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
释义 | 中文名: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杂言诗 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⑴ 高堂粉壁图蓬瀛⑵,烛前一见沧洲清⑶。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⑷。 光中乍喜岚气灭⑸,谓逢山阴晴后雪⑹。 回溪碧流寂无喧⑺,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⑻。 了然不觉清心魂⑼,只将叠嶂鸣秋猿⑽。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⑾。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⑿。 作品注释⑴金城:据王琦注,唐代名金城者凡四处:一在今陕西兴平市,一在今陕西延安市,两处在今甘肃兰州附近。此金城不确定在何处。尉:指县尉,官名。秦汉时县长、县令下置尉,管治安。历代因之。 ⑵蓬瀛:海上仙山名。 ⑶沧洲:滨水的地方。 ⑷“皎若”句:言壁画中山峦历历在目,好像隔着海站在神仙所处的丹丘望遥望赤城山一样。皎,清楚。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也。赤城,山名。王琦注:《天台山志》:赤城山,天台山之一小山也。 ⑸岚气:山中雾气。 ⑹山阴:指山阴道上,此处风景极佳。《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迎接不暇。”山阴,即今浙江绍兴。 ⑺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 ⑻“又如”句:言画中景物幽静得就像月下的桃花源。因桃花源据说是秦人为避乱来到这里的,故曰“秦人月下窥花源”。 ⑼“了然”句:谓在赏壁画过程中,在完全不知不觉中心神清爽了。 ⑽“只将”句:意谓只把壁画中的层峦叠嶂当作真山,似乎听到了秋猿的啼声。⑾明发:黎明;平明。《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朱熹传:明发,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 ⑿“却顾”二句:谓再看壁画中海客扬帆航行,由此也引起诗人向往大海的感情。却顾,再看。却,副词,再。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 作品简析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窥花源”以上十句写观壁画。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光中”四句写壁画的清晰、寂静。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了然”至篇末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