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安苏氏 |
释义 | 南安园美霞间苏氏大三房苏氏霞间大三房祖先之艰难创业史九世祖 国迁公,生传下大三房之子孙,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之过程;据历代传说:苏氏大三房之“祖屋”,最早建在本村下间角落苍口垅头,土名“房粉格”内(即今龙泉中学操场北侧)。祖先居住不久,其屋盖突然被狂风大作所吹翻,飞至附近西北面小山脚“萧厝垅”。风雨交加,屋塌人散,新宅故居,变成废墟……(至1960年,还能看到此祖屋遗址之大片石基)。当时,由于遭遇此大灾难,家无立足之地。国迁公之儿子:兄弟六人,惶惶不安,心灰意乱,无计可施,纷纷准备逃往他乡避难谋生。匆忙之间,不顾一切,兄弟六人只带着各自妻儿,一起步行到乡里过溪不远之处玉田村与墩坂交界的英溪桥内“三脚松”。在此绝望之时,其中老大、老三、老四兄弟三人,泪流满脸,哭着不愿离乡背井,于是又返回园美下间,另起炉灶,固守家园。 而老二家倡、老五家倬、老六家伍等三兄弟,决心已下,意无反顾,直往“五峰”方向而去,最后住在同安马巷院内。这是下间大三房祖先最早外流之族亲。但因前辈失去联系,其后情况完全不明。前几年宗场、山水、大山三人,特往马巷院内多方查问,查无其后辈与去向。虽然时隔数百年之久,但当今日子好过了,谁不忆早年曾经共患难过的另一部份祖先之后代呢? 值得高兴与骄傲的是,下间大三房之祖先并没被灾害所吓倒,而是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创业。留在园美下间的家鼎、家儒、家伦三兄弟(即老大、老三、老四),通力合作,勤劳节俭,又在下间择地另建一座祖厝,号称“下厝”。座落于原大二房“乌砖厝”(现在“下间祖宇”正对面)之北侧。即金针、金奎住楼后面向南约30米之处。其后还在该“下厝”宅前造一条“大岸”,通往“内厝”(即大五房“国琬公”之房头祖宅)。据说,当年还要求迁居马巷三兄弟回来协助修筑。 但由于民国时期乙亥年(即1935年),园美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全乡成为汪洋大海,家畜家禽家具到处飘流,房屋倒塌不计其数。吾下间大二房有名的“乌砖厝”(三进护厝大宅),就是这次洪水淹倒的。下间大三房此祖厝(下厝),同在此特大水灾中被冲倒……家乡变迁,往事难忘。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到下间秋车的“合财糖铺”玩或去下坑垅劳动,依稀可看到一间小屋(俗称“祖厝仔”),供奉祖公妈的“神主”。每逢清明、冬至、年兜或祀日,他们的后代裔孙裔媳,就成群挑着“菜碗”(祭品)和银纸香烛,到此处祭拜祖先!随着时代的转变,这种祭祖的情景已渐消失了。 下间大三房之“下厝”倒塌之后,就没有再重建房头的祖厝。这也许是上述两次风灾水灾,带给他们惨重的损失和巨大的打击之缘故吧!但鉴于从前的沉痛教训,大三房人是有志气的,能“穷则思变”。从此,跟下间其他房头一起,所有堂亲都搬迁到地面较高的小山坡。经过几番找拼,先后又分建三座“小三房”的大厝:(1)原称“旧厝”(在“虎堀”王厝内边,属长来之房头);“源成”大新厝(属佳贞、佳此、佳烧史弟建的房头);“豆埔”乌砖壁厝(属土顿之房头)。其中以“源成”新居最为坚固美观。在旧社会,园美乡之古厝建筑中,堪称民居之前列。 其后数十年,三房人跟其它房头的宗亲一样,不知又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的艰苦奋斗……编者,根据宗场提供一些祖传史实和线索,并联想本人原在家乡所见所闻之往事,写成此篇回忆录。其目的在于传告后代:霞间大三房祖辈们之艰难创业史,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作为其后代裔孙,切勿忘记,切勿翻身忘本!时隔数百年,祖先所走过的足迹,早已被翻埋或淡忘了。由于时代不同了,生活条件反差太大。如今,青少年一代,对前辈们之苦难经历,恐怕一无所知,或无法理解与相信。过去的辛酸苦辣跟当今的山珍海味,简直不可想象……后辈们如能饮水思源,从中感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则是苏氏宗亲之期盼,亦是笔者初衷之所望! 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中华民族皆是炎黄子孙,而苏氏一族是黄帝之孙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苗裔。高阳氏六世孙樊·昆吾伯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我国历史上的苏姓一族,以此为始。 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 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迁徙到同安的苏氏汉朝大将苏健追随霍去病,卫青攻打匈奴有功,后封于平陵侯,居陕西长安,葬武功(现在陕西省内还有一个武功县,主要居住苏姓一族)。其后代遂居家于此。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传芳),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 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 苏周连三姓同宗苏姓入闽始祖苏益,福建至今有芦山堂宗祠(今厦门同安区)。其曾孙紘、绅、缄、结。公元十三世纪,苏结一支后裔突遭横祸,被元朝官府追杀,族人四处逃难。为避祸,星散族人或姓连,或从外祖姓周。后来一支回籍重新祠宇,以续苏姓。从此,同宗分为三姓。其子孙又于明清先后落户台湾。台湾苏周连宗亲成立了联谊会,1965年刊印了《台湾苏周连氏族谱》,现名誉会长是连战先生。2001年,该会曾组团到厦门同安谒祖。 苏周连三姓同宗的传说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苏唐官、苏唐萤、苏唐郁三人,带领30名家丁,领解泉州府三县丁粮五千多两白银上缴国库。当他们一行来到长江时,遇上江洋大盗,粮银被劫,33人全部遇难。 这时,苏家连忙向朝廷上奏本,陈述被贼掠害详情。此案拖了8年,朝廷才派邱宗鲁、曹日修为钦差大臣,会同县尉黄童办理这个案件。苏家得到消息,马上备办香案接旨,盛情款钦差大人。谁知邱、曹二人是恶差,不仅不秉公办案,还乘机敲诈勒索。苏颂的九世孙苏唐玠和苏唐英二人,平时性格刚强,又略带几分酒意,一时性起,当场将二位钦差踢死。这下可惹了弥天大祸,苏氏二人及其家族当场被捕查抄,“芦山堂”被放火烧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有苏姓人家同时受到株连。 相传当时官兵到处追捕苏姓族人,逢“苏”便杀。元兵的屠戮,激起同安苏姓族人的抗元斗争,但因势单力薄,除了被杀戮外,许多苏姓人家纷纷出逃。有户苏姓人家,逃到一座山前,后面追兵赶来,真是“进无步,退无路”。元兵赶来喝道:“你们是何姓人家?”这些苏姓族人,料定此番必死无疑,齐声喊到:“苦哇!”闽南话“苦”与“许”谐音,官兵以为他们姓“许”,因而让开一条生路。这户苏姓人家避入深山,以后改姓许,而且把“许”字多写了一点”(点加在午字右下),表示落难掉泪的意思。 另有一队官兵,追捕一群苏姓人家。这些人沿着漳泉驿道,没命地往漳州方向逃跑,后面官兵紧追不放。当他们跑到江东桥时,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便横七竖八地躺在桥上休息。这时,江面上忽然跃出一条大鲢鱼,鲢鱼在桥上蹦跳,恰好追兵赶到。这些苏姓族人,知道官兵定要盘问他们的姓,于是他们佯装看鱼,异口同声地喊道:“鲢、鲢、鲢.……”追兵听了以为他们姓“连”,便从他们面前走过。这些苏姓人家因“鲢”获救,也就改姓为“连”了。 还有一群苏姓人家,为了逃避官兵追剿,顶着酷暑烈日,跑到一个西瓜园。他们又饥又渴,几位年轻人跳进西瓜地,摘了几颗大西瓜,切成一瓣一瓣,正准备充饥解渴。忽然追兵赶到,劈头就查问他们的姓。当然谁也不敢说出“苏”字。一位苏姓老大,看到一瓣一瓣切好的西瓜,这“一瓣”闽南话就叫“一周”,苏姓老大急中生智,就对官兵说:“我们都姓周!”众人齐声附和,官兵发现不是姓苏的人,也就放走了他们。 所以,现在台湾的高雄、嘉义、台南、新竹,以及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地都有“苏许连周”宗亲会组织。2004年,台湾全省苏周连宗亲联谊会名誉主任委员连战还给同安“芦山堂”赠送会旗,上书“发扬苏颂世界第一精神”,苏、许、连、周同宗之历史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同安苏氏芦山堂苏氏芦山堂坐落于福建厦门同安大同镇洗墨池23号。宗祠始建于五代开运元年(944年),于南宋后改建为“芦山”苏氏大宗祠,公元1311年被元兵烧毁,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再建,公元1644年再次被清兵焚毁。现存芦山堂系1911年重建,坐西北朝东南,为二进双护厝府第式建筑,占地面积为1700多平方米,整座祠堂呈现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祠堂前落供奉苏颂神像,后落供奉入闽苏氏始祖苏益神像,两侧为卷棚顶护厝。大门口两只青石石狮,象征着辟邪纳吉;镂空式的石窗,梁坊上的斗拱层层迭起,各种雕刻,都是中国古代民居典型的建筑艺术的展示;高高翘起的屋檐,陡斜的屋顶,是多雨消水的闽南古建筑特征;二进的院落式建筑,象征着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祖籍同安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为1998年修葺的芦山堂书题“苏氏大宗”和“芦山堂”两方匾额。跨入堂门,迎面是苏颂全身塑像,大厅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8幅苏氏家族8位风云人物的画像。在陈列柜里,摆放着《同安县志》、《苏魏公文集》等历史文献,展示苏颂历经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五朝,官居宰相,以及发明“水运仪象台”的光辉业绩。芦山堂前原有一个水池,苏颂读书时曾在此洗砚,所以称水池为“洗墨池”。可惜,现在只留下一方写有“洗墨池”的石碑。 芦山始祖为苏益,生于唐大中十年(856年)。光启元年(885年)正月,苏益随王潮入闽,任泉州都统军使。五代开运元年(944年),光诲建府第于“葫芦山”下,坐丑向末兼癸丁,二进双护厝结构,益公为府第名“芦山堂”,始创“芦山衍派”。 芦山堂择建于葫芦山龙脉宝地,家族人才辈出,惟宋代荣登进士榜者有仲昌、仲华、炫、绅、缄、结等十八人,世称十八进士第。尤以为荣者宋代名臣贤相六世祖颂公也(1020-1101),为官五十六年,历经五朝,官至宰相,同时也是我中国北宋的一位科学家, 1088年,他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叫水运仪象台,研制“假天仪”,编辑《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华夷鲁卫信录》《苏魏公文集》,绘制“苏颂星图”。创七项世界第一,声震中外。宋大理学家朱熹赞曰:“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始终不亏”;英国皇家学会员李约瑟博士称公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苏家因押解泉州府丁粮银赴京途中遇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又因殴毙钦差一案遭灭族之灾,山堂被毁,家产没官,六人入狱,余丁夜逃,部分宗亲化姓许、连、周,此即“一夜分九州,化姓许连周”同宗之由来。故苏氏大宗祠堂内有连战赠送的“发扬苏颂世界第一精神”的锦旗。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同安知县请旨拨银重建芦山堂,旋即扩建为三进双护厝,并塑颂公像于后进厅中,明世宗钦赐“苏氏大宗”以失敬仰先贤,世代传芳。辛亥,民国立,同安苏氏裔孙趋时顺势,联系海内外宗亲捐资重建芦山堂,翌年成,迄九十三载,几经损毁,几度修复;1987年,同安县人民政府拨付部分资金,兼有海内外裔孙贤达慷慨解囊,复建苏颂故居,1988年11月落成。 “芦山”是最早到福建的苏姓的一个灯号,现在凡是闽南、台湾,包括海外,只要看见“芦山”这个灯号的一定是从同安“芦山堂”这儿开出去的。“芦山堂”既是名人故居,又是海内外“芦山”苏氏(含由苏氏析出的许、连、周)大宗祠堂,因而于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厦门涉台文物古迹。 堂号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 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 苏颂 钟表鼻祖的故居 芦山堂在城区西北隅葫芦山南麓,是五代后晋开运年间“芦山”苏氏二世左屯卫将军苏光诲始建的府第,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世界钟表鼻祖、古同安唯一的宰相苏颂诞生于此。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苏颂(1020—1101)字子容,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官至宋哲宗的丞相,是我国宋代伟大的科学家。元祐元年(1086年)11月,苏颂奉诏组织一批科学家复制水运仪象台,元祐三年复制成功。这种世界最早的天文钟以水力运转,集天象观察、演示和报时三种功能为一体,是现代天文活动圆顶、转仪钟、擒纵器的鼻祖,这三项发明领居当代世界第一,他的发明制造比欧洲的罗伯特.胡克早六个世纪。他编写的《新仪象法要》附有星图63种,记录恒星1434颗,比300年后西欧星图记录的星数还多442颗。他编著的《本草图经》,记载了300多种药用植物和70多种药用动物,因而又是一位著名的药物学家。 苏颂文学热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同安城关人,宋代宰相苏颂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与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同登进士及第后,一生从政五十余载,从地方官到中央官吏,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重臣,73岁荣膺宰相,是一位忠君爱国、品德高尚、为官清正、慎重稳健、举贤任能的贤臣良相。欧阳修称苏颂:“才可适时,识能远虑,圭璋粹美,为异邦之珍,文学纯深,当为朝廷之用”。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则称:“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第一,始终不亏”。苏颂于建中靖国元年5月,薨于润州,时年81岁。上辍朝三日,赠司空魏国公,故历代志书称之为“苏魏国”,又追谥“正简”。 纵观苏颂的一生,不仅政绩突出,而且在政治、外交、文化和科学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人才。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药物学家、史学家和天文学家,又是一颗闪耀在公元11世纪的科技巨星,曾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政治方面,苏颂政绩颇著,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他任江苏江宁知县时,清查富户田漏税情形,核实丁产,编成户籍,按册课税,既增加了国库收入,又减轻了穷人的负担。为南京留守,深得长官欧阳修的器重,赞许他“处事精密”。任颖州知州时,迈上朝廷为宋仁宗修筑皇陵,许多州县官趁机加捐派款,中饱私囊,苏颂却从洲库拨款置办朝廷摊派物资,不愿侵扰当地百姓,而深受称赞。 苏颂还是杰出的外交家和史学家,曾任过史官,俊仁宗、英宗两用正史,又曾两次出使辽朝,还曾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29卷,书目5卷共200册,是文献学、诗歌、散文、史学等领域的行家里手。苏颂一生著述颇丰,见于著录的达10部之多,现传世的有《苏魏公文集》、《新仪象法要》、《魏公题跋》、《苏侍郎集》、《魏公谈训》等,他一生还写了587首的诗,其中20多首可称为科学诗,是我国最早写科学诗的诗人。 苏颂一生博学多才,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天文、医药、机械等领域。他创制的水运仪象台,绘制的《本草图经》为中华民族取得了多项世界性的第一,有机械钟表鼻祖之称。 公元1061年,他撰写《本草图经》20卷,记载药物780种,附有标本说明图,在药物学上有重大价值。该书集历代药物学著作和中国药物普查之大全,是世界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明代著名医学大师李时珍对《本草图经》的科学价值也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在他医著的《本草纲目》中引用了《本草图经》的内容多达74处。此外,苏颂与林亿等人编辑补注了《惠佑补注神农本草》,校正出版了《急备千金方》等书。 苏颂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研制建造水运仪象台。1088年,由他主持研制的水运仪象台,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的功能,并能准确计时,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集测时、守时和报时为一体的综合性授时天文台。在这个领域,他的发明创造比欧洲的罗伯特·胡克早6个世纪。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第一个装置擒纵结构的钟表,“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在纪念苏颂首创“人类第一钟表”910周年之际,香港钟表艺术家特地创制了新型天仪飞轮手表,以表彰苏颂在钟表方面的杰出贡献。此外,绍圣二年至四年(1094—1097年),苏颂还写出了《新仪象台法要)3卷,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及使用方法,绘制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机械设计图,共附星图63种,记录恒星1434颗,比300年后西欧星图纪录的星数还多442颗。 苏颂学已成为国际的一个热门。国外如俄罗斯、日本、英国,国内如长春、杭州等均有苏颂学术研究机构。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赞扬说:“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突出的重视科学规律的学者。”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称苏颂:“探根源、究终制,治学求实求精;编本草、合象仪,公诚首创;远权宠、荐贤能,从政持卓持稳;集人才,讲科技,功颂千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