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释义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15年就有过法政科毕业生。而“五四”时期同济人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探讨就已颇具影响,如“五四”前诞生的“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中,魏时珍、宗白华等同济学生曾是《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

中文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外文名:Tongji University : College of Humanities

成立日期:1945年

博硕点: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院长:孙周兴

副院长:万书元、朱崇志

历史沿革

1945年同济大学正式设立法学院。1946年从四川返沪后即准备创建文学院,先扩理学院为文理学院,增设哲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三系。1948年文理分院,文学院增设历史学系。至此,同济大学确立了自己以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框架,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历史学主任吴萍,法律系主任吴歧等,另外如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廖馥香等著名教授都曾在同济任教。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被并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文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同济大学实施恢复对德交往和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曾考虑重建哲学、医学系,因当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而未果,但重建同济文科和医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一个夙愿。1986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分出法律、文化艺术、经贸等系。1993年1月,正式恢复文法学院建制,下辖社会科学、法律、文化艺术、外语、德语等系以及德国问题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此后随着文科系所的逐渐增多,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相继独立,1998年夏天,文法学院正式以院为实体办学。

2003年4月起,为加快学校文科发展,贯彻落实学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理念,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文法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研究型学院的转变,对学院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通过整合学校的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学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撤消了曾经为重建同济大学文科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社会科学系,组建为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系,加上原有的法律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文化艺术)2个系,形成了以5个系为基础的学院框架。

2005年,在国家第十批博士点申报中,文法学院获得了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标志着同济大学在文法建设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形势下,2006年7月,学校决定正式结束文法学院的建制,按不同的学科领域,重新组建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

学院现状

截止2011年底,人文学院哲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化产业系。根据“十一五”规划,已完成学院研究所设置计划,三个系下设两个研究院、八个研究所:

哲学系欧洲文化研究院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下设经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所)

中文系欧洲诗学与文学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所

文化产业系文化批评研究所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媒体与互联网产业研究所

另设有鲁迅研究中心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学中心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院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美学等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二级学科),以及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戏曲学等硕士点。现有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人文学院有教职工74人(含办公人员),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0人,副教授2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75%,在同济大学居领先地位。学院已经聚集了一批国内学术界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如从事德国哲学研究的孙周兴教授,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陈家琪教授,从事艺术美学研究的万书元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和古典学研究的柯小刚教授,从事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研究的朱大可教授、张闳教授,从事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马原教授,从事文学理论和当代文学研究的王鸿生教授,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喻大翔教授等。

学院院长为孙周兴教授,副院长为万书元教授、朱崇志副教授。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为刘日明教授。其中,哲学系主任为柯小刚教授,中文系主任为张永胜教授,文化产业系主任为万书元教授。

人文学院以接续老同济人文学科之传统为己任。将筚路蓝缕,锐意进取,创造明天的辉煌,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规划

十一五完成情况

人文学院历史悠久,成立于1946年,为沪上最早的人文学院;可惜1949年后即被撤消,后中断半个多世纪;重建于2006年7月,至今不足5年。学院成立伊始,即精心制订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在几年内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学科建设

学院成立后进行了研究机构的重大调整和整合,撤消原有的教研室建制,重组成九个研究所。2007年外国哲学获得了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年成立欧洲文化研究院;2009年成立鲁迅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2年成立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在本科建设方面,我院于2006年成功申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

人才培养

外国哲学博士点生源情况良好,每年招收10余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国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刘在泉同学成为同济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毕业生。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博士。

2007年起,先后有外国哲学、美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2007年起,哲学、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先后有学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就业状况良好。

科学研究

2007年成立欧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关欧洲(德、法)哲学、欧洲宗教、欧洲诗学与文学、当代欧盟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济文科研究的品牌。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在学界赢得很好的声誉。2009年成立鲁迅研究中心,与北京、上海等地鲁迅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开展合作,已成为国内鲁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院成立以来,共出版专著(译著)1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有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孙周兴教授、高宣扬教授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近50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2012年开始,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启动《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近二十项。

十二五建设内容

总体目标

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创意文化、文化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我校人文学科总体布局。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和实施“欧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争取成为国家级哲学人文科学研究基础,参与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实施该平台计划中的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设,提升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

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争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在现有学术优势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3-4个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大力提升我院办学层次和学术竞争力。

建设指标

学科建设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欧洲文化研究”平台,参与“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进而带动和落实我院重点学科专业方向的发展,提升我院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即以两大平台各四个研究方向整合我院及相关院系的学术力量,凸显重心,实现学科交融与共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和建设,力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文化产业管理博士点。外国哲学和美学进入国内前十。力争形成3-4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同时,争取新设历史学系及博物馆学(“文物和艺术品鉴定”专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增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

共75人(含3人行政返聘人员),规划编制100人,缺编25人,拟在五年内配置完毕。同时,将有系科进行整合,进一步集约师资力量,尽快补充和优化哲学系、中文系、文化产业系的师资配置,引进和吸收筹建中的历史学系(文物和艺术品鉴定专业)的师资力量,并以各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中的海外学历比例。

人才培养

本科计划按“人文类”统一招生,除3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外,拟新设博物馆学(文物与艺术品鉴定)专业,每年合计招收本科生150名左右。与本科新专业的建设相应,大力发展新兴学科硕士点,允许并且鼓励研究生导师在一级学科内跨专业指导,允许个别导师在人文学院内跨专业指导。发展并扩大博士生培养的规模,近期拟扩大为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和美学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争取设置若干个专业硕士教育方向。

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

欧洲文化研究平台可以加深中国对欧洲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欧文化的交流;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平台可以加深当代中国的自身理解,促进中国文化的通古今之变;城市研究平台能够针对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文学、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拟建的文物与艺术品鉴定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功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文物艺术品市场方面为社会输送紧缺人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研究层面,争取每年举行五至十次国际性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吸收国际前沿学术理念;积极引进海外师资,提升学院的国际化程度;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扩大留学生规模,由现在的二三人扩展为十几人并争取单独组班,同时争取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三级留学生学历教育模式;另外要积极输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研究生留学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

有针对性的建设思路

构建两大平台的具体研究方向,欧洲文化研究平台包括欧洲哲学研究、欧洲基督教文化研究、欧洲诗学与文学研究等;城市研究平台包括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学生产、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研究、城市美学与文化批评等,形成学院学术研究的特色领域;全面推行研究所制度,整合研究力量;将外国哲学(欧洲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研究、先锋文学研究)、美学(文艺美学、城市文化批评)和文化产业管理学(创意产业研究)设为学院重点发展学科,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将把文史哲等长线专业做精做强,并大力发展新兴文科和应用文科专业,如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艺术品鉴定等,为学院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也可化解传统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本院学生可在二年内自选专业,前二个学年不分专业,实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加强学生的文史哲基础训练,三年级本科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全面构建留学生本科至博士的学历教育机制,打造国际化教学模式。

修改完善我院本科人文类基础教育新机制,探索人文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打通的新方法。与我校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面向全校开设80门左右具有人文学科内在逻辑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系统课程。

保障举措以及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的目标与对策

进一步完善以学术为中心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院、系教授委员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简化行政,净化空气,形成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中心,自由、开明、团结、务实的良好学术氛围。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人文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发挥我校对德(欧盟)交流的传统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加强外国哲学(德法哲学)、宗教学、欧洲诗学与文学等学科领域与德国及欧盟的合作和交流。逐步向全球开放教职(副教授以上职位),特别是要引进留欧归国师资和研究人员。 加强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增强国际交流中的主体意识。

构建社会资助体系,寻求多渠道的社会募捐和赞助,做强我院人文发展基金,用于资助学术、奖教和奖学等。

领导介绍

孙周兴,男,1963年9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1980年毕业于绍兴县两溪中学。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等;1999年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1999-2001年在德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等;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等。

学科建设

博士学位授权点

外国哲学:2005年第十批博士点申报中获得,2006年起招生。学科带头人为孙周兴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德国哲学: 孙周兴教授、Peter Trawny教授

2)法国哲学: 徐卫翔教授

3)政治哲学与法哲学: 陈家琪教授

4)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朱大可教授、张 闳教授

中国哲学:201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为柯小刚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古典思想研究:柯小刚教授

2)经学研究:曾亦教授

3)现代汉语哲学:林安梧教授

硕士学位授权点

1、中国哲学:

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思想史、宋明理学、中西比较哲学。

导师为柯小刚、曾亦、陈徽、陈畅、李欣、方用、殷小勇等

2、外国哲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德国哲学、法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西方政治哲学与法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导师为孙周兴、陈家琪、徐卫翔、刘日明、陈君华、党永强、柯小刚等。

3、伦理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儒家伦理、中西伦理学比较等等。

导师为陈徽等。

4、美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德国诗学(美学)、艺术现象学、建筑美学、后现代理论与文化批评等。导师为朱大可、张闳、陈家琪、孙周兴、陈君华等。

5、宗教学:

专业研究方向有:基督教哲学、比较宗教等。

导师为徐卫翔、何小莲等。

6、科学技术哲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等。

导师为陈君华、党永强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