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 |
释义 | 简介青海省平安县有一张叫得响的特色文化“名片”——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阿伊赛迈”是当地藏族敬奉的一座神山。2004年,这个以神山为名的歌舞团,完全由地地道道的各族农村青年组成,演出内容也是藏、汉、蒙古、土族等原生态民族歌舞。就是这样一个弥漫着酥油味儿的文化团体,已走访全国512个城市,演出超过2400场,还培训农牧民歌舞演员1200多名,文艺人员输出近700人。 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团长王选德,是一名年迈的文化宣传工作者。他说:“这些年,把农牧区上千名孩子培养成像模像样的歌舞人才,可不是容易的事。我们一直坚持着办了32期培训。刚才,又有3个农村孩子来报名,参加歌舞团的培训,学习原生态歌舞。” 阿伊赛迈歌舞团有两条宗旨,其一弘扬特色民族文化,其二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年“出徒”的农牧区演员,一般每月能收入1200元,有的可达2000元、3000元。2008年3月,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平安县的特色文化名片青海东部的平安县,有汉、藏、回、土、蒙古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24%。平安县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打造特色文化,建设繁荣和谐的文明村镇。在创建全国文明村镇过程中,青海省平安县从文化入手,城乡竞相创建文化大院,让“群众生活火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平安县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活动网络体系,共建成各类文化场所150个,其中乡镇文化站6个,村村都有了文化活动室。平安县还全面实施“村村通、电视进万家”等“十大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科普展览、法律咨询、技能培训、廉政教育等活动500多场。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是平安县一张叫得响的特色文化“名片”。 平安县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作为一支农民歌舞演艺团体,近年来,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演艺水平,贴近时代,服务农民,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08年4月,在北京受到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四部委的联合表彰,被誉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歌舞团自2004年成立以来,不断送歌舞下乡、下基层,把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农牧民群众,在活跃农村牧区精神生活的同时,积极宣传党的好政策、国家的好形势。他们组织各民族农牧民演员在开展了《走进青海、走进海东、走进平安》和《西部的呼唤》巡回演出,先后走过了20多个盛市,有263名农牧民参加了“巡演”。并开展农民歌舞培训,举办民族歌舞培训班28期,培训农牧民学员800余名,输送转移农牧民歌舞文化劳务工480余名,帮助一些周边地区的村成立民族歌舞团28个,使歌舞文化增收致富的覆盖面由开始的只有平安县的一个乡发展到现在的海东各县和湟中、大通、海南、玉树、黄南等地区,演员也由当初的6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600余名。开办的"阿伊赛迈歌舞大世界",也吸收了许多农牧民演员就业。舞蹈《春到高原》,在全国第七届民族民间艺术山花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