西15里,遗址即今共和县石及亥铁卜加古城),始称可汗。后来隋朝两次征战吐谷浑,曾在吐谷浑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隋末,吐谷浑渐复故地。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唐初,吐谷浑累为边患,唐贞观九年(635)伏允兵败,奔走至鄯善,自杀。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二部。西部由伏允子达延芒结波率领,居鄯善,后来降伏吐蕃,吐蕃称作"阿柴"或"阿辖"。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居伏俟城,唐朝封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顺死,子诺曷钵继位,唐朝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国王。他的两个儿子又娶唐朝的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为妻。

吐谷浑最盛时有王、公等号及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使用汉文。主要从事畜牧业,马、牛、羊、驼数量很多。有良马号为"青海骢"。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喜射猎。以肉酪为粮,兼营农业,农作物有青稞、麦、豆。北界祁连山一带,气候较冷,产蔓菁、青稞。出产铜、铁、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浑商队很活跃,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至波斯。国无常赋,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收税以充国用。刑罚简略,杀人及盗马者处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其宗教,原信奉萨满教,西迁后,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兴起以后,向甘青地区扩张。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奔凉州,后率数千帐内附唐。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直至贞元(785~804)时为止。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曾附属于沙陀李氏,后属后晋石氏。天福初(936)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人附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吐蕃灭吐谷浑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附落犹存,达延芒结波与素和贵等仍拥重兵。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依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浑的后裔,此说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研究。

历史

立国

313年左右,慕容吐谷浑又从阴山南下,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省临夏)。以此为根据地,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青海省、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等地的氐、羌民族。317年,慕容吐谷浑逝世,由他的长子吐延继位。西晋咸和四年(329年),吐延被羌族酋长姜聪刺死,临死时嘱咐长子叶延保卫白兰。及后,叶延继位,在沙洲建立慕克川总部,并以吐延为氏,以吐谷浑为姓、族姓及国号。

南北朝时期

叶延逝世后,碎奚嗣立。前秦建元七年(371年),他跟随仇池氐王向前秦称臣,被封为安远将军。后来,继位的视连、视罴都臣服于西秦,被封为沙州牧、白兰王。期间,屡次不服都招来战祸。

西秦太初十八年,视罴之子树洛干立,占据莫河川(又称慕贺川),自称为吐谷浑王,号称茂寅可汗。411年,他挥军击败南凉太子虎台,取得浇河地区。后来,虽曾败于西秦,却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自此,吐谷浑专心吸收人才,势力越趋壮大,疆土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望南凉,东接西秦。

唐朝时期

7世纪吐蕃兴起,向青海地区扩张。663年吐蕃举兵灭吐谷浑,首领诺曷钵率领残部投唐凉州。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成为吐蕃属国。

经济与风俗

吐谷浑地处青海高原,以畜牧为主。白兰山出黄金、铜、铁,金属冶炼也比较发达。位于中西交通要道,商队曾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达波斯,南抵吐蕃、天竺。

吐谷浑男子服饰,著小袖,小口袴,大头长裙帽。帽上以罗幂遮住脸容,骑马可避风沙。吐谷浑妇女服饰与汉族妇女相似。但发式即辫发。以金花为首饰,特别是可敦则首戴金花冠,具有鲜卑遗风。

吐谷浑可汗表

吐谷浑

吐延叶延329-351

碎奚352-371

视连372-390

视罴391-400

乌纥提401-405

树洛干406-417

阿豺418-424

慕璝425-436

慕利延437-452

拾寅453-481

度易侯482-490

伏连筹491-约540

夸吕约541-591

世伏592-597

伏允598-634

甘豆可汗 慕容顺635

乌地也拔勒豆可汗 诺曷钵636-687

青海

乌地也拔勒豆可汗 诺曷钵 636-687

慕容忠688-699

乌地也拔勤忠可汗 慕容宣超700

慕容曦皓

慕容兆

史籍记载

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涉归死,若洛廆代统部落,是为慕容氏。涉归之在也,分户七百以给吐谷浑,与若洛廆二部。马斗相伤,若洛廆怒,遣入谓吐谷浑曰:“先公处分,与兄异部,何不相远,而马斗相伤?”吐谷浑曰:“马食草饮水,春气发动,所以斗,斗在马,而怒及人,乖别甚易,今当去汝万里外!”若洛廆悔,遣旧老及长史七那楼谢之。吐谷浑曰:“我乃祖以来,树德辽右,先公之世,卜筮之言云:‘有二子,当享福祚,并流子孙。’我是卑庶,理无并大。今以马致怒,殆天所启。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随去。”即令从骑拥马令回,数百步,欻然悲鸣,突走而西,声若颓山,如是者十余辈,一回一迷。楼力屈,乃跪曰:“可汗,此非复人事!”浑谓其部落曰:“我兄弟子孙并应昌盛,廆当传子及曾玄孙,其间可百余年;我乃玄孙间始当显耳。”于是遂西附阴山,后假道上陇。若洛廆追思吐谷浑,作《阿于歌》徒河以兄为阿于也。子孙僣号,以此歌为辇后鼓吹大曲。

吐谷浑遂从上陇,止于枹罕。自枹罕暨甘松,南界昂城、陇涸,从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逐水草,庐帐而居,以肉酪为粮。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

吐谷浑死,有子六十人。长子吐延,身长七尺八寸,勇力过人,性刻暴。为昂城羌酋姜聪所刺,剑犹在体,呼子叶延语其大将绝拔泥曰:“吾气绝,棺敛讫,便速去保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控御。叶延小儿,欲授余人,恐仓卒终不能相制。今以叶延付汝,竭股肱之力以辅之,孺子得立,吾无恨也。”抽剑而死。有子十二人。

叶延少而勇果,年十岁,缚草为人,号曰姜聪,每旦辄射之,射中则嗥叫泣涕。其母曰:“仇贼诸将已屠脍之,汝年小,何烦朝朝自苦!”叶延呜咽若不自胜,答母曰:“诚知无益,然罔极之心,不胜其痛。”性至孝,母病,母三日不食,叶延亦不食。颇视书传,自谓曾祖弈洛韩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

叶延死,子碎奚立。性淳谨,三弟专权,碎奚不能制,诸大将共诛之。奚忧哀不复摄事,遂立子视连为世子,委之事。号曰莫贺郎,华言父也。奚遂以忧死。

视连立,以父忧思,不游娱酣宴。十五年死,弟视罴立。死,子树洛干等并幼,弟乌纥提立,而妻树洛干母,生二子慕璝、慕利延。乌纥提一名大孩,死,树洛干立,自号车骑将军。是岁,晋义熙初也。树洛干死,弟阿豺立,自号骠骑将军、沙州刺史。部内有黄沙,周回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阿豺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升西强山,观垫江源,问于群僚曰:“此水东流,更有何名?由何郡国入何水也?”其长史曾和曰:“此水经仇池,过晋寿,出宕渠始号垫江,至巴郡入江,度广陵入于海。”阿豺曰:“水尚知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遣使通宋,献其方物。宋少帝封为浇河公。未及拜受,宋文帝元嘉三年,又加除命。又将遣使朝贡,会暴病,临死召诸子弟告之曰:“先公车骑舍其子虔,以大业属吾,岂敢忘先公之举而私于纬代!其以慕璝继事。”

阿豺有子二十人,纬代长子也。阿豺又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将玩之地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慕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不?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慕璝立。

先是,阿豺时,宋命竟未至而死。慕璝又奉表通宋,宋文帝又授陇西公。

慕璝招集秦、凉亡业之人,及羌戎杂夷众至五六百落,南通蜀、汉,北交凉州、赫连,部众转盛。太武时,慕璝始遣其侍郎谢大宁奉表归魏。寻讨禽赫连定,送之京师。太武嘉之,遣使者策拜慕璝为大将军、西秦王。

慕璝表曰:“臣诚庸弱,敢竭精款,俘擒僣逆,献捷王府,爵秩虽崇,而土不增廓,车旗既饰,而财不周赏,愿垂鉴察,亮基单款。臣顷接寇逆,疆境之人,为贼所抄,流转东下,今皇化混一,求还乡土。乞佛曰连、窟略寒、张华等三人家弱在此,分乖可愍,愿并敕遣,使恩洽遐荒,存亡感戴。”

太武诏公卿朝堂会,议答施行。太尉长孙嵩及议郎、博士二百七十九人议曰:

“前者有司所处,以为秦王荒外之君,本非政教所及,来则受之,去则不禁。

皇威远被,西秦王慕义畏威,称臣纳贡,求受爵号。议者以为古者要荒之君,虽人土众广,而爵不拟华夏。陛下加宠王官,乃越常分,容饰车旗,班同上国。至于缯絮多少,旧典所无,皆当临时以制丰寡。自汉、魏以来,抚绥遐荒,颇有故事。吕后遗单于御车二乘、马二驷,单于答马千匹。其后匈奴和亲,敌国,遗缯絮不过数百;呼韩邪称臣,身自入朝,始乃至万匹。今西秦王若以土无桑蚕,便当上请,不得言财不周赏也。周室衰微,齐侯小白一匡天下,有赐胙之命,无益土之赏。晋侯重耳破楚城濮,唯受南阳之田,为朝宿之邑。西秦所致,唯定而已。

塞外之人,因时乘便,侵入秦、凉,未有经略拓境之勋,爵登上国,统秦、凉、河、沙四州之地,而云土不增廓。比圣朝于弱周,而自同于五霸,无厌之情,其可极乎!西秦王忠款于朝廷,原其本情,必不至此。或左右不敕,因致斯累。

检西秦流人,贼时所抄,悉在蒲坂。今既称藩,四海咸泰,天下一家,可敕秦州送诣京师,随后遣还。所请乞佛三人,昔为宾国之使,来在王庭,国破家迁,即为臣妾,可勿听许。

制曰:”公卿议之,未为失体。西秦王所书金城、枹罕、陇西之地,彼自取之,朕即与之,便是裂土,何须复廓?西秦款至,绵绢随使疏数增益之,非一匹而已。“自是,慕璝贡献颇简。又通于宋,宋文封为陇西王。

太延二年,慕璝死,弟慕利延立。诏遣使者策谥慕璝曰惠王。后拜慕利延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西平王;以慕璝子元绪为抚军将军。时慕利延又通宋,宋封为河南王。太武征凉州,慕利延惧,遂率其部人,西遁沙漠。太武以利延兄有禽赫连定之功,遣使宣喻之,乃还。后慕利延遣使表谢,书奏,乃下诏褒奖之。

慕利延兄子纬代惧慕利延害已,与使者谋欲自归,慕利延觉而杀之。纬代弟叱力延等八人逃归京师,请兵讨慕利延。太武拜叱力延归义王,诏晋王伏罗率诸将讨之。军至大母桥,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西,伏罗遣将追击之,斩首五千余级。

慕利延走白兰,慕利延从弟伏念、长史<孚鸟>鸠黎、部大崇娥等率众一万三千落归降。后复遣征西将军、高凉王那等讨之于白兰。慕利延遂入于阗国,杀其王,死者数万人。南征罽宾。遣使通宋求援,献乌丸帽、女国金酒器、胡王金钏等物,宋文帝赐以牵车。七年,遂还旧土。

慕利延死,树洛干子拾寅立。始邑于伏罗川,其居止出入,窃拟王者。拾寅奉修贡职,受魏正朔;又受宋封爵,号河南王。太武遣使拜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后拾寅自恃险远,颇不恭命。通使于宋,献善马、四角羊,宋明帝加之官号。

文成时,定阳侯曹安表拾寅今保白兰,多有金银、牛马,若击之,可以大获。

议者咸以先帝忿拾寅兄弟不睦,使晋王伏罗、高凉王那再征之,竟无多克,拾寅虽复远遁,军亦疲劳。今在白兰,不犯王塞,不为人患,非国家之所急也。若遣使招慰,必求为臣妾,可不劳而定也。王者之于四荒,羁縻而已,何必屠其国,有其地。安曰:”臣昔为浇河戍将,与之相近,明其意势。若分军出其左右,拾寅必走保南山,不过十日,牛马草尽,人无所食,众必溃叛,可一举而定也。“从之。诏阳平王新成、建安王穆六头等出南道,南郡公李惠、给事中公孙拔及安出北道以讨之。拾寅走南山,诸军济河追之。时军多病,诸将议贼已远遁,军容已振,今驱疲病之卒,要难冀之功,不亦过乎?众以为然,乃引还,获驼马二十余万。

献文复诏上党王长孙观等率州郡兵讨拾寅。军至曼头山,拾寅来逆战,观等纵兵击败之,拾寅宵遁。于是思悔复蕃职,遣别驾康盘龙奉表朝贡。献文幽之,不报其使。拾寅部落大饥,屡寇浇河。诏平西将军、广川公皮欢喜率敦煌、凉州、枹罕、高平诸军为前锋,司空、上党王长孙观为大都督以讨之。观等军入拾寅境,刍其秋稼。拾寅窘怖,遣子诣军,表求改过,观等以闻。献文以重劳将士,乃下诏切责之,征其任子。拾寅遣子斤入侍,献文寻遣斤还。拾寅后复扰掠边人,遣其将良利守洮阳,枹罕所统也。枹罕镇将、西郡公杨锺葵贻拾寅书以责之。拾寅表曰:”奉诏,听臣还旧土,故遣良利守洮阳。若不追前恩,求令洮阳贡其土物。“辞旨恳切,献文许之,自是岁修职贡。

太和五年,拾寅死,子度易侯立。遣其侍郎时真贡方物,提上表称嗣事。后度易侯伐宕昌,诏让之,赐锦彩一百二十匹,喻令悛改;所掠宕昌口累,部送时还。易侯并奉诏。死。

子伏连筹立。孝文欲令入朝,表称疾病,辄修洮阳、泥和城而置戍焉。文明太后崩,使人告凶,伏连筹拜命不恭。有司请伐之,孝文不许。群臣以其受诏不敬,不宜纳所献。帝曰:”拜受失礼,乃可加以诘责。所献土毛,乃是臣之常道。

杜弃所献,便是绝之,纵欲改悔,其路无由矣。“诏曰:”朕在哀疚之中,未存征讨。而去春枹罕表取其洮阳、泥和二戍,时以此既边将之常,即便听许。及偏师致讨,二戍望风请降,执讯二千余人,又得妇女九百口。子妇可悉还之。“伏连筹乃遣世子贺鲁头朝于京师。礼锡有加,拜伏连筹使持节、都督西垂诸军事、征西将军、领护西戎中郎将、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麾旗章绶之饰,皆备给之。

后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张礼使于伏连筹。谓礼曰:”昔与宕昌通和,恒见称大王,己则自有兴动,殊违臣节。当发之日,宰辅以为君若返迷知罪,则克保蕃业;脱守愚不改,则祸难将至。“伏连筹遂默然。及孝文崩,遣使赴哀,尽其诚敬。

伏连筹内修职贡,外并戎狄,塞表之中,号为强富。准拟天朝,树置官司,称制诸国,以自夸大。宣武初,诏责之曰:”梁州表送卿报宕昌书。梁弥邕与卿并为边附,语其国则邻藩,论其位则同列,而称书为表,名报为旨。有司以国常刑,殷勤请讨。朕虑险远多虞,轻相构惑,故先宣此意,善自三思。“伏连筹上表自申,辞诚恳至。终宣武世至于正光,嫠牛、蜀马及西南之珍,无岁不至。后秦州城人莫折念生反,河西路绝。凉州城人万于菩提等东应念生,囚刺史宋颖。

颖密遣求援于伏连筹,伏连筹亲率大众救之,遂获保全。自尔以后,关徼不通,贡献遂绝。

伏连筹死,子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虽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中、将军之号。夸吕椎髻毦珠,以皂为帽,坐金狮子床。号其妻为母尊,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首戴金花冠。

其俗:丈夫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兵器有弓、刀甲、鞘。国无常赋,须则税富室商人以充用焉。

其刑罚:杀人及盗马,死;余则征物以赎罪,亦量事决杖。刑人必以毡蒙头,持石从高击之。父兄死,妻后母及嫂等,与突厥俗同。至于婚,贫不能备财者,辄盗女去。死者亦皆埋殡,其服制,葬讫则除之。性贪婪,忍于杀害。好射猎,以肉酪为粮。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然其北界气候多寒,唯得芜青、大麦,故其俗贫多富少。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土出犛牛、马、骡,多鹦鹉,饶铜、铁、朱砂。地兼鄯善、且末。

兴和中,齐神武作相,招怀荒远,蠕蠕既附于国,夸吕遣使致敬。神武喻以大义,征其朝贡,夸吕乃遣使人赵吐骨真假道蠕蠕,频来东魏。又荐其从妹,静帝纳以为嫔。遣员外散骑常侍傅灵檦使于其国。夸吕又请婚,乃以济南王匡孙女为广乐公主以妻之。此后朝贡不绝。

西魏大统初,周文遣仪同潘濬喻以逆顺之理,于是夸吕再遣使献能舞马及羊、牛等。然寇抄不已,缘边多被其害。废帝二年,周文勒大兵至姑臧,夸吕震惧,使贡方物。是岁,夸吕又通使于齐。凉州刺史史宁觇知其还,袭之于州西赤泉,获其仆射乞伏触状、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恭帝三年,史宁又与突厥木杆可汗袭击夸吕,破之,虏其妻子,获珍物及杂畜。武成初,夸吕复寇凉州,刺史是云宝战没。贺兰祥、宇文贵率兵讨之,夸吕遣其广定王、锺留王拒战。祥等破之,广定等遁走。又拔其洮阳、洪和二城,置洮州而还。保定中,夸吕前后三辈遣使献方物。天和初,其龙涸王莫昌率来降,以其地为扶州。二年五月,复遣使来献。建德五年,其国大乱,武帝诏皇太子征之。军至伏俟城,夸吕遁走,虏其余众而还。明年,又再遣使奉献。宣政初,其赵王他娄屯来降。自是,朝献遂绝。

及隋开皇初,侵弘州,地旷人梗,废之。遣上柱国元谐率步骑数万击之。贼悉发国中,自曼头至树敦,甲骑不绝。其所署河西总管定城王钟利房及其太子可博汗前后来拒战,谐频破之。夸吕大惧,率亲兵远遁,其名王十三人召率部落而降。上以其高宁王移兹裒素得众心,拜大将军,封河南王,以统降众。自余官赏各有差。未几,复来寇边,州刺史皮子信拒战死之。汶州总管梁远以锐卒击之,乃奔退。俄而入寇廓州,州兵击走之。

夸吕在位百年,屡因喜怒废杀太子。其后太子惧杀,遂谋执夸吕而降,请兵于边吏。秦州总管河间王计应之,上不许。太子谋泄,为其父所杀。复立少子嵬王诃为太子。叠州刺史杜祭请因其衅讨之,上又不许。六年,嵬王诃复惧父诛,谋归国,请兵迎接。上谓其使者曰:”溥天之下,皆是朕臣妾,各为善事,即朕称心。嵬王既有好意,欲来投服,唯教嵬王为臣子法,不可远遣兵马,助为恶事。“嵬王乃止。八年,其名王拓跋木弥请以千余家归化。上曰:”叛天背父,何可收纳!又其本意,正自避死,若今违拒,又复不仁。若有音信,宜遣慰抚,任其自拔,不须出兵马应接。其妹夫及甥欲来,亦任其意,不劳劝诱也。“是岁,河南王移兹裒死,文帝令其弟树归袭统其众。平陈之后,夸吕大惧,逃遁险远,不敢为寇。

十一年,夸吕卒,子世伏使其兄子无素奉表称藩,并献方物,请以女备后庭。

上谓无素曰:”若依来请,他国便当相学,一许一塞,是谓不平。若并许之,又非好法。“竟不许。十一年,遣刑部尚书宇文弼抚慰之。十六年,以光化公主妻世伏,上表称公主为天后,上不许。

明年,其国大乱,国人杀世伏,立其弟伏允为主。使陈废立事,并谢专命罪,且请依俗尚主,上从之。自是朝贡岁至,而常访国家消息,上甚恶之。炀帝即位,伏允遣子顺来朝。时铁勒犯塞,帝遣将军冯孝慈出敦煌御之,战不利。铁勒遣使谢罪请降,帝遣黄门侍郎裴矩慰抚之,讽令击吐谷浑以自效。铁勒即勒兵袭破吐谷浑,伏允东走,保西平境。帝复令观德王雄出浇河,许公宇文述出西平掩之,大破其众。伏允遁逃于山谷间,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于是留顺不之遣。伏允无以自资,率其徒数千骑,客于党项。

帝立顺为主,送出玉门,令统余众,以其大宝王泥洛周为辅。至西平,其部下杀洛周,顺不果入而还。

大业末,天下乱,伏允复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制。

吐谷浑北有乙弗勿敌国,国有屈海,海周回千余里。众有万落,风俗与吐谷浑同。然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苏子状若中国枸杞子,或赤或黑。

有契翰一部,风俗亦同,特多狼。

白兰山西北,又有可兰国,风俗亦同。目不识五色,耳不闻五声,是夷蛮戎狄之中丑类也。土无所出,直大养群畜,而户落亦可万余人。顽弱不知斗战,忽见异人,举国便走。性如野兽,体轻工走,逐不可得。

白兰西南二千五百里,隔大岭,又度四十里海,有女王国。人庶万余落,风俗土著,宜桑麻,熟五谷,以女为王,故因号焉。译使不至,其传亦然。

经济生活

吐谷浑的经济以牧业为主,吐谷浑人擅长养马。马是游牧民族跨越山岭、驰骋草原的最好交通工具,更是战争中

出色的冶炼业

所不可缺少的。吐谷浑的良马有龙种、青海骢。传说每当冬季来临时,波涛起伏的青海湖被结成的冰块所覆盖,吐谷浑人把良种母马赶到湖中心的海心山上,到第二年春天,母马怀孕产下体格健壮的马驹,号为“龙种”。青海骢是波斯马与当地土著马杂交而生,号称日行千里。吐谷浑境内的羌人除从事畜牧业外,有的还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大麦、粟、豆等作物。吐谷浑的手工业也有较高水平,主要有采掘、冶炼、制造兵器及金银制作等部门。吐谷浑因地处中西陆路交通要道,北与蒙古高原,西与中亚,南同青藏高原,东同黄河长江流域均有贸易往来。丝绸之路中的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就是从吐谷浑的辖区经过,因而吐谷浑一度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就当时的高原而言,吐谷浑的文明程度较高,已进入封建化时代。早期的吐谷浑人信仰敬鬼神的巫术,到后来佛教传入吐谷浑;夸吕可汗时曾遣使至梁,求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论,获得佛像,及《涅盘经》、《般若》、《金光明讲疏》等佛经③,因而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是吐谷浑,佛教也有可能从吐谷浑向临近地区渗透。

吐谷浑境内以鲜卑人、羌人为主。前者是统治民族,后者是居民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吐谷浑建城郭以居等看,羌与鲜卑间有融合的迹象。上引藏文文献中,称吐谷浑为“桑阿夏,桑即赛,是为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将吐谷浑称之为“赛氏”,似乎也反映了吐谷浑的羌藏化现象。另外,吐谷浑境内尚有突厥人、康居人等。

吐蕃兴起之际,吐谷浑因接连受隋朝和唐朝的军事打击,几乎一蹶不振。吐蕃统一青藏高原时,吐谷浑已是唐朝的藩属,业已度过繁荣和辉煌的时代,吐谷浑随之走向了衰落。

吐谷浑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都伏俟城(在青海湖西22.5千米)。591年,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复其故地。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640年,唐以弘化公主妻诺曷钵,加封青海王。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吐谷浑王城

吐谷浑

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切吉)河南,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的地方,又称铁卜加古城。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 此城当地人称“切吉加夸日”,藏语‘夸日’为城,称汉人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汉人城。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们没有筑城而居的习惯,加上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它的来历,就误认为是汉人所筑,其实它就是公元6-7世纪赫赫有名的吐谷浑王城。

对以游牧为生的民族来说,他们并不那么看重和需要城堡,吐谷浑直到五世纪中叶才开始建城,“始邑伏罗川”;六世纪中叶,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但其习俗仍然是“虽有城廓而不居”,“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隋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浑,以其地置西海、河源2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隋末中原战乱,烽火四起,隋王朝统治摇摇欲坠,没有力量顾及边疆,吐谷浑人又返回原根据地,重整旗鼓,仍以伏俟城为王都。直到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灭亡,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浑的王都所在地,前后至少有120年。

建于1400年前的这座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城略呈方形,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宽17米,高12米。在城内的中轴线两侧,各有隆起的长50米、宽35米的3个互为联接的基址,几组建筑遗迹仍然隐约可见,南面的城墙上有一个缺口宽10米左右,应该就是城门。城内偏西处有一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的小方城,门在东边,南北及东墙略高于现在地面,两墙与城西墙重合。城外尚有用砾石筑成的外郭,长15米,高9米,台上有房屋遗迹。外郭的北墙已被河水冲毁,完整的南墙长达1400米。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轴线为基础的建筑布局,反映了汉式城郭制度的基本特点,又颇具民族风格,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元性。

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伏俟城东连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是这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

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

唐代是我国边疆民族进行较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边疆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及附近地区。通过迁徙,一些边疆民族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大并接近中原地区,另一些则直接迁入中原成为当地的新居民。原先生活在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和生活在西藏境内的吐蕃人,唐代就曾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过大规模的迁移,构成边疆民族迁徙的重要部分,对当时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分布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吐谷浑,亦称吐浑,唐后期五代又称之为退浑。隋代,其游牧范围“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县东南)以西,且末(治新疆今县)以东,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 南北二千里”, 都城伏俟城在青海(今湖)西45里。

开皇年间(581—600年),吐谷浑数次进扰隋的边境。不久,可汗吕夸杀太子,立少子诃,“诃复惧其父诛之”,图谋率领部落15000 人户内迁,但遭到隋朝拒绝。名王拓跋木弥率千余家要求归化,也未被接纳。大业五年(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 可汗伏允逃入分布在今青海东部的党项部,“部落来降者十万余口,六畜三十余万”。 《隋书》和《资治通鉴》诸书皆未载此十余万吐谷浑人迁入中原,如果确有迁移,文献中对于规模如此之大的移民不可能不记载。

隋末,天下大乱,吐谷浑可汗伏允乘乱收复故地,进攻河西。唐初,与唐朝时和时战。贞观九年(635年), 李靖率唐军深入吐谷浑境内作战,击败之,不久立诺曷钵为可汗。此后,吐谷浑采取亲唐的政策,唐亦将弘化公主嫁与诺曷钵,双方相安无事。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向北扩张的吐蕃族进入河源地区, 灭了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被迫与弘化公主率数千帐迁入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市)。咸亨元年(670年),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唐朝派薛仁贵率军出兵河源地区,并送吐谷浑部回归故地。三年,由于唐军大败,回迁至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的吐谷浑部落“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复迁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南),唐于故鸣沙县地设安乐州(治今同心县东北韦州)以安之。仪凤中(676-679年),部分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内迁, 被安置在延州金明县(治今陕西安塞县南)西境,设浑州以处。此次迁移的过程和原因文献阙载,估计移民人数也不多。

龙朔以后迁入安乐州的部众不过数千帐,仍有大量的吐谷浑人留在河源地区,受吐蕃的控制。武周长寿元年(692年), 王孝杰率军进攻吐蕃,自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市)一带将吐谷浑耽尔乙句贵部内迁至灵州境内。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重臣论钦陵兵败被杀。一月,论钦陵子论弓仁率所统吐谷浑7000帐内迁。不久,论弓仁又派人赴吐谷浑部招降,“其吐浑以论家世恩,又曰:‘仁人东矣’,从之者七千人”。《资治通鉴》卷206载:同年七月,又有吐谷浑部1400帐内迁,疑这些部落即论弓仁招降来的吐谷浑人。这两批吐谷浑移民迁居何处,史无明载,估计也应在安乐州和耽尔乙句贵部所在的灵州。

诺曷钵率部落自迁入安乐州之后,即与其子慕容忠长期居住于此。但约在圣历二年八月(699年),诺曷钵之孙慕容宣超(一作宣赵、宣明)却率领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大举叛乱,“入牧坊掠群马,瘢夷州县”,继而逃入青海故地复国。至久视元年(700)八月, 因不堪吐蕃控制,又自愿归唐,率十万众,“突夭刃,弃吐蕃而来”,各部赴河西凉、甘(治今张掖市)、肃(治今酒泉市)、瓜(治今安西县东南)、沙(治今敦煌县)等州降唐,并安置在各州附近。

综上所述,初唐时吐谷浑人的内迁,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高宗龙朔三年由诺曷钵率领迁入凉州;第二次是咸亨三年诺曷钵率部迁青海后复迁入灵州;第三次是圣历二年论弓仁等部迁入灵州;第四次是慕容宣超率吐谷浑人回迁青海后复迁入河西各州。但内迁的吐谷浑移民,实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迁入的两批,据上述数字估计人数在十万上下,其余两次不过是外迁后的重新迁入。

在久视元年迁入以后直至安史乱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关内道的灵州和陇右道河西诸州都有吐谷浑移民分布。期间尤其是玄宗时,仍有一些留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浑人因各种原因迁入陇右和关内二道。开元三年(715年)正月, 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与铁勒九姓和高丽等部族共万余帐迁入关内道北部的河南地,一年以后各部落多叛归漠北。吐谷浑与突厥关系不深,估计仍留在河南地未随其外迁。开元十一年,一些吐谷浑部众诣沙州降,为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所接纳。 天宝五载(746年),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讨伐原迁居在沙州墨离军(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的吐谷浑部,“虏其全部而归”。

安史乱后,河西和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一部分加入唐军,参加了保卫潼关的战斗,一部分因吐蕃的进逼向东迁入盐(治今陕西定边县)、庆(治今甘肃庆阳县)和夏州朔方县(治今陕西靖边县东,于此置宁朔州)等地。加入唐军的吐谷浑部落潼关战后下落不明,但迁居盐、 庆等州的部落则仍活动在关内道的北部。 文宗开成元年(836年), 关内道北部的吐谷浑部三千余帐又向北迁入丰州(治今内蒙五原县南)一带。此外,《新唐书·李匡威传》载:“(赫连)铎本吐谷浑部酋也,开成中,其父率种人三千帐自归,守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十五年。至是(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失其地。 ”按史未载迁入丰州的部落酋长姓名,故无法得知同年是两支部落同时迁入丰州和云州,还是同一支部落先迁入丰州尔后再迁入云州,但丰州的部落迁后即无闻,而云州的部落屡屡在文献中留下记载,当是后一种可能性较大。天复三年(903 年)李克用部将又攻占振武军(治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杀赫连铎部二千余人。据此,毗连云州的振武军也是吐谷浑部后期的迁入地之一。

赫连铎丢失云州以后,逃入幽州(治今北京城南),其部族分散在蔚州(治今山西灵丘县)界中。后唐庄宗时,白承福代理都督,在中山(治今河北唐县西南)北的石门建寨,有丁壮数千人,以畜牧业为生,与后唐保持较好的关系。长兴二年(931年), 由于契丹族向南进逼,塞外的吐谷浑部落开始向云、朔(治山西今市)二州运动。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属契丹, 分布在雁门关以北的吐谷浑人皆役属于契丹。由于不堪奴役,加上镇州节度使安重荣的劝诱,吐谷浑部落千余帐自五台南迁,被安置在并(治今太原市南)、忻(治今忻州)、代(治今代县)、镇(治今河北正定县)四州山区。因契丹指责,天福六年(941 年)后晋命供奉官张澄率兵二千,将分布并、代、忻、镇四州的吐谷浑人驱回塞北旧地。不过,石敬瑭“亦以契丹诛求无厌,心不平之”,故命出镇太原的刘知远“潜加抚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重荣也收纳之,因而仍有相当部分吐谷浑人留在四州。开运间(944-946年),白承福率部族从晋出帝出兵至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南)作战,“属岁多暑热,部下多死”,不久部落移居岚州(治今山西岚县北)和石州(治今离石县)。由于白承福驭下无法,白可久率部分族人北迁契丹境内,不久白承福也被刘知远杀死。

白承福死后,河东境内的“吐浑遂微,不复见”。但在契丹(辽)境仍有一定数量的吐谷浑部落。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伐辽南归,将山北云、应(治今应县)、寰(治今朔州市东北)、朔四州境内的百姓及吐谷浑部族都迁到河东和京西(主要在今河南省西部),估计在辽境仍有一些吐谷浑人。

五代时河东地区的吐谷浑人是沙陀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力量,在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都有一些出身吐谷浑的将领,李金全、李嗣恩、慕容彦超即是他们的代表。由于与汉族、契丹、沙陀等族人民杂居生活,吐谷浑移民逐渐与各族人民相融合,因而十一世纪以后的文献中已不再有吐谷浑部落活动的记载。

《资治通鉴》和两《唐书·吐蕃传》多次记载,广德元年(763年)以后吐蕃以吐谷浑、党项等部族侵入唐朝辖境。这些吐谷浑人,一部分应是至德后仍留居河西的部落,一部分则应来自武周以后仍留在河源故地的部落。唐后期贞元二十年(804年),吕温奉使入吐蕃, 还曾见“退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因赋《蕃中答退浑词》:“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五代以后,留在青海的部分部落可能也与吐蕃人相融合,另有部分部落此后还长期存在着。现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和甘肃省天祝等地的土族,即与吐谷浑有渊源关系。

 吐蕃族本生活在今西藏高原一带,隋唐之交逐渐统一西藏各部,都城设于逻些城(今拉萨市)。唐初已有胜兵数十万,号为强国,“党项、白兰诸部及吐谷浑、西域诸国咸畏惧之”。 太宗贞观八年(634年),赞普弃宗弄赞派使节入唐,开始和中原发生交往。

自贞观年间(627-649年)开始,吐蕃不断向北扩张。十二年,进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接着又进破党项、白兰诸羌,部众二十万屯于松州(治今四川松潘县)之西境〔28〕。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灭吐谷浑, 吐谷浑可汗被迫内迁河西。乾封元年(666年),破诸羌十二羁縻州。咸亨元年(670年),陷西域十八州,唐被迫罢安西四镇。永隆元年(680年), 攻占茂州西南之安戎城(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南),“由是西洱(今云南西部洱海)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尽据羊同(约在今西藏西北部)、党项(约在今四川松潘以西和青海东南部河曲)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治今甘肃武威市)、松、茂(治今四川茂汶县)、嶲(治今四川西昌市)等州,南邻天竺(今印度)、西陷龟兹(今新疆库车市)、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之比”。武周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率军大破吐蕃,复取安西四镇,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从而遏制了吐蕃在西域的扩张。但吐蕃在东方的扩张仍在继续。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吐蕃通过赂买鄯州都督杨矩,以为和蕃的金城公主作汤沐地之名,获取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境黄河曲流处)。“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

经七八十年时间的扩张,到玄宗时期,吐蕃的控制范围已得到极大的扩大。按现代区域言之,整个青藏高原,除了青海北部日月山南北和邻近四川盆地与甘肃西南部的边缘山区仍为双方激烈争夺的地带,其余的广大地区都已置于吐蕃的统治下,吐蕃疆域已跨今藏、青、新、川、滇各省区。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镇守河西、陇右和西域地区的唐军悉数东调,吐蕃乘虚而入。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陷赤岭(今日月山)以北的威戎、神威、制胜、天成诸军和石堡城等唐军长期坚守的据点。至宝应元年(726年),已相继攻占嶲、廓(治今青海化隆县西)、霸(治今四川汶县西北)、岷(治今甘肃岷县)、秦(治今秦安县西北)、成(治今西和县西)、渭(治今陇西县东)等州。次年,又取兰(治今兰州市)、河(治今临夏县东北)、洮(治今临潭县)、鄯(治今青海乐都县)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接着,频频进兵关中,“自凤翔(陕西今县)以西,邠州(治今彬县)以北,皆为左衽矣”。同年,占领松、维(治今四川理县东)、保(治今理县北)三州,“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至此,不仅整个青藏高原,连河西、陇右和关内道西部也都处于吐蕃的统治下。德宗建中四年( 783年),唐与吐蕃划界,规定:“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在今泾河上源),陇州西至清水县(治甘肃今县西),凤州西至同谷县(治今成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备在兰、渭、原(治今宁夏固原县)、会(治今甘肃靖远县),西至临洮(今岷县),又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今大渡河)西南,为蕃界。”但是,吐蕃此后没有遵守界约,仍然不断向关内道的北部扩张,并攻入西域,直到晚唐的武宗会昌(841-846年)前后,吐蕃内乱,国力衰落,才停止扩张。

按照吐蕃制度,“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时散处耕牧”,而奴隶“往往一家至十数人,由是吐蕃之众多”。因此,吐蕃的扩张过程,就是其民族迁徙的过程,新征服的地区往往成为吐蕃族的居住地和游牧地区。例如,明代居住在今四川松潘、茂汶一带“上下凡十八寨,部曲素强”的白草诸蕃,即是“唐吐蕃赞普遗种”。此外,吐蕃每攻下一地便派军驻守,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这些军队的很大一部分留居当地,变成了“呷玛罗( ka- ma-log)”,即“没有赞普命令不得返回的人”。吐蕃移民在新居地往往又同化、融合仍留在当地的羌、氐、吐谷浑等民族,分布今四川省汶川、理县、黑水、马尔康、金川、小金和丹巴等县的嘉戎藏族即是唐代同化西山诸羌后形成的。因此,有理由推测,今青藏高原的藏族分布区,基本上是在唐代形成的。

安史之乱以后,河陇和关内道西部地区也都成为吐蕃族的移民区域。

自宝应以后,吐蕃占领关内道的原、会和陇右道东部的成、 渭等4州,驻兵该区域,“自如也”,四州成为吐蕃占领区的东界。牧草丰美的原州是吐蕃的游牧地,每岁冬春于此放牧,夏季则“畜牧青海”。唐后期河、渭等州是吐蕃尚延心部落的住地,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尚延心以河渭二州部落降唐,迁入秦州, 被封为河渭都游奕使,仍率部落居河、渭等地。大将尚婢婢所部原在鄯州一带游牧,大中四年为论恐热率领的另一支吐蕃军队击败,放弃鄯州,“率部落三千余人就水草于甘州(治今张掖市)西”。后论恐热残虐,所部多叛,部众或散入河州等地的吐蕃部落,或降于于拓跋怀光率领的驻守鄯州的吐蕃军队。论恐热作乱以后,人数众多的吐蕃奴隶(其中有些是汉人)失去主人,“遂相纠合为部落”,称为嗢末,“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

大中年间,张义潮率沙州(治今敦煌县)的汉人乘吐蕃内乱起义,并以河陇十三州图籍归唐,加之尚延心所部降唐,河陇和关内道北部复归属于唐。此后,唐重新失去对河陇的控制,回鹘部迁入河西一带,河陇的党项羌势力也日渐发展,但唐末五代和北宋前期河陇地区的吐蕃人仍为数不少,广泛分布各地。敦煌石室发现的《张淮深变文》记唐使节在赴沙州的路上,看见:“甘、凉、瓜、肃,雉堞凋残,居人与蕃丑齐肩,衣着岂忘于左衽。独有沙州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宋史·吐蕃传》载:“唐末,瓜、沙之地复为所隔。然而其国亦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自仪(治今甘肃华亭县)、渭、泾(治今泾川县北)、原、环(治今环县)、庆及镇戎(治今宁夏固原县)、秦州暨于灵、夏皆有之,各有首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凉州虽为所隔,然其地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

《旧五代史·吐蕃传》云:“凉州夷夏杂处。”但是,《宋史·吐蕃传》载五代时,凉州城只有汉民三百户,“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据此,则凉州的居民实以吐蕃人为主。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高居诲奉使于阗,著《于阗记》载其沿途所见,云“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往往见吐蕃族帐,而于阗常与吐蕃相攻劫”。据其文,灵州至凉州间的沙丘地区为党项住地,甘州是回鹘牙帐所在,州南的祁连山有沙陀遗族,出玉门关(在今安西县东)经吐蕃界,沙州西有仲云部落,惟瓜、沙二州多汉人。据研究,陇东的吐蕃人族名及其居地尚有不少可考者,部分部族分布地的今地是:天水县新阳镇以西至甘谷县城以东、秦安县安伏镇、甘谷县大石镇和潘安镇、武山县鸳鸯镇和洛门镇、陇门县内、渭源县和漳县境、临洮县抹邦山、榆中县马衔山和龛谷寨至兰州,其中渭源和漳县境的俞龙阿部族宋代有众二十万口。据上所述,在河陇地区,汉人只占人口小部分,居民主要来自吐蕃、回鹘、党项等周边民族,吐蕃人随处可见,河、渭、秦、凉等州和玉门关以西地区的居民实以吐蕃人为主。

河陇地区在中唐时农业相当兴盛,至德以后留在当地的汉人仍以农业为主。由于频频向关中进军,吐蕃人也较多地接触到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此外,吐蕃人攻入关中以后,往往掠夺汉族妇女西归,强迫其嫁与吐蕃人为妻,“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即是对此事的描述。上述方面必然要对吐蕃移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吐蕃移民在唐后期已开始了同汉族相融合的进程。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王建从军塞上,便发现吐蕃移民生活的种种变化:“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疋帛,那堪绕帐作锦旗。”十一世纪初,吐蕃人在今青海和甘肃甘南州等地建立唃厮罗政权,河陇地区的一些吐蕃移民及后裔迁入其统治区。元明以后关于今新疆吐蕃人的记载已不多见,宁夏、甘肃境内的吐蕃人活动的记载基本限于甘南一带,除甘南以外这些地区的吐蕃人显然已融合于其他民族。

 在唐代,还有一些吐蕃人因内附、求学和沦为战俘等原因迁入中原地区,前者主要发生在安史乱前,后者主要发生在乱后的唐蕃战争时。

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迎唐文成公主为妻, 此后因仰慕唐文化,“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唐)国学以习《诗》《书》”。神龙元年(705年),中宗颁诏:“吐蕃王及可汗子孙, 欲学习经业,亦附国子学读书。”据此可以推测,在唐蕃战争前吐蕃可能经常派遣贵族子弟入唐学习。唐代前来求学的周边民族贵族子弟常常长期留居中原,一些吐蕃青年也当如此。

吐蕃部落的内附以武周圣历二年(699 年)论赞婆叔侄的内迁最为著名。论赞婆兄弟长期在吐蕃执掌大权,兄论钦陵居中秉政,三兄弟握兵分据方面。赞普器努悉弄年长后发兵诛论钦陵、赞婆被迫率所部千余人内附,后被封为辅国大将军,率部驻守河源地区,不久死去。同年,钦陵子论弓仁亦率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论弓仁及其子孙最初居住银州(治今陕西榆林市南),后迁到长安。论弓仁和其子诚节,孙惟贤、惟真、惟明长期带兵作战,代宗时惟贤曾领部落数千人镇守岐阳(今陕西岐山县北)。《资治通鉴》卷254载, 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论百率吐蕃军擅自从百井(今山西阳曲县东北)退兵,为郑从谠斩。未知论百是否论弓仁后裔,此吐蕃军是否即论氏兄弟统率的部落。

唐蕃战争断断续续达百年时间,战争中既有汉人沦为吐蕃战俘被迫迁入吐蕃境内,也有吐蕃人因沦为唐朝战俘或投降迁入中原地区。主要的几次是:开元十六年(728年),张忠亮率唐军攻占大莫门城, 俘千余人。天宝十一年(752年),吐蕃兵救南诏, 剑南兵击破之于云南,捕虏6300人。永泰元年(765年), 白元光与回纥军队于泾州灵台大破吐蕃,生擒万余人。大历十年(776年), 崔宁破吐蕃故洪节度和氐、蛮等兵,擒数千人。贞元九年(793年),唐军和南诏大破吐蕃于铁桥,“俘馘三万”。十六年,吐蕃贡、腊城等9节度与大将近90人举部落来降。十八年,韦皋大破吐蕃军于维州,受降3000余户,生擒6000余人〕。唐朝规定,“西边每擒蕃囚,例皆传置南方,不加剿戮”,因此,吐蕃战俘往往被押送到南方,大中以后甚至远送南岭以南。咸通元年(806年),仅配隶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市)境内的吐蕃、 回鹘人中之骁健者便达百余人。此外,代宗时,吐蕃数次遣使前来议和,但同时又不断派兵攻唐,唐朝将这些使节也留在中原不归。

2 中国古代乐府名

简介

吐谷浑,乐府名。源于北朝的马上乐, 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 到唐时犹存。《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 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隋世,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吐谷浑》,言李靖灭吐谷浑于西海上也。”

原文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吐谷浑

[唐]柳宗元

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

帝谓神武师,往征靖皇家。烈烈旆其旗,熊虎杂龙蛇。

王旅千万人,衔枚默无哗。束刃逾山徼,张翼纵漠沙。

一举刈膻腥,尸骸积如麻。除恶务本根,况敢遗萌芽。

洋洋西海水,威命穷天涯。系虏来王都,犒乐穷休嘉。

登高望还师,竟野如春华。行者靡不归,亲戚讙要遮。

凯旋献清庙,万国思无邪。

3 吐谷浑族始祖

【吐谷浑】(246——317) 吐谷浑族始祖。辽东鲜卑慕客部首领,慕容隗庶兄。慕容氏。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户与之,与魔分地而治。父死,与魔部失和,率部两迁至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后又率部西南度陇山(今甘肃陇山),向西向南扩展,至今甘、青一带。征服当地羌、氐等族。至其孙叶延时,始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亦为国号。政权组织多仿中原王朝。阿才时期(413——428年在位),势力强盛。隋开皇年间,其五世伏曾娶隋光化公主为妻。唐初,政权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臣服吐蕃,东部附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