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桐梓降龙寺 |
释义 | 降龙寺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城东魁岩之岭的三岔垭。距县城约3公里。降龙寺原称“贫垭庙”,1949年后被毁。70年代居士们供奉一些佛像,进行宗教活动。由于桐梓三岔地处高寒,山高路陡,又兼山上帝门外道充斥,地方迷信色彩浓厚,当地信众因陋就简,随意立塑供奉天神鬼怪及扭曲了的佛菩萨像,虽有香火,但无宗教,处于散乱的自发状态,很难弘扬正统佛法。 历史沿革道场初建,因系县属小寺,无政府财政拔款,法师本人亦无半文积蓄。建寺经费,全赖法师四处请经说法,化缘募捐而来。在广大信众支持下,新寺终于在1986年动工。第一期工程以扩建大雄宝殿为主。中塑一佛四菩萨(释迦、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莲台坐式法像。两壁配以十六罗汉彩绘。历时半年多,圆满竣工。殿堂清净,法像庄严,开始接待四方香火。并遂净原三岔垭改地名改名为“佛顶山”,寺名改为“降龙寺”。1989年春,新殿落成以后,寂超法师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了“佛顶山降龙寺”六个大字。后由遵义湘山寺制成匾额,赠给降龙寺。1989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举行挂匾开光仪式,使佛地添色增辉。1990年,第二次工程承盛兴建,开始建大山门、天王殿、月台,加塑弥勒化、四天王、韦驮菩萨像。1991年,现改造最顶殿宇。重塑药师三圣、卧佛及降龙尊者法相。这样,经五年多艰苦创业,降龙寺初具规模。1992年寂超法师又筹资金修建接引殿于播川驿遗址背后。1994年修成,是为进入佛地的第一殿。同时也为年纪大行动不方便的善信提供了一个朝拜的地方。另外,由于降龙寺地处山顶,山路崎岖陡峭。攀登困难,法师又发心建了一条从山脚至一条从山顶约千余公尺的水泥道路。此间,山上缺水,在这里生活十多户农民要到两三里远的山脚去挑,生活极为不便。为解决吃水困难,法师除令僧众在寺内掘水井两口外,还主动修建了一个近60立方米的蓄水池,普利众生。 现任方丈降龙寺现任方丈寂超法师,88岁,四川荣昌人,18岁发心出家,礼荣昌永兴寺海修上人为师披剃。19岁到成都文殊院,在法光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戒后即入文殊院本堂空林学院修学。后奉海修上人之命,返荣昌到永川弥陀寺续办永川佛学社。年余后,协助严定法师料理宝成佛学院事务,并任知客兼教学,历时四年。其间,受熏定公般若之学,深蒙感悟,从兹趣入,遂专修禅那,兼倡净土。曾在佛学专刊《海潮音》发表《修行次第》及《四谛论》等论文,很受四众读者道肯赞喜。 寂超法师精研及常请《般若心经》,有独辟见解。虽双目失明,但记忆殊胜。数十年所学经文教义,未于忘失。为有讲解,条理分明,事理圆融,深入浅出,应机适趣,思路敏捷,故遐迩叹服。门人录其历次请义,辑以成文,题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释》一书,现已流通发行。 寂超法师慈悲为怀,经常施医药、寒衣救济当地贫困群众,出资补助贫苦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桐梓复兴场为灾、官仓区及1998年全国大水灾,法师除本人出巨资救济外,还动员广大居士、信众捐钱捐物支援灾民。由于法师功行深厚,德化一方,故四海云集,道场兴盛,深为信众拥戴,法师先后当选为桐梓县政协委员和贵州省佛教协会顾问等职务。 寺庙现状如今降龙寺已经焕然一新。全寺殿宇依山而建,雄伟壮观。伫立右侧山峰上,还眺县城,鳞次栉比的建筑,错落有序。碧波荡漾的西流水,万担粮田的葫芦坝,尽收眼底。当夜幕降临时,万家灯火如明星闪烁,游人到此,仿佛遨游于太空之国;往东凝睇,小西湖成了一道弯月亮,上下天门洞,在脚底下晃动。降龙寺不仅是佛门弟子修身养性、劝善止恶、经布道的场所,也是旅客游览胜地。平日敬香礼佛者络绎不绝。每到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香客游人更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涌,每天不下万人。 寺院建筑降龙寺的佛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降龙寺是飞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寺庙布局降龙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降龙寺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记·乐论篇》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文学作品《降龙寺》山僧携得白归,竹杖横拖出翠微。犹恐毒龙降不住,故将钵扣莫教飞。(《南田山志》,卷十四文征四,二十八至三十叶) 作者详情:万里,贵州贵定人。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初官青田知县,后迁吏部主事。未录四咏为石圃山、仙坛岩、盘谷里、摇动岩。 寺庙图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