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心 |
释义 | 1、词语解释基本信息【词目】同心 【拼音】tóng xīn 【释义】 1、相同的心愿、意志。(以下的词义都由此引伸而来) 2、齐心协力(的人)。 3、镰仓·战国时代,附属于寄亲的下级武士(寄子)。 4、江户时代隶属于诸奉行、所司代、城代、大番头、书院番头等部下,在与力之下负责庶务、警察等事务的下级公务员。 基本解释1. [with one heart]∶思想或认识一致 同心同德 2. [concentric]∶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圆 同心度 3. [common wish]∶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and follow the same path]∶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时同心人,今日两离分 详细解释1. 齐心。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唐 杜甫 《提封》诗:“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七国同役而不同心,楚帅位卑无威,若分师先犯胡、沈与陈,必先奔。”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依我说,大家同心合作!” 2. 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说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明 袁可立的《蓬莱阁怀古》诗:“义城鲁仲连,功成甘退让。千载有同心,感时怀高尚。”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 3.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李德裕 《鸳鸯篇》:“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 4. 引申为知己。 唐 王维 《送别》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5. 指同心结。 唐 长孙佐辅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忆秦娥》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刘基 《双带子》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 6. 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宋 梅尧臣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2、同名电影发行日期2010年7月 编剧和小江 导演和小江 主要演员· 巫刚 饰演 马和福 · 傅艺伟 饰 白寡妇 · 黄海冰 饰演 毛泽东 · 姚居德 饰 彭德怀 · 周征波 饰 徐海东 · 刘琳 饰 白淑霞 王鹤宇 饰 老牛 · 布瑞恩 饰 斯诺 剧情介绍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国共两党内战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纷乱社会局面中。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中国的临时首都陕西保安坐镇指挥。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同心县,深受国民党发动内战困扰的同时也不断遭到来自地方强权势力马家军的压榨掠夺。马家军无恶不作,欺压百姓、广抓壮丁、掠夺妇女,致使众多家庭残败。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长期饱受压迫,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3岁的宁夏回教徒马和福一年之前在六盘山遭到马家军攻击,身受重伤,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被人救治,身边还放着一个红军的干粮袋。从此马和福一心要寻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寻找红军,他视这段经历为生命中的“奇迹”。 红军西征的队伍来到宁夏,马家军坚决阻止红军进入下马关城,并不顾百姓生死放火烧毁城外民房。马和福与回族汉子马十三赶来冲入火中救助百姓,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也率红军部队赶到帮助灭火。看到红军战士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干粮袋,马和福终于找到了他心中的“奇迹”。 红军喊话劝说马家军停止战斗一致对外,马家军非但不停火,打击红军的炮火还更加密集。在百姓的协助下红军将长木板搭上城墙,步兵、骑兵队伍沿着长板冲上城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夜,拂晓时分马家军和民团官兵举手投降,红军入城展开整理清扫工作。百姓们听到马和福的召唤,重新回到城中进行晨礼。下马关之战失败后马家军到处抓捕红军,在马和福和大阿訇的协助下,两位红军战士顺利躲过了马家军的抓捕,彭德怀率军代表感谢马和福等人的帮助,军民鱼水情更加深厚。 红军带来的新气象令马和福一家人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红军实行的免税和免交公粮的政策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给百姓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人民群众自发筹集物资资助红军。在红军的主持下,马和福顺应民意当选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意义。红三军在同心的顺利会师更加鼓舞着同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与国民党中央军、马家军展开多次激战。大兵压境,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县城回到国民党与马家军统治之中。马和福拒绝撤离,仍旧坚守在县政府工作岗位上,惨遭敌人杀害。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深入抗战最前线如实记录战争和社会状况并将其真实报道于国际社会的外国记者,他采访毛泽东,了解中国红军西征进程及百姓生活,结识了以马和福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回族民众,以真实的笔触和客观的镜头记录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平、捍卫民族尊严、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自治政府的历史过程。他的报道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社会从日本帝国主义方面得到的不实消息和虚假言论。在斯诺回国后于美国大使馆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来自中国、日本及众多西方媒体的记者们深深的惊叹于斯诺的所见所闻,斯诺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同心县的变化和中国红军的足迹。 作为中国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回民自治政府,宁夏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不仅代表了广大回族群众向往自由平等、争取自主的根本利益,还代表着全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国民党和马家军数十年的黑暗统治下,马和福带领回族群众积极配合红军的西征战略部署,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团结一心,以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为争取民主自治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斗争。 幕后花絮1936年6月至1937年4月的宁夏,在反动军阀马鸿逵的高压统治下,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当年的半个城、豫旺城、下马关城、韦州城现如今早已被高楼瓦房包围,领空也被纵横交错的电网覆盖,黄土高原上的柏油马路,恰似一条条黑色飘带,缠绕着摄像机的镜头,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电线杆,列队站在荒原上,目不斜视地盯着摄像师。还原历史谈何容易! 但这并没有动摇电影剧组主创人员的信心,他们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驱车数万公里终于找到了目标。同心县田老村的一个山旮旯里,住着几户正在准备搬迁的田氏家族,这里的山形地貌酷似延安山区,剧组用最小的代价经过改头换面,使这个小山村变成了当年的保安城。 麻疙瘩村、八方村的群众10多年前就搬迁到扬黄灌区,两个废弃的村落,经过美术师的妙笔点缀,一座由马家军驻守的下马关城和古战场诞生了。 中卫市兴仁镇的高庄五村依托两个古堡子,置景师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把它扮成了当年商贸活跃的下马关街道。 拍摄外境地的绝大部分镜头都选择了丘陵起伏、风多沙大的自然环境。这种地貌环境,宁夏观众会感到十分亲切。对全国其他观众来讲,既能感受到兵荒马乱革命动荡年代的氛围,又能够欣赏到西部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 相关新闻宁夏电影《同心》感动北京展演三百场观众十数万 从7月1日首映,截至7月22日,在北京民族团结专题电影展映月上,宁夏电影《同心》已展演250多场,观看人数达15万人次,影片以其史诗般的恢宏题材打动了首都观众的心。 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联合主办的北京民族团结专题电影展映月,将展演百部民族团结电影。《同心》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回民支队》后又一部回族题材的优秀影片,被作为首映影片。 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马晓霖在他的博客中说,“在北京石景山六合园小区青少年宫,我很偶然地观看了影片《同心》,看着银幕上那熟悉但又陌生的黄土地,我多少有些感动,因为这部片子与我的家乡有关。这部影片更多体现了山区回族人民真诚、质朴和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 这次北京民族电影展映月上,电影《同心》将在北京市13个民族工作重点街道、50个重点社区、5个民族乡、117个民族村陆续展映300场。 3、同心县概况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为吴忠市所辖,2007年底总人口36.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31.2万人,是全国建制县中回族人口最多的县。北距银川市218公里、吴忠市160公里,南至固原市123公里。至北京1643公里、兰州360公里。 历史同心县历史悠久,西汉时,该县始有行政建制,置三水县。东汉末,曹魏废三水县。隋唐以后一千多年未有建县,该县县境长期被南北分割,分别大体归今固原、灵州(吴忠)所辖。 同心县城所在地曾名半个城,后因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城,城内军民同心抵抗,未被攻下,故称“同心城”。 清朝同治13年(1874),设立平远县。平远县于中华民国3年(1914)易名镇戎县。民国17年(1928)镇戎县又易名豫旺县。1936年6月27日,西征红军攻克豫旺县城下马关,国民党豫旺县政府机构被摧毁。 1936年10月20日至22日,中共陕甘宁省委在红军的大力协助下,在同心城清真大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县政府设在王家团庄。由于红军东撤,宁夏马鸿逵的破坏,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于1937年4月终止了革命活动。1938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恢复,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为俾符实际,改为同心县。 1949年9月12日,同心县全境解放,同心县人民政府随即建立,隶属宁夏省。1954年8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归甘肃省,同心县也随之隶属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心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至今。 景点:康济寺塔康济寺塔所在地韦州,汉属北地郡,隋 、唐为灵武郡,宋、西夏时为韦州,属“左厢”,称静塞军,西夏谅诈改祥佑军,元仍名为韦州,明洪武二十六年,庆王就藩于此,居住近九年。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匈奴、突厥、吐谷浑、叶蕃、党项、蒙古和回回等民族的牧地。从北朝开始,这里番胡使节、商贾驮队川流不息。唐咸亨三年,唐高宗李治置安乐州,接纳受吐蕃攻击 而从青海遗徙而来的叶谷浑诺曷钵部,并以诺曷钵为刺史。其后又在长乐川置长乐州(即今韦州),为逐渐增多的吐谷浑部众居住。唐开元二十二年,唐朝以安乐、长乐两州“隶原州”(今固原)。唐肃宗至德二年以后,此地没于吐蕃,唐大中三年得以收复,更名“韦州”。宋代党项贵族创建西夏政权时,曾在此地筑城、藏兵、建据点,作为与北宋长期抗衡的军事要地。因党项、吐蕃、蒙古族均信仰佛教,故使这一地区立浮屠、修禅院蔚然成风。康济寺塔的修建和塔上发现的众多遗物,就是这一地区佛教兴盛的历史见证。 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派西平侯沐英统领各路兵马荡除西北残存的元朝武装而途经韦州古城时,曾见到东南隅的康济寺内有一塔。又据《嘉靖宁夏新志》记:“韦州,汉北地郡地;唐灵武郡地;宋赵元吴为韦州,属‘左厢’曰静塞军。谅诈改祥佑军。元仍名韦州。”“洪武二十五年,庆王建宫室于此,居之凡九年。” 据塔前现存明万历壬午年《重修敕赐康济禅寺浮图碑》记载:明太祖荡平海宇立国之初,康济寺内已有“浮图九级未及成”,明嘉靖辛酉年发生地震,使丁亥年已修复的四级“倾颓若昔,前功用虚”。此碑记说明了原来修建的九级浮屠,虽经地震摧残,终未损坏,而倾废的只是明代丁亥年增修的九级以上的部分。1985年在加固和修缮残损的塔檐时,发现塔身第九层以下与第十层以上所用的砖的规格、泥浆和砌筑方法迥然不同。这说明第十层以上是后来增筑的。第九层以下塔身所用的长砖和方砖背面都有一手印痕。这与银川市西夏王陵、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和宏佛塔等西夏建筑遗存所采用的手印痕砖相同。 西夏立国之初,元昊穷兵黩武,与北宋争战不息。他在韦州建筑军事据点,在兴庆和贺兰山广建宫室,耗尽人财物力,故不太可能在韦州建寺院和立浮屠。西夏中、后期,宋与辽、宋与金矛盾尖锐,而辽、金与西夏修好,故西夏的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有所发展。为了缓和矛盾,施行教化,西夏统治者崇奉佛教,输入经典,聘请高僧,在其境内修建了许多佛寺禅院,康济寺塔应当是在此时所建。又据史书记载:“宋重和元年春二月,熙河、环庆、泾原地震,旬日不止,坏城壁、房舍,居民压死者甚重,人心慌乱。”“西夏天庆四年,首都兴庆府地区又发生大地震,经月不止,人畜死亡者以万计。”接着,夏州地裂泉涌,“出黑沙、阜高数丈,广若长堤,林木皆没,毁民居数千”(《西夏书事》卷三五)。这两次较大的地震,对西夏东南部地区的地面建筑和人畜造成严重损害。康济寺塔应是在这两次强烈地震之后的西夏仁宗仁孝的后期所建,否则也将遭受毁坏而不复存在。 景点:下马关古城下马关古城所在地下马关,汉属北地郡,隋 、唐为灵武郡,宋、西夏时为韦州,属“左厢”,称静塞军,西夏谅诈改祥佑军,元仍名为韦州,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匈奴、突厥、吐谷浑、土蕃、党项、蒙古和回回等民族的牧地。从北朝开始,这里番胡使节、商贾驮队川流不息。唐咸亨三年,唐高宗李治置安乐州,为接纳受土蕃攻击,而从青海遗徙而来的吐谷浑诺曷钵部,并以诺曷钵为刺史。其后又在长乐川置长乐州(即今韦州),为逐渐增多的吐谷浑部众居住。唐开元二十二年,唐朝以安乐、长乐两州“隶原州”(今固原)。唐肃宗至德二年以后,此地没于土蕃,唐大中三年得以收复,更名“韦州”。宋代党项贵族创建西夏政权时,曾在此地筑城、藏兵、建据点,作为与北宋长期抗衡的军事要地。明嘉靖五年,为控制蒙古族南侵在今下马关筑长城关,关城外砖内土,高厚皆三丈五尺,周五里七分,以后固原总兵官,每年秋季带兵巡视边防,必下马于此休息,故而得名下马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但多数墙体包砖已被拆毁。城墙南北长570米,高10米。基宽10.7米,顶宽5---7.45米。夯层清晰,厚8----15米。古城辟南、北二门,南门瓮城尚存,方形,边长43.5米,包砖砌法为丁字形。南瓮城的北门洞上方刻有“重门御暴”四字,落款为“万历十年二月三日”。瓮城正东设门,门洞上方的砖墙内嵌有长方形石板,上面刻有“橐钥全秦”四字,右下落款为“万历九年二月三日”。北门的瓮城因水患而毁,致使清代平远县城的西北角突出。城门利用明代瓮城的门洞,面向西开,今已塌为八米宽的一个大缺口,城墙顶上两侧还修葺女墙,残高0.40——0.70米。 据《朔方道志》记载:明代固原总兵官,每年秋季带兵巡视边防,必下马于此休息,故而得名下马关。《平远县志》记载:下马关“峰峦环拱,沟涧萦旋,形壮边垂,势冯险阻,黄河回绕其北,萧关雄镇其南,东北扼庆(阳)宁(夏)咽喉,西南连巩(昌)固(原)肘腋,控制羌胡之地,屏藩沙漠之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下马关古城扼守在南北交通的要道上,实为古代边防重镇。 清同治十二年(1873)设平远县治此。民国二年,又将平远县改为“镇戎县”,1929年又改为“预旺县” 下马关古城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修筑。到万历五年(1577)“重修并甃以砖”。清代光绪二年(1876)因水患,提督吴禧得将西墙东移,重新修筑,从而使古城面积缩小为“周四里五分,立炮台八座,雉堞七百有二,南北撸楼”。 1936年6月,红军西征,攻克下马关,取得重大胜利。1949年,解放宁夏,我独立一师、二师从陕西榆林、三边直取下马关,马鸿逵在垂危之中,还想妄图夺回下马关,曾调用两个骑兵团,四个步兵团,偷袭下马关,但被英勇的从民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银川……..。 1985年10月16日,同心县人民政府将下马关古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管理所在古城东门口树立了水泥制作的保护标志。 景点:金国正墓金国正墓所在地同心县豫海镇,汉属北地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同心沦为羌、匈奴、鲜卑等民族彼此争夺的牧场和游牧聚集区,隋 、唐为灵武郡,北宋时期,同心以北地区被西夏攻占为西夏领地。元明时期,同心老城叫“半个城”,明正统九年,置兴武营,正德二年改兴武营为守御千户府,属陕西都司。清代同心设“平远县”隶属平凉府固原州管辖。民国二年,同心改名“镇戎县”,民国十八年,改名为预旺县。1936年,工农红军解放预旺,同年10月20日,在今豫海镇召开大会,成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金国正墓是清雍正四年由朝庭赐准,地方建筑的将军陵园。陵园位于同心县城南约1.5公里处,南临现代回族公共墓地,东靠银平公路,西接清真大寺。该墓融清代陵园建筑与回族丧葬形式为一体。茔域呈长方形,座北朝南,南北长124m,东西宽72m,占地面积11115平方米。坟茔围墙原为蓝砖砌成,现为黄土夯筑。 原制为:陵园正门为四柱大牌坊,高约8米,牌坊顶檐、立柱均由大块石材构成,上有精美雕刻,立柱、眉额均有名人所题楹联, 牌坊前有石狮一对。进牌坊,东西两侧各有厢房3间,为砖木结构,作值守管理用。向北为蓝砖铺成宽约4米,长约50米的甬道。甬道两侧依陵制设石羊、石马等雕像,直通墓冢。墓冢前有石碑2块,其一为清代雍正皇帝赐金国正加封进爵之碑文,另一为记录金国正生平事迹之碑文。墓冢依回族丧葬制。金国正与夫人墓座北位上方,下方为后人墓数座,均为平地隆起土堆,上镶少量青石装饰。墓冢正北是祭台,祭台高约1米,东西长7米,南北宽5米,呈长方形,由蓝砖石条构成,南北向设台阶。此台既是金国正后人上坟之用,又是当时为举行纪念活动而设。由祭台往北拾阶而下,迎面一座青石碑,此碑记载了雍正皇帝为金国正疾薨特颁祭文。碑额上刻二龙戏珠图案,碑座刻凤凰麒麟图案,表明薨者身份。该碑额碑座取材黄花石,碑身为花岗岩,虽经300年风雨沧桑,在日光下依然黄蓝相间,熠熠生辉,其雕刻活灵活现,生动祥和,显示出皇家的尊严与大气;其文字书写流畅,褒奖厚重,朝廷惜才之情呼之欲出。整个石碑既是完美的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距陵园东南侧约200米,今回族公共墓地内,有金国正生前所乘骑战马坟墓一座,原坟墓高约4米,呈圆柱状,占地50平方米。世称金大人(国正)马坟,属当时朝廷特准而葬。 陵园经近300年风雨侵蚀,人为损毁,至今只存有石碑两块,石狮一只,坟墓数座,还有大量残瓦断砖,牌坊顶檐,其它建筑均不存在。 当年,金国正陵园气势恢宏,壮严神圣,朝廷对这位积功行伍的回族良将生前给予了至高的荣誉,殁后又赐予了非一般臣子所能享受的礼遇,彰显了金国正一生戎马、文治武功的丰功伟绩。其陵园规格,实属罕见,极其珍贵难得!1987年,由金国正后人依原址,用黄土夯筑四周围墙并加以保护。 景点:预旺古城预旺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邑古镇,亦是一座闻名暇迩的边贸集镇,更是一座扼控边塞的军事重镇。 据《同心县志》,“预旺古城……南北长758米,东西宽638米。城墙为黄土夯筑。城内曾建有大佛寺、城隍庙、钟鼓楼、牌楼等建筑物。”预旺古城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两代王朝增建,街巷纵横,店铺栉比,甚为繁华,城南门外的沙盖梁是一处重要的汉代遗址,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当年塞上通往长安的唐汉古道穿越而过:历代,北达宁灵(银川、灵武),南抵平固(平凉、固原),东接环庆(环县、庆阳),西连海同(海原、同心)的条条通道交汇于此,明朝石茂华的诗句“边烽直接渠搜野,戍道通遥瀚海涯”,亦道出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据史料记载,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朝廷赐封安西王阿剌忒纳失里为豫王,遂筑豫王城。 豫王信佛,故请来山西、河南能工巧匠修建起大佛寺、城隍庙,明清又增建鼓楼、清真大寺、牌楼、玉皇阁、观音楼等。当时还设有山西会馆,城内镇容整洁,集市繁华,且有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的巨商大贾,千里迢迢云集于此,冶炼铸造、酿酒作坊四十八处,经济活跃,因此民间流传着“预旺城来米粮川,四街八巷塞长安。”的歌谣。 清顺治年间,出于“集市繁华买卖兴旺”之意,人们将“豫王城”改为“预旺城”。一九一三年二月北平政府通令各省裁府存道,当时朔方道共辖八县,即宁夏、宁朔(今贺兰)、平罗、中卫、金积、灵武、盐池、平远亦就是镇戎——豫旺县均隶属甘肃省管。 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一个“小商埠”、“旱码头”。每逢集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们络绎不绝,古镇内人头攒动,并肩接踵,叫买声声,热闹非凡。特别是每年三月二十,适逢城隍庙水会,此会甚为隆重,大凡西北的道佛教徒都赶来攀道拜佛。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述:“这是一个古老的回民城市,居民约有四五百户,城墙用砖石砌成,颇为雄伟。城中有个清真寺,有自己的围墙,釉砖精美,丝毫无损。” 景点:鼓楼预旺钟鼓楼位于预旺城正中,是同心县较早的古建筑之一。虽然它的具体修筑年代不详,但据预旺《净慈寺重修碑记》记载来看,早在明万历末年,预旺钟鼓楼已作为经过补修的遗迹存在。钟鼓楼系砖石砌成,为正方形,长、宽、高均10米左右。鼓楼外顶平台原建有砖木阁楼,挑檐飞脊,雕梁画栋,气势颇为壮观。钟鼓楼的东南西北分别开有一道券门,在楼的正中有穹窿顶连通,供四方行人车辆往来。每道券门顶端,又分悬四块石刻券额:东曰“宾日”、西曰“洛成”、南曰“观讹”、北曰“乐易”。预旺鼓楼曾是红军的瞭望塔。 景点:城隍庙预旺城隍庙是中国道教在历代王朝的传统性继承,豫王所建。城隍庙,清同治年间曾遭兵焚,清末光绪时重建,由前后两座大殿,左右17间侧殿及禅堂等组成,大殿坐北向南,是庙的中心建筑,殿前各有一座小阁楼,傲然翘立于五圣殿堂之上,蘸炉前三道门小牌楼,西南部是戏台,山门前有照壁,布局严谨,气势宏伟。是预旺众多文物古迹中最为精美的建筑之一。 一九三六年六月,西征红军到达预旺,先后成立了预旺县苏维埃政府和我国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当地雇农马和福(家住预旺南塬村)担任自治政府主席和县游击大队队长。当时,红军总指挥就设在城隍庙内,彭德怀司令员住在庙内的城隍殿,后寝宫住着医护人员,两边侧殿均住伤员。八月,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乔治·海德姆(后经彭总代表西征红军党委批准改为马海德)一同到西征红军前线进行采访。在预旺城东门外受到彭德怀、刘晓、李富春、聂荣臻、左权、邓小平、陈赓、杨勇、杨得志、肖华、朱瑞等红军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彭总在城隍庙大殿里摆酒菜为斯诺和海德姆接风,并居住数月;当时,还在红一军团二师师部驻地王家堡子(今南塬村)南峁上召开了盛大的军民联欢会,热烈欢迎斯诺和马海德的到来。 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红军所有住处都写下了革命口号。在城隍庙前、后正殿和东、西两侧殿墙壁上留下60处革命标语,如:“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欢迎回民群众来当红军”、“发展回民教育、红军不侵犯回民的利益”、“抗日国民革命军不该进攻抗日红军,联俄联共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建国后,自治区人民政府把预旺城隍庙列为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它同其他纪念建筑及红军留下的革命遗迹,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六十年代。文革时期被毁,木石用于盖公社会议室、办公室、露天剧场等。 4、同心结介绍同心结是一种古老而寓意深长的花结。由于其两结相连的特点,常被用来象征男女间的爱情,取“永结同心”之意。 历史首先,同心结是“牵巾”时的主要道具。据北宋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新娘迎娶到男家时,两家各出一根彩段绾成同心结,男女各执一头,相牵而行,拜谒祖先,然后夫妻对拜。“牵巾”则是以同心结相牵。南宋时,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也详述了牵巾的内容。首先是负责婚礼的礼官请出男女新人到堂中参拜,新郎披红挂绿,手持槐树木所制的木筒,牵着同心结倒着走,另一端新娘面向男方而行。到中堂时,由男方的女亲用枰或机杼挑开盖头,新娘方才露出花容。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之后,还要拜家神、家庙,行礼参见诸位亲戚。礼毕之后,新娘又牵着同心结倒行,牵新娘回新房,行交拜后坐于床。 其次,婚仪的另一程序"合髻"也要用同心结。《梦粱录》中写道:"男左女右结发,名曰合髻,又男以手摘女之花,女以手解新郎绿抛纽,次掷花髻于床下,然后请掩帐。"合髻实际是男女各剪下一缕头发,结成同心样式的髻,然后与新娘的花一起,掷于新床下,以青丝系同心。唐大历的晁采的《子夜歌十八首》第一首便写:"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便是写晁试莺少女时与邻生文茂私缔婚姻的情形。 再次,喝交杯酒也要用同心结。《东京梦华录》:“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于床下,盏一仰一合,欲云大吉。”即用同心结拴在两个酒杯上,交臂而饮。酒喝完后,与花冠掷于新床下,如果酒杯一个仰,一个覆,就是大吉的征兆。再如《梦粱录》“礼官以金银盘盛金银钱、彩钱、杂果撒。次,命妓女(宋时有雇妓女作婚礼办事人员的习俗)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宋代的民歌不少反映这一时尚同《鹧鸪天》:“倾合卺,醉淋漓,同心结了倍相宜。”《少年游》:“合卺杯深,少年相睹欢情切,罗带盘金缕,好把同心结。” 除在婚仪上,同心结还更多地出现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将腰带结成同心结样式,作为各种腰带的结饰。如韦庄的《清平乐》,写女主人公长期望郎而郎不归,独守香闺愁怨思深的心情:“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再如宋末贾琼之妻韩希孟,在元兵南下时被俘,义不受辱,在衣帛和练裙中写下:“初结合欢带,誓比日月炳;鸳鸯会双飞,比目原常并………”然后投江而死。也有将同心结作为佩饰:“不知今夜月眉夜,谁佩同心双结倚栏干?”(冯延巳《虞美人》),或把同心结作为束发的带饰,如李商隐的《李夫人三首》之一:“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同心结还被用于房中的装饰,如温庭坚的《更漏子》之四:“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乡衾。”李白的《捣衣篇》中有一个独守空闺思念远征的丈夫的少妇房中,就是如此摆设:“横竽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床头的同心结,总是恩爱情深的证物,但一旦爱易情逝,同心结便格外让人难忘,如李白的《去妇辞》:“君恩既断绝,相见何年月。悔倾连理枝,虚作同心结。” 同心结,同时还常被用来作为传送情意的信物,如明代邝露的《赤雅》、清代檀萃的《说蛮》:“五丝同心结,百纽鸳鸯囊”。 最后说下同心结的一般样子,是两股彩绳绾成连环回文的形式,然后再抽紧而成,后来又发展成为同心方胜,---即折叠成扁平条状的两根锦带按同心结的结法编成长方形。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里说“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即是把信笺彩纸折成同心结形。 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之意。梁武帝《玉台新泳·所思诗》:“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也叫同心方胜。《西厢记》三本一折:“不移时,把花版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 制作方式把一根绳子对折,把左边一根打一个活结不要拉紧,右绳就从这洞中穿过,再压着左绳从左绳下穿过一拉,当然,还可以在坠子部分加一些装饰。 5、同名西兰花基本信息品种名称:同心 品种类别:西兰花 特征特性极优的高圆顶形夏季作物,田间保持力强,产品采收后品质极好;定植后70-75天可采收;深蓝色,花蕾细密,球茎无空心。 栽培要点品种播种期适应于寒冷季节越冬栽培,秧苗具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苗过大或小移植都不得于成活,定植密度为株行距65CM*50CM,每667平方米植2500株用种量20克。本品适应推广,中晚熟品种。 注意事项1、为保持早期生长旺盛,应定植本叶5-6枚的幼苗; 2、未能短适期采收,会降低花蕾商品性。 3、育苗时温度过高会导致花蕾形成不良,应保持在15-20摄氏度左右; 4、 基肥必须适当施用硼砂和石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