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统一论 |
释义 | 统一论:统一论是一种包容一切的大统一科学理论体系。统一论所揭示的是宇宙的普遍真理,它可以运用于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科学理论。统一论是关于宇宙的一个公理化科学体系,其中的结论都以定理形式表述。 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迄今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如何解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关系到人们的世界观正确与否,从而关系到人类社会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行为是否正确。解决哲学理论上的这一基本矛盾对人类的和平、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统一论世界观概要。 宇宙无边无际,浩瀚之极。物质是宇宙最根本的属性。充满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矛盾是物质内部和物质彼此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例如:原子在相互作用中核外电子的得失就是这个对立和统一。这种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也就是事物的不平衡与平衡。“对立”就是不平衡,“统一”就是平衡。自然界一切物质就处于既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状态——既处于普遍而连续不断地打破原有平衡,又整体上持续不断地协调到新的平衡的自然状态。概括整个物质世界,尽管“对立”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然而它只是一种事物内部或局部的客观存在,它不是事物综合的全面完整的属性。事实上,物质世界无论如何演变,完全的看来,始终就是一个混然的统一体。整个宇宙不是统一的对立,而是对立的统一。“统一”是事物的总体属性,也是终归属性。 “对立”只是存在于物质运动变化趋向“统一”的过程中,而“统一”不仅体现在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阶段,也是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立”是相对的客观存在;“统一”是绝对的客观存在。因此“对立与统一”这对矛盾是事物局部与整体关系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亦即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不是“对立”,而是“统一”。“对立”与“统一”不是同一层次的并列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对立”从属于“统一”,受“统一”支配;“统一”决定“对立”,“对立”趋向“统一”。”对立“只是普遍存在于事物内部或局部,造成运动变化,不是体现在总体的事物变化的共同趋向上。 “对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和必然的状态结果。否则,眼前就不会存在如此平衡状态的一统天体世界。 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从微粒到星体,大大小小的物质赫然遍布。充满宇宙的物质并非杂乱无章。尽管宇宙中风云变幻,斗转星移,然而一切物质竞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各行其道,循规蹈矩。其运动变化必然有着统一的规律,事实正是如此。就宇宙中一切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说,其总的规律就是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平衡,永无休止地趋向无限完美的整个宇宙天体的平衡,亦即“统一”。 二、用统一论观点辩证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源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为何古往今来有不少学问高深,知识渊博者持这种观点呢?这是应当慎重关注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不应当轻率地否定某种观点。众所周知,观察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只有一个而是多个观察点。立足点不同,察看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一定相同——就好比盲人摸象。要全面、准确的弄明白某个事物,不仅须用全方位的,通透的眼光,还须调动其他所有感管来共同参与,尤其是须运用脑的思维功能。这还不够,还要顾及到该事物与其它事物千丝万屡的联系。因此,严格的说来,一个事物的正确的判断结论,是很难用语言来准确表述的,也可以说用语言无法表达详尽——这就是“真理”所具有的特点。“真理”——意会有得,言传有讹。既然如此,我们用模糊的文字,来评判含糊的语言,也就难避以谬正谬,痴人说梦之嫌。然而希冀所在,又不得不抛砖引玉,以启迪真知。 我们首先来弄明白,唯心主义者是否高瞻远瞩放眼整个大自然即远远超出人类社会的时空范围观察世界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物质是精神派生的。这就是说,在宇宙产生之前就有精神存在。而事实上,不必说人类,即使诞生出人类的地球,并次第扩展到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更广大的星系都不是永恒固有的;况且宇宙的起源从时间上是追溯无穷的,而地球世界与宇宙存在的无限漫长时空相比较,只不过是昙花一现;附载精神的人类存在于地球上的时间则更加短暂。无须赘言,足见“精神派生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何其荒谬。 然而,我们换个视角,仅以狭隘眼界驻足人类社会,就可谓悬河难辩了。因为在人类社会,人类主宰一切,而主宰人类一切活动的就是意识;物质是不能直接支配人的行为的。在劳动生活中,人们可以凭主观意愿支配一切能够支配物质,改变一切能够改变的物质存在的形态。 我们不妨抛开自然界原有的物质形态,试看人类创造的一切形态的物质——毫无疑问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尽管大自然鬼斧神工,却不能够代替人类巧夺天工的发明制造。而由人类组合、加工的任何形态的产品,无可争辩和无一例外地都是源于人的意识。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就说明人在意识支配下的独创性。试想,人们要研制一种全新的东西,一定是先有该意识,而后才可能制造出该形态的物质。事实上今天人类发明创造的许多东西,既是古往今来,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幻想所化为的现实,又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天然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并非尽如人愿,许多时候还是要靠人的智慧创造种种必要的条件。人们所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意识在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 从这个角度说唯心主义观点是有合理内核的。 但是,一些唯心主义者却夸大了精神的先决性。他们把观察人类社会局部所得到的某些认识,概括到整个自然世界。他们梦幻般认为:宇宙是神——上帝创造的,人类也是上帝创造的。宇宙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和控制的,即上帝的意识主宰着一切。而事实上,不用说古代,就是现代高科技手段都没有探索到上帝的存在。荒唐可笑的是那些断言上帝决定一切的人,又有那一个见过上帝?假如就算是有上帝,那上帝自身是由何构成?假设由物质构成,那不就自相矛盾了?假设是主宰一切的意识,那就虚无缥缈了。因为你看不到,摸不到,用尽手段也探索不到,岂不是捕风捉影,胡思乱想。难道唯心主义者诏告天下的主张就是凭借荒诞无稽的幻想吗? 如果说上帝属于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统一性意念(或叫作“意量”),那还得加以辩证。 1992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王习加、 吴建勋合著的一本名叫《统一论》的书中说: “我们从用全息取代物质范畴入手进行重建科学基础的工作。全息论不再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属性,而看成是和物质一样的宇宙现象。从而赋予能量与质量一样的本证量地位。更重要的是,全息论还把思维也当成和物质一样的宇宙现象。这样一来,物质范畴即可界定为:以质量形式表现的客体;而运动则可界定为以能量形式表现的客体。在这里我们提出第三种本证量——意量,即作为表现思维的量。 我们实际上获得了全息的三种存在状态——物质态、运动态与思维态,正像水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种状态一样。” 诚然,他们所说的“物质态”、“运动态”和“思维态”都是真实的存在,但把“物质态”与“运动态”和“思维态”并列到同一个层次是不科学的。因为迄今以来的科学探索研究结论依然普遍认同——只有物质才是宇宙的最根本的属性;而运动和思维都是由物质派生的。也就是说,运动和思维从属于物质;只有物质才是宇宙中一切的本源,没有物质便没有一切。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物质具有“质量”、“能量”和“意量”——三种基本表现属性,或者说“质量”、“能量”和“意量”是物质派生的三种基本量;那么可以说这三种“量”对于物质具有同等的证量地位。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它们都是从属于物质的量,并非处在与物质等同的层次,也绝不能与物质——这一宇宙的最根本属性混为一谈。由此便可以推论:即使上帝属于自然界原始存在的“意量”,而这种意量从何诞生?追本溯源,决然离不开物质这个本源。既然如此,尽管我们认同“意量”的客观存在,然而“上帝创造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却不敢苟同。 由上述辨析可知,唯心主义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世界观。着眼狭隘的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绝不是全面的宇宙观。 那么,唯物主义是否完全正确的世界观呢?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显然,唯物主义者有着比唯心主义者较高较广的视野。可谓高瞻远瞩,放眼世界。但唯物主义者顾此失彼,只注重了宇宙抽象的“共性”,却忽略了人类社会的“个性”。试想,忽视了人类社会实际个性的观点,对于人类的实践行为还能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吗?这个“个性”是什么呢?就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主义有逊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分别夸大了“物质”和“精神”的作用。 不必再说唯心主义对“精神”作用荒谬的夸大,单说在人类社会范畴,唯物主义对“物质”作用的夸大。唯物主义者崇尚“实事求是”,讲“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然而却笼统地强调了“物质是第一性”,实际上把对纯自然界的概括认识,武断地概括到非纯自然的人类社会中,作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了对物质在整个大自然(包括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中作用地位的片面的观点。 如果抛开人类社会,那么唯物主义世界观,便无懈可击。但是离开了人类,哪还有什么世界观呢!科学的世界观不应当忽视人类社会的实际特点,而应当涵盖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应当是建立在包括对属于宇宙局部的人类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作出具体地分析、归纳,得到正确结论的基础上。不可以凭对纯自然世界的一般认识来概括非纯自然的人类社会;当然也不可以以对人类社会局部的认识代替对整个自然世界的认识。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物质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我们不妨把人类社会比作楼房——如果说“精神”是楼房的上层建筑,那么“物质”显然就是楼房的根基。这样,我们的眼光由下往上地看它的层次时,“物质”算作“第一层”;反之——俯瞰下来呢?“精神”就是“第一层”了。因此,物质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所必需的资源条件,它在人类社会具有“本源性”或“基础性”特征;它在人类社会范畴的层次地位决不是凌驾于精神之上,它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本源性”或“基础性”需要;与居于“上层建筑”的“精神”相比照,“物质”显而易见地是处在“上层建筑”之下的“基础”层次。物质供人类和其它一切生物所需,人类按需有选择的支配和利用物质。在人类社会现实中,无疑是物质受人的意识调动,服务于人类,决不是人类受物质支配和服务于物质。尽管人的存在是由物质本源条件决定,然而人类不同于其社会范畴以外的自然世界的无生命物质那样,纯粹从属客观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因为从人类古往今来的历程来看,并非完全顺应自然的,而是具有改造客观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人类自从孕育出劳动能力后,改造自身所在社会范畴物质环境条件的能力与日俱增。随着人类智能的发展,人的意识不仅主导和支配着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还支配和改造着地球上一切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资源,甚至主宰了整个地球。至此,可见精神在人类社会范畴无疑是具有的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并由此可窥唯物主义观点的疏漏。 三、 统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我们应当肯定“精神”是人的属性或人类社会的特有属性。在自然世界,物质的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先决条件,而人类的存在是“精神”存在的必然物质条件。没有人类,便无所谓“精神”。人的生命与精神相依赖,共存亡。而物质是自然的本质属性,即使没有人类,物质依然客观存在。“精神”与“物质”不属于等同并列的范畴。这是因为:“精神”的存在只限于人类社会,它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灭亡而灭亡;而“物质”的存在是普遍永恒的,它涵盖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社会只不过是庞大的自然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局部。在整个物质世界统一范畴,人类社会也只是一个子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和“物质”无疑是从属关系,即人的精神从属于自然物质,由自然人类派生。因此,从宏观的纯自然的角度看来,无疑是“物质决定精神”。 然而,具体到自然世界局部的人类社会,由于人类业已按自己的意志改变甚至主宰了这个范畴的一切;因此如前所述,在人类社会范畴,“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受到质疑 统一论认为:“对立”不是事物总体的特征和属性,它只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相对的和局部的存在,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存在。“对立”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然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无不趋向“统一”。 统一论反对一切“唯”字论。唯此、唯彼都不会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都是陷于对立的层次和处于相互对立的一面,而没有占到能够全面完整看问题的高度,以至于必然顾此失彼。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站在“统一”的立场上 ,才能够高瞻远瞩,明辨是非,才可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讲“对立”与“统一”关系。尽管这句话是讲国家、民族的分裂与统一,但其义亦可外延至诸事物。用统一论来分析这句话,虽见其狭隘,但毕竟是古人所言,无意求全责备,义在所受启发。 其实,“天之大势,分之必合。”才是硬道理。“大势”即总体状态;“分之必合”是说事物中的矛盾对立必然会不断化解,趋向整体平衡和统一的状态。国家、民族如此,人类世界如此,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如此。 因此,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也应当由斗争发展到统一。应当摈弃对立,尊重事实,去伪存真,把两种观点的合理成分结合起来,形成精神与物质统一的世界观。 精神与物质是统一的。对人类来说,精神和物质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构成人的躯体的物质是精神存在的基础,精神依附于躯体,与躯体结合成生命统一体,神形相随,神灭形消,形毁神无。精神是物质的完美组合和高度统一的结果,是物质聚合成生命的标志,是构成生命体的所有物质统一的属性,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量——“意量”。生命是物质呈现意量的形态。归根结底,“精神”在本质上就是物质。 没有本源物质就没有精神。倘若没有精神存在,就没有人类存在,这样物质相对人类而言也就无异于不存在。尽管物质的存在与否不以人的意志所决定,但没有精神存在的时空何谈物质和精神呢? 正视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不可否认:“物质”对于人类的诞生起先决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派生精神、决定精神存在与否。 还要认识到: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主导和决定因素。 正确的世界观必须始终把握整个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任何不符合大自然和脱离人类社会实际的观点,起码是毫无价值的;一切具有影响力的片面观点,只会给人类以误导或带来危害。 我们应当揭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神秘面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化解纷争,确立全面、完整、统一的世界观,以引导人类社会和谐发展,造福于人类,造福于大自然,造福于万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