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痛快吧 |
释义 | 基本信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痛快吧 为学生提供暴力等方式发泄情感、排解心里的郁闷的场所. 媒体观点学生为什么需要“痛快吧”? 一方面,在现行僵硬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次高考。在学校教师的“监督”下,在家长们的“ 逼迫”下,学生的压力特别大。这种压力不仅是身体上的 ,还有精神上的。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或许能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去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千篇一律的“听话”式、灌输式教育方法,加上对“师道尊严”的过分宣扬和渲染,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一统”的教育思维模式下变成了奢侈品,个性被扼杀,思想被禁锢。长期积压在心里,势必成为无形的精神负荷,以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在适当的场所里进行一番“发泄”,有何不可? 心理宣泄有更好的方法 根据心理学研究,宣泄疗法有很多种,可以向朋友倾诉,可以听音乐、高声唱。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以及打球、散步、聊天等都可以起到宣泄作用。这些方法要比“痛快吧”里的暴力宣泄好得多。 “痛快吧”的出现,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日益重视。但是如何开展心理教育,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值得探讨、研究。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因为开展了心理教育而遗留后患,要孩子们有健康的心理,心理教育本身也需要“健康”,要有良好的形式、内容和科学的方法。心理问题岂能用? 暴力形式解决 在学校中设置“痛快吧”不恰当。暴力不仅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会激化矛盾,导致更大伤害的出现。而所谓“痛快吧”的出现,极容易教给孩子一个错误的概念,就是拳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而有可能逐渐形成孩子的暴力倾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呼吁学校教育不要仅仅注重知识、技能上的教育,还应该增加健全人格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注重对孩子进行修养性、觉悟性的情感教育,让他们逐步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在与人相互交往中做到以礼、以诚、以信待人,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挫折和挑战。 心理观点 “痛快吧”不恰当在学校里,若有发生,可投诉。 面对态度以良好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