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偷瓜送子 |
释义 | 贵州习俗概述“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它的隆重气氛及意义仅次于春节,以至于五湖四海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和侨居海外以及流淌着中华民族血脉的后裔都很注重这个节目。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布依族,对“中秋节”又增添了另一个更具民俗内涵的节目意义———“送瓜崽”。 在二十世纪中叶,布依族居住的地区由于大多数都地处偏远山区。远离城镇,缺医少药,生育环境和居住条件都很差,生养的孩子成活率很低,很多这样的家庭在“中秋节”到来之前,布依族村寨的寨老就组织寨邻给这些孩子难以成活的夫妇送“瓜崽”。第一步首先由寨老物色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并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崽,而是生长在田间地头的一种特型瓜科,它必须是长型的,活似一只小木桶,放睡下形态就更活像一个婴儿睡在床上,布依族称之为桶型瓜,但瓜的外型一定要熟黄,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选瓜种。 简介偷瓜送子:贵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习俗。要是谁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把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要是以后怀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谢这群小伙。 做法寻访到哪家有这种瓜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送瓜仪式,像办喜事似地请酒宴。寻访到瓜后不能随便乱摘,要选熟黄,壮实,瓜纹线路很深的瓜,瓜的色泽要深金黄的,还推选人丁兴旺,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送瓜时瓜主不能参与,这家知道后要装着若无其事地选中哪家的瓜,寨邻们都很乐意为此奉献。 第二步是寻访到“瓜崽”后,就要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接受“瓜崽”的人家,说“中秋节”大伙给你家送“瓜崽”来,到那天你们不要走哪里去,在家等我们———迎接“瓜崽”。 这户人家接到寨老说大伙要给他们送“瓜崽”这一喜讯后,就要开始为迎接“瓜崽”忙碌开了,要为“瓜崽”制做背后的衣物,要磨豆腐备办酒席,到时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知晓前来庆贺的寨邻们。 第三步就是“中秋节”的晚上吃完晚饭,寨老就组织两面帮人分工作,一帮人陪着一位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男摘瓜手到地头去把“瓜崽”偷来,一帮人准备锣、鼓、钹、唢呐等乐器在进寨大朝门等着,等到地里偷瓜的人将“瓜崽”悄悄背进寨子的朝门里的时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学着孩子哭,一帮人有的学着哄孩子说:“别哭了,我们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进门到家后大家就说:“我们帮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来了。背瓜的人径直朝房间走去,些时女主人已在床边等着,帮背瓜人将“瓜崽”解下来给“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单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闹一阵抱给“瓜崽”夫妇二人背,又有人在背后装成小孩的哭声,“瓜崽”的母亲及在场的人们就拍着背扇诓哄背上的“瓜崽”“不要哭,妈妈背你等”,约半小时后,就说“瓜崽”睡着了,放他到床上睡觉,并给盖上被子。“瓜崽”的母亲随即和知情前来帮忙的邻居一起做夜宵宴款待送“瓜崽”回来的寨邻和前来庆贺的人吃,大家一起尽兴地喝酒划拳,送“瓜崽”仪式才算结束。待“瓜崽”在床上陪这对夫妇睡上三天三夜后,接受“瓜崽”的夫妇才将此瓜洗净来煮吃。此后,这对夫妇生育的孩子就叫“瓜崽”。但奇怪的是,但凡接受“瓜崽”后生育的夫妇,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 梅山趣俗瓜,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吉祥物。“瓜”字是个象形字,由于瓜的形状难以辨认,古人造字时,就连带把瓜蔓、瓜须也画了出来,从秦篆瓜的书写,仍然可以看出瓜的形状:上面、两边是瓜蔓、瓜须,中间部分是果实,看上去真是人们所唱:“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诗经》中早就有“绵绵瓜瓞”的句子,古语“大者曰瓜,小者曰瓞”。大小瓜累累结在长长的藤蔓上,象征子孙繁衍,相继不绝,因此,后人常用作贺婚、贺人子孙不断。很明显,“偷瓜送子”亦为此寓意。当时(清代),中秋“偷瓜”是一种在汉民族间颇为流行的新习俗,由于迎合民间择吉纳祥,子孙繁衍昌盛的民俗心理,因而流行甚广。 有为自己偷瓜求子的,如那些婚后长年不育或是求子心切的妇女,中秋夜潜入别人菜园偷摘瓜、芋,以兆生子。旧时,安化一带“中秋……妇女祈嗣者,或至园圃探瓜为验,谓之摸秋。”主人即使发觉也不会骂贼,传说越骂,偷瓜者的身体越健康。所以,有的偷瓜者会故意弄出些声响使主人知道,讨些骂声。光是偷瓜还不行,还得从自家偷出铁锅以及油盐碗筷,将偷来的瓜果煮吃才灵验。 也有当事人夫妇不亲为,而由他人代劳并相送的。有送冬瓜的,也有送南瓜的,还有两者选送的。在双峰、湘乡、新化、武冈等地流行送冬瓜。如武冈“有些乡村用冬瓜或莲藕乔装婴儿,放鞭炮送至孕妇床上,以兆生子。”《双峰县志》载:“旧时,有的趁月色到邻居菜园里偷个大冬瓜,用红绸子包好贴上宫花、选个相貌端庄的小孩抱着,尊一位贤老带队,送到久婚未孕的妇人床上,用被子盖好,祝福早生贵子,叫‘送瓜’”。有的地方流行送南瓜。如涟源、宁乡等地把偷来的南瓜,“穿上衣服,装扮成娃娃模样送去。”送南瓜隐寓:“取南音同男,及瓜瓞绵绵意。”偷瓜送子习俗曾在梅山区域广泛流行数百年,《溆浦县志》载:“此俗相传迄今已230多年,仍盛行未衰。” 送瓜的方式及规模在各地又有不同。多数送瓜时采取“明送”的方式,由一儿童抱瓜送到女主人床上,陪送的人放着鞭炮,说些“早生贵子”等吉利话,主家会用酒饭糖果款待送瓜之人。也有“暗送”的,送瓜者先将瓜内注入清水,再包上婴儿衣服,悄悄送至邻近无子女夫妇床上,用被子盖上,待该夫妇就寝时,抖动被窝,里面的瓜随之滚动,浸湿被褥,则被认为象征小孩尿床,不仅不怒,反而欢喜。 送瓜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到几个人,多到十多人数十人。如新化县作家协会编辑的《新化民俗风情》中有一段“送小孩”的记载:(几个人)偷一个冬瓜,穿上一件儿童衣,上面画上眼、耳、鼻、嘴,用藕做手插好,下面开一个小洞,往里头灌满水,用一截南瓜藤堵住,表示是男孩的生殖器,然后送到没有生男孩的人家里去,把“孩子”放到主人家的床上。待主人招待了瓜子、花生、糖果准备离开后,一个小孩便说,忘了一件东西在“孩子”身上,跑到床边把“冬瓜小孩”下面堵眼的南瓜藤一扯,里头的水便流了出来打湿了被子,孩子们就会拍手大叫:“哦嗬嗬——射尿了!射尿了!”主人不但不会骂,还会欢喜得“哈哈”大笑。邵阳、邵东、隆回等地亦大同小异,而且如果次年生子,必须席请送瓜之人,以为酬谢,并拜送瓜人为“亲爹”、“亲妈”。这种“送子法”与贵州开阳的“送瓜”习俗如出一辙:中秋夜,“好事者阴察他人园中长形南瓜而秘取之,钻一孔,出瓜瓢少许,灌水瓜中,以竹筒塞瓜孔,筒之他端另以物塞之,使童子负之,伴以锣鼓,送至艰嗣者榻上,覆之以被,去筒端之塞,水流出泻榻上,而谓艰嗣者已有子,且小遗也。于是主人出酒食以享亲友。” 土家族习俗土家族在中秋节时,可以看到一群小伙姑娘围在一起,商量着到哪里去挑选一个又白又胖的大冬瓜,送到哪一家未育夫妇家去。商量好了以后便明确分工:哪些人负责侦查谁家瓜园的冬瓜大;哪些人去查看新婚夫妇或未育夫妇是否在家;哪些人去准备红纸、剪刀、针线;什么时候碰头。各项任务完成后,各自汇报侦查情况,经过反复比较后,选定一家最大的冬瓜作为猎物和一家最贤惠的未育夫妇为接纳“瓜儿”的福主。并选派一个精明能干、手脚麻利的小后生去“偷瓜”。 去偷瓜的小后生,借着月色潜入事先侦察好的瓜园,迅速把预先选好的最大的冬瓜摘下,递给二传手,快速送到聚集地,由小媳妇们将瓜打扮成白胖胖的“瓜儿”。打扮完毕,就选一个能说会道,已生了孩子的小媳妇把瓜儿抱在怀里,名曰“送子娘娘”。“送子娘娘”走在前面,小后生、大姑娘、小媳妇簇拥在后,一路吹吹打打,放着爆竹,向事先选好的“福主”走去。来到“福主”家时,“送子娘娘”首先讲一番恭贺道喜的吉祥话,然后双手将“瓜儿”塞进女主人怀里。受到嬉戏的女主人不但不生气,反而要把“瓜儿”放在床上,然后笑嘻嘻地端出瓜子、糖果、花生、月饼等招待客人。男主人则给大家打座、装烟。抽了香烟,吃了花生、瓜子、糖果后,大家跳起傩舞,唱祝福、恭喜的山歌,把八月十五送“瓜儿”的喜剧推向高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