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家梁 |
释义 | 同家梁矿发展概况 同家梁矿位于大同煤田东南部口泉沟中下游地区,地处大同市西南20Km处,是一座具有60多年开采历史的国有大型煤矿企业。井田面积28.86km2,矿区内有铁路和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截至2008年末,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39168.43万元,净值为6195.82万元;工业储量为14242.7万吨,可采储量为6467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在册员工7006人。 同家梁矿有着光荣的发展历史。从1949年恢复生产至今,矿井累计生产原煤达1.14亿吨,上缴利税近12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同煤集团公司的壮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创造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间,在党的正确领导,全矿干部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企业面貌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三个文明”建设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矿侏罗纪的弱粘结煤,硫、灰分低,发热量高。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赋存条件好,所以古时候就有人在这里开发利用煤炭。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对大同地区的地理状况有这样一段记录的话:“水发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清乾隆年间《大同府志》对郦道元所指火山位置推定云:“疑火山即今口泉,其西山就产石炭。” 有资料记载的由官方在我矿地区正式开采煤炭,是从民国7年(1918)年开始的。1918年9月,阎锡山和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梁士诒在大同合办的同宝公司成立,在白洞村、长流水、青阳湾、雕窝咀、胡家湾设厂采煤。其中雕窝咀就在我矿现地区内。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大同,大同矿区所有煤矿均为日本人占据。1938年,继忻州窑、煤峪口、永定庄-~六号井后,在我矿开凿七、八、九号斜井,安装单滚筒绞车提升,开采我和井田东部浅部煤层,这是我矿历史上比较正规的、半机械化煤炭生产的开始。 到1945年,包括同家梁在内的大同地区的大部分煤矿,都归并到晋北矿务局。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矿职工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继续排除井下水、火等灾患,先后排出井下积水100多万立方,并修复巷道2000多米,八号井安装150马力电绞车,井下开始使用无极车、割煤机、电钻等机械设备。1952年,全矿生产原煤713000多吨。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矿作为试点,于1954年试行矿长负责制。并开始矿井改建,到1957年改建结束。经过改建,七、八号两个井筒由D层延伸到G层,八号井的150马力电绞车换为300马力,七号井汽绞车换为200马力电绞车,九号井的西大巷延长,新开凿北四风井,井下第一次使用苏制顿巴斯-1型康拜因和回柱绞车。1957年,全矿实际出煤1128595吨。 “二五”期间,我矿通过大力精简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大大加强。生产上,实行两翼开采、盘区集中、缩短运输距离的方式,试验了河床下采煤,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纵深发展。同时,地面生活福利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单身住宿、职工就餐、供水、供汽等基本成龙配套。 1963-1965年间的三年调整时期,我矿于1964年新凿一口主立井,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五”期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前期。我矿的生产经营及各方面工作都受到了严重干扰。但是我矿广大职工在矿党政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学习毛泽东思想,坚持基本正常的生产。我矿“东风”民兵连就是从1969年开始以活学活用毛泽东的思想,勇于战斗,努力生产而闻名全国。此期间,我矿还对矿井进行了进一步技术改造。1968年6月28日,主立井竣工投产,1969年10月,新建的选煤楼竣工投产。此后还新建了新一风井,全矿井实现了由380V到660V的供电升压。通过这些改造,矿井年设计能力上升到120万吨。 “四五”期间,我矿于1974年在全国率先引进和使用了第一套英国道梯公司的综采设备。从此,矿井进入依靠科技进步,大胆利用先进技术、加快发展生产的阶段。 “五五”和“六五”期间,对整个矿井从提升、大巷运输、筛选、装车、通风等各个主要环节又进行了技术改造,矿综合生产能力经核定达到220万吨/年。特别是大巷实现集中运输和三吨底卸矿车运输,新二风井投入运行,并新开凿碾子沟井,为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创造了重要条件。1984年起,全矿实际产量开始突破300万吨,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70%左右。从1981年起,综采一队年产量开始突破100万吨,被树为全国煤炭系统的一面旗帜。此期间,全矿职工人数达到8500多人。 从1986年开始的“七五”时期,是矿井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工作突飞猛进的时期。全矿职工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使全矿整体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1987年,我矿实行矿长负责制,强化了对生产经营的指挥领导,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加强。全矿原煤年产量一直保持在300万啊以上,安全状况和质量标准化管理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是矿井稳定发展,并向现代化矿井不断迈进的重要阶段。90年代初,我矿建立了现代化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强化了生产调度指挥。进入新世纪,对南山翻矸系统进行了改造,并采用索车翻矸,结束了“洋马”翻矸的历史,有效提高了矿井的生产能力。尤其是2000年至2003年,全矿实现利润在全集团公司最多,超产幅度在全集团公司最大,成本在全集团公司最低,其它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3年,企业重组改制,同家梁矿成为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力生产矿井之一。从此,矿井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创新图强的历史时期。适应矿井转型的需要,我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老矿挖潜、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调整和优化队伍和人员结构,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走出一条资源衰减型矿井持续稳定发展的创新之路。从2003年到2008年,全矿累计生产原煤1741万吨,安全连续6年实现了低控目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矿山面貌和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先后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行业高产高效矿井”、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命名为“企业行为蓝色等级”单位。 进入2009年,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针对矿井资源接替紧张的实际,进一步确立了稳安全、稳产量、稳效益,拓资源、拓市场、拓形象的“内稳外拓”发展思路,对内坚持“靠制度管企、靠文化管人”练内功,对外坚持重建扩源增后劲,采取和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在生产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技术创新,大胆改革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运输、机电、顶板等制约生产的挡手问题,稳定了矿井生产能力。同时,加快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接替矿井的兼并重组,使企业竞争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安全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培训、管理和装备”三并重,建立完善了安全培训、现场管理等各项安全制度,并从强化安全监管队伍和职能入手,突出狠抓了“一通三防”、顶板和运输“三件大事”。加大安全资金投入,改造完善了井下安全监测系统和“一通三防”的各类安全设施,切实提高了矿井的抗灾能力。在经营方面,紧紧围绕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坚持在挖潜堵漏和创新管理上下功夫,突出经营计划管理的重要作用,把管过程与管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动态化、精细化、一体化考核方式,加大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的管理力度,大大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企业经营管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2009年,矿井产量达到283万吨,比考核计划超产48万吨。提前61天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考核计划任务。总产量及超产幅度均创下了近5年来的最好水平。安全不仅实现了零死亡,零重伤,而且各类轻伤有了明显下降,千人负伤率达到了0.338,比计划降了2.662。成本、利润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指标。在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全力以赴为员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下功夫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员工生产生活的供暖不足,房屋漏水的问题,整修锅炉33台,做防水工程4万多立方米。改扩建了员工休闲广场,整修了标志性建筑--文化活动中心。顺利完成了“两区”改造二期搬迁任务,使矿山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全矿呈现出了产量超、安全稳、效益好、人心齐的可喜局面。 回顾历史,使我们倍感光荣和自豪。展望未来,使我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同家梁矿正在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81620”新战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向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矿井阔步前进。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矿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同家梁矿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