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童鱼 |
释义 | “童鱼”是中国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与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在生物遗传性状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决定生物遗传性状的,是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童第周教授则认为,细胞质对生物遗传性状也起着明显作用,并提出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间相互作用结果的观点。为了证实这个观点,他与牛满江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973年5月,童第周将从鲫鱼卵巢成熟卵细胞质中提取的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单尾,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1975年5月,童第周和牛满江将从鲤鱼卵巢成熟卵细胞质中提取的核糖核酸,注入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有22.3%的金鱼由双尾变成单尾,出现了鲤鱼的性状。1976年5月,童第周和牛满江又以蝾螈(两栖动物)和金鱼这两种不同纲的动物进行实验。他们把蝾螈细胞质的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发现382条小鱼中,竟有四条象小蝾螈一样长出了平衡器。 上面谈到的具有特异性状的鱼,被人们赞誉为“童鱼”。 童鱼的诞生,有力地证明了生物遗传性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结果的观点,并开创了人类按照需要而进行人工培养新物种的先例,对今后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具有重大的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