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土虺蛇
释义

简介

亦称“ 土骨蛇 ”。亦称“ 土脚蛇 ”。蝮蛇的俗称。常省称为“土虺”。

【出处】《汉书·田儋传》“蝮蠚手则斩手,蠚足则斩足。何者?为害於身也。”

唐 颜师古 注:“虺若土色,所在有之,俗呼土虺。”

《尔雅·释鱼》“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清 郝懿行 义疏:“

《尔雅》所释,乃是土虺,今山中人多有见者。 福山 、 栖霞 谓之土脚蛇, 江 淮 间谓之土骨蛇。长一尺许,头尾相等,状类土色。人误践之,跃起中人。”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说文》:‘虫,一名蝮。’

《尔雅》作虺。今自 淮 汉 以南称土虺蛇,亦云土骨蛇。”

详细说明

土虺蛇【tǔ huī shé】,又名灰链鞭。中国北方多叫七寸子。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东部沿海各省,北达辽宁南部及陕西南部。全体长约1/3米。头略呈三角形,有颊窝,自眼后斜向口角有一黑褐色眉纹,其上缘另有一黄白色眉纹。躯尾背面灰褐色,有两行并列或略交错的暗褐色圆斑,圆斑中心色较浅。躯干中段背鳞21行,腹鳞134~150,尾下鳞28~45对。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多见于坟堆、草丛、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附近,甚至在城市园林中亦可发现。11月下旬或12月初进入冬眠。翌年3~4月出蛰,晨昏活动。以鸟、鼠、蜥蜴、蛙、泥鳅、黄鳝或其他鱼类为食。卵胎生。5月和9月交配,8~9 月产仔 2~16条。初生仔蛇全长 140~210毫米。

蝮蛇由于分布广、数量多,对消灭鼠害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中国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人口稠密地区,它是咬伤人的主要毒蛇,咬伤会引起中毒,除局部症状外,常出现头晕、复视、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以至死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