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纲 |
释义 | 土纲,Soil Order, 是一种代表土壤剖面性质中最重要的分类架构,可表示特定地区土壤剖面化育性质并诊断土壤在地质演进、耕作历史与环境变迁中的变化情形。中国目前的土壤分类中不同于美国的六级制,而是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亚种)等7级。 美国土纲特性(1.有机质土(Histosols) 2.淋淀土(Spodosols) 3.灰烬土(或火山灰土,Andisols) 4.氧化物土(Oxisols) 5.膨转土(Vertisols) 6.旱境土(Aridisols) 7.极育土(Ultisols) 8.黑沃土(Mollisols) 9.淋溶土(Alfisols) 10.弱育土(Inceptisols) 11.新成土(Entisols) 12.冰冻土(Gelisols)) 基本介绍依据美国农部(USDA)于1975 年建立新的土壤分类系统 (Soil Toxonomy),此分类系统系由六个分类纲目 (Category) 所组成,最高级纲目为土纲 (Soil Order)。土纲是依造土壤生成的过程来区分的,例如主要的诊断化育曾或化育层。 美国土纲特性现行作为世界土壤分类重要依据的美国十二土纲,是美国农业部于1975年所建立新的土壤分类系统(美国旧土壤分类系统中则有灰壤、红壤、黄壤等称呼),并且为美洲与部分欧亚国家所主要实行的土壤分类系统。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是按照土纲(Soil order)、亚纲(Suborder)、土类(大土类,Great group)、亚类(Subgroup)、土族(Families)、土系(Series)等六个级别依序去做各级别属性的分类。以下简述其特性如下: 1.有机质土(Histosols)在深度 10 公分以上有大于 20% 以上之有机物(或大于 12% 以上之有机碳含量)之土壤,主要分布于高山湖泊中或其旁边之土壤。 2.淋淀土(Spodosols)有一条由有机物与铁、铝结合之物质被水由上层土壤带至下层所形成之淋淀化育层者,大都在砂质地之高山平坦地区,有强烈的淋洗作用。 3.灰烬土(或火山灰土,Andisols)含有火山灰特性之土壤(如土壤很轻,无定型性质很多,对磷吸附力很强等特性),主要生成于世界各重要之火山地形。 4.氧化物土(Oxisols)一种老年的土壤,土壤已经化育很久(几十万年以上),除石英外,大多数矿物皆受极度风化而成为高岭土与游离氧化物,黏粒部份仅具有甚低活性土壤中仅剩余氧化铁、铝等性质者,土壤肥力很低,B 层有一氧化物层生成者,大都在红土台地上。如世界上主要热带雨林区之红土。 5.膨转土(Vertisols)在土层一公尺内含有 30% 以上之粘粒(直径小于 0.002mm 者之土粒),会随水分多寡而呈膨胀、收缩之特性者,湿时地面突起,干时龟裂者。 6.旱境土(Aridisols)多分布于沙漠及干燥地区,盐分颇高。 7.极育土(Ultisols)在高温多雨情况下生成的土壤,在 B层中有一粘粒洗入聚积的层次(黏聚层),因此特别粘,由于强烈淋洗,故肥力低。 8.黑沃土(Mollisols)顾名思义,此种土壤是又黑又肥沃,土层较浅,肥力高。 9.淋溶土(Alfisols)又可翻做淋余土。此类土壤与极育土性质类似,但淋洗程度较极育土弱。淋溶土与极育土相较,系属高盐基森林土。成土过程的标志,为有层状结晶格子黏粒移位,盐基不过分缺乏,常见之层序组合为具有一淡色或黑癠披被层覆盖在一黏聚层之上。气候环境多属温暖,且在植物生长季节常有3个月以上能供给中性植物有效水分。 10.弱育土(Inceptisols)为一种化育颇弱的土壤,此种土壤为由母质弱度化育生成之土壤,有明显之土壤构造与颜色转变,因此称为"构造 B 层",常为冲积平原之土壤。 11.新成土(Entisols)由母质化育生成之最年轻土壤,大都分布于高山陡峭地、河流冲积三角洲河口、新冲积平原等地,通常土层很浅或整层无变化。 12.冰冻土(Gelisols)生成于永远冻结之地带,其定义为土壤表层下100公分为永冻状态;或是在表层100公分内含有永冻物质,而200公分以下处于永冻状态。 中国土纲与其沿革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纲与美国有些微差异,自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分类系统修改中,有鉴于早期土壤分类的方法与系统参杂美国、俄国等不同国家的土壤分类系统,加上部分中国农业界自己的分类习惯,因此在分类上颇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合理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自1958年到1960年,中国曾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之后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提出《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等书籍大致沿用这一分类系统。尔后又进行了数次科研观点上的调整,并与美国、欧洲等土壤学者做过合作性的调查与研究。 由于国际土壤学会(ISSS)下设的国际参比基础(IRB)组织,在联合国的支持下,正在通过修订1974年的FAO/UNESCO1:500万世界土壤图图例系统,并设法建立统一的图例系统。而目前美国土壤分类系统由于其内容详尽加上分类描述与界定范围清楚等,在国际上的土壤分类体系已具备相当大的影响力。中国在此一学术界发展的新局下,也期许能建立一套既能适用于中国农业生态、具备中国特色,又能与其它国家土壤分类系统衔接的土壤分类系统。 经过一系列的改制,于2001年修订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中主要参照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思想原则、方法和部分概念,并结合过去西欧、原苏联土壤分类架构中的经验,针对中国土壤而设计的,以土壤本身性质为分类标准的定量化分类系统,属于诊断分类体系。 中国土纲的界定标准现行中国土壤系统中,共计有十四个土纲,以下为其界定标准: 1. 有机土(Histosols):含有下列性质有机土壤物质者(土壤有机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2. 人为土(Anthrosols):土壤剖面中具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与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3.灰土(Spodosols):土壤在土表下10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4.火山灰土(Andosols):土壤在土表至60cm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中具有火山灰特性。 5.铁铝土( Ferralosols):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范围内的铁铝层。 6. 变性土(Vertosols):土壤中土表至50cm范围内粘粒≧30 %,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 0. 5cm之裂缝,和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 7.干旱土(Aridosols):土壤有干旱表层和上界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的下列任一诊断层: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盘、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盘、粘化层或雏形层。 8. 盐成土(Halosols):土壤中土表至30cm范围内具有盐积层,或土表至75cm范围内具有碱积层。 9.潜育土( Gleyosols):土壤中土表到50cm范围内有一土层厚度≧10cm 有潜育特征。 10. 均腐土(Isohumosols):土壤中有暗沃表层和均腐殖质特性,且矿质土表下180cm 或至更浅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盐基饱和度≧50 %。 11. 富铁土( Ferrosols):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 12. 淋溶土(Argosols):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盘。 13. 雏形土(Cambosols):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盘、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滞水土壤水分状况。 14.新成土(Primosols):覆于火山物质之上和/ 或填充其间,且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直接位于火山物质之下; 或土表至50cm 范围内,其总厚度≧40cm(含火山物质) ; 或其厚度≧2/ 3 的土表至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总厚度,且矿质土层总厚度≦10cm; 或经常被水饱和,且上界在土表至40cm 范围内,其厚度≧40cm(高腐或半腐物质,或苔藓纤维< 3/ 4) 或≧60cm(苔藓纤维≧3/ 4)。 以上十四个土纲的分类系统有别于旧土纲分类系统(1998),但旧土纲分类系统目前学术界仍有人在使用它,并时常作为农业生产上的参考依据,它将土壤大致分为淋溶土、半淋溶土、铁铝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高山土等十二个土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