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溪洞村 |
释义 | 土溪洞村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五道水镇,一个坐落在湘鄂边界大山一角的小山村,正创造着建设新农村的奇迹。养殖业协会引领着全村4个组165户643名村民走上了“猪--沼--粮”、“猪--沼--菜”的生态农业园发展之路。 土溪洞村简介健康养殖、生态种植、现代农业等一个个鲜活的名词在土溪洞的专业户心中,悄悄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土溪洞村风景土溪洞村地处海拔800米的大山界上。600多村民与外界接触的惟一通道就是祖祖辈辈数百年从悬崖绝壁凿出的一条仅1米宽、长6公里的下山槽沟。一年又一年,生活在这里的土溪洞人下山上山,都把平安回家当成人生最大的幸福。长期的艰苦环境养成了土溪洞人勤俭持家、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窗户灶台明亮洁净,土溪洞人改变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却营造了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 土溪洞人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达成了一个共同心愿:一年,三年,五年,哪怕十年,也要修通一条公路。从2000年到2004年,土溪洞人花了5年时间,投入义务工2万多个,炸岩10000多方,硬是在悬崖绝壁中凿通了一条宽4米、长5.2公里的盘山公路。从2005年到2006年,土溪洞人又用2年时间把盘山公路变成盘山水泥路。70多万元的投入,土溪洞人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铭记心间,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外人动容。村支书陈高才和乡亲们为了从悬崖绝壁修通公路,在公路上一住就是4年,不仅把打工5年攒下的3万元钱投到了公路上,还当上了爆破手。一天,陈高才悬在半空中爆破,点燃了一个炮眼,坐骨神经痛突然一下发作了,疼痛难忍,还有三个炮眼没点。生死攸关之时,陈高才拿火的手哆嗦着,硬是拼命点完剩下的三个炮眼,爬回工地仅2秒钟,炮响了。 四周高山绿树环绕,山下田地庄稼无公害蔬菜绿意盎然,家中,猪牛满圈。为了发展养猪产业,土溪洞村支两委争取省科技特派员赵小刚、谢真理和笃信养殖公司、金农牧业的支持,全部与市场接轨,实行订单养殖。2007年,土溪洞村自发成立了养殖协会,购买了一套饲料组合加工机械,全部实行“南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回收”的产业化经营。 土溪洞人的生活是忙碌的,又是充实的。田地忙生产,家中忙养殖。生产忙了,打下的粮食转化为猪用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家中忙了,家家砌了猪栏,肥了猪崽,满了口袋。50多岁的余愿民两口子养了4头母猪,喂了20头肥猪,仅4个月时间纯收入6000多元。 一家家农户通过养殖、种植圆了发家致富梦。上坪组村民唐纯青试着养猪50头,每头猪收购均价5.7元/斤,50头肥猪出栏纯收入2万元。“有人说外出打工,一年挣回1万元,我们在村里搞养殖、种植,一年下来,收入2万元没有问题。”唐纯青对来村里检查指导工作的市、县领导道出自己的心声。 土溪洞人没有满足。他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从2007年到2010年,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能源办支持,用四年时间完成“改厨、改栏、改厕、改水”四改工程,村民栽花种草面积占人居的10%。 从2007年到2010年,以养殖业协会为纽带,大力发展种养业,争取年出栏生猪8000至1万头,牛500头,鸡5000只,种植无公害蔬菜30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由3000元增加到9000元。 这是土溪洞人的梦想,也是土溪洞人的奋斗目标。路修通了。如何引导乡亲们走共同致富的路子,早已在村支两委心中盘算开了--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挂职驻桑植扶贫的副县 长联系。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导在实地考察后,决定计划利用4年时间,每户投入5000元,在土溪洞村实行“三改”(改厨、改厕、改栏)工程,每家每户修猪舍6至100间,把土溪洞村着力打造成发展“猪-沼-稻(果、菜)”的生态养殖示范村。 土溪洞村实施生态养殖示范村起步阶段,村里人都不敢尝试,陈高才就一家家做工作。村民们说:“高才书记,我们都看着你呢,你给我们带个头。你干,我们都跟着干”。陈高才原计划把自己放在最后,现在不得不放在最前面,于是,向亲戚朋友借款5万元,高标准高质量修起了28间猪栏。养殖母猪20头,年出栏生猪500头,年收入达16万元。“猪-沼-稻(菜、果)”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为土溪村树立了榜样,30户农户积极响应,修猪舍100间。2007年,土溪洞人不用发动,30户农户修猪栏200间,建沼气池70口。2008年土溪洞“猪-沼-稻(菜、果)”的生态养殖循环圈将全面形成。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3亩(其中:田6亩,地237亩),人均耕地1.08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 662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2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0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13亩,其他面积410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58户全部饮用井水。有5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7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辆,农用运输车2辆,摩托车10辆。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5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95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7亩。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在砖木结构房屋中,有5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在其它结构的房屋中。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万元,占总收入的28.18%;畜牧业收入56万元,占总收入的30.9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70头,肉牛43头,肉羊186头);林业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38.67%;第二、三产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2.21%。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养殖业,主要销往省内。2010年畜牧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0.94%。该村发展泡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发展泡核桃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有农户58户,乡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02人。其中农业人口225人,劳动力126人。该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206人,汉族2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2人,参合率84.96%;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7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1户,占农户总数的1.72%。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十字口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龙街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8公里,距离中学3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3人,其中小学生17人,中学生16人。 村务公开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订农业承包合同5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34.69亩。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2人,党员中男党员2人,团员3人。 发展重点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畜饮水困难,道路基础差。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师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艰苦。 该村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泡核桃特色产业,发展养殖业、采矿业,加大矿石探查和开采力度。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