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途中述怀
释义

作品名称:途中述怀

创作年代:隋末唐初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李百药

作品原文

途中述怀

伯喈迁塞北⑴,亭伯之辽东⑵。

伊余何为客⑶,独守云台中。

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

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

目送衡阳雁⑷,情伤江上枫。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

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

作品注释

⑴伯喈(jiē):东汉蔡邕的字。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

⑵亭伯:东汉崔骃的字。崔骃(?-92),东汉文学家,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之:往,到。

⑶伊余:自指,我。

⑷衡阳雁:衡阳南有回雁峰,传说秋末冬初,大雁由北向南飞来,至此停留下来,不再南飞,遇春而回。“雁不过衡阳”是古诗词中一个常用的典故。

作品评析

李百药在隋末写于南方的诗篇,语调和风格都与魏征的《述怀》及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行》十分接近。隋炀帝厌恶李百药,给了他一个处于偏远南方的官职。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诗人被贬逐南方时,比魏征的《述怀》早了十多年。

李百药写过像《奉和初春出游应令》的宫廷诗,但这首《途中述怀》与宫廷诗的全部创作原则相反,李百药在诗里塞进两个与他的情况相近的历史先例,蔡邕的流放和崔骃被窦宪授予位于东北地区的卑职。这两人都是东汉的学者。衡阳传说是大雁南徙之旅的终点。与魏征的《述怀》相较,两首诗都结束于原则的肯定和道德的决心。李百药说: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魏征说: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两首诗在运用历史典范及风景描写方面也是相似的。这是李百药在放逐和逆境里所写的诗歌。可见他在失意的时候常写出脱离宫廷风格和惯例的自我表现的诗。

作者简介

李百药

(565—648)隋末唐初诗人。身为名门子弟,经历非常坎坷。他幼年多病,但博学强记,号为“奇童”,其父李德林隋文帝时任内史令(宰相)。皇太子杨勇召他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即位,李百药失宠,出为桂州司马,旋即解职还乡里。入唐,又遭李渊猜忌,流放泾州。李世民即皇帝位,重其才名,召拜中书舍人,此时他已年过花甲。以后多次拔擢,成为李世民身旁的文学重臣。李百药“藻思沉郁,尤长于五言诗,虽樵童牧竖,并皆吟讽”(《旧唐书·李百药传》)。尤其长期外斥阶段创作,写景抒情,吊古咏怀,多失意愁苦之辞,情真调苦,感人至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