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榆县 |
释义 |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南部,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隶属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2′—123°30′,北纬44°13′—45°16′。县境东与乾安县相接,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为界,南与长岭县相连,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相交,北与洮南市为邻。东北与大安市接壤。境内有向海自然保护区、二郎庙景区等旅游景点。 中文名称:通榆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中国东北吉林省白城市 下辖地区:开通镇、瞻榆镇、双岗镇等 政府驻地:县人民政府驻开通镇 电话区号:0436 邮政区码:137200 地理位置:吉林省西北部 面积:8476平方千米 人口:36万(2009年) 方言:东北官话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郎庙景区、包拉温都省级自然保护区等 火车站:开通站 车牌代码:吉G 自然资源(耕地资源: 草原资源: 林业资源: 芦苇资源: 水产资源: 牧业资源: 杂粮杂豆资源: 葵花资源: 蓖麻资源: 打瓜资源: 风力资源: 石油资源:) 乡镇简介(瞻榆镇(Zhanyu Zhen) 鸿兴镇(Hongxing Zhen) 边昭镇(Bianzhao Zhen) 兴隆山镇(Xinglongshan Zhen) 新华镇(Xinhua Zhen) 双岗镇(Shuanggang Zhen)) 基本介绍县情概况通榆县始建于1904年,最初称开通县。1958年10月,与原瞻榆县合并,取两县尾字称“通榆县”。通榆县位于我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分别与乾安、长岭、科右中旗、洮南和大安相邻。2006年 全县辖8镇8乡6个国营畜牧林场,1个产业集中区,172个行政村,幅员8496平方公里,人口36.2万。 通榆区位交通比较便捷。全县地势平坦,海拔高低差仅40米。全县100%的乡镇(场)和87.2%的行政村已灵通等级公路。京齐铁路(北京—齐齐哈尔)直通南北,长白(长春—白城)、科铁(内蒙科右中旗—黑龙江铁力县)两条高等级公路在县城交汇通过,从县城出发,可直达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齐齐哈尔、长春、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规划中的嫩通高速(嫩江—通辽)、科铁线进级改造两条高速公路将在我县穿过,规划建设的长春至霍林河铁路也将路过通榆县。 通榆天然资源比较丰硕。全县人均据有耕地、草原、林地、芦苇面积均居全省首位。现有耕地300万亩、草原400万亩、林地260万亩,芦苇年产量2万吨。境内有霍林河、鄂穆太河(支流)和文牛格尺河3条季节性河流。有向海、兴隆、胜利3座大中型水库。全县风能资源极为丰硕,可开发风电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左右。 通榆产业格式比较光鲜。初步形成了以风电工业为支撑,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制造、服装加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新格式。全县现有规模以上产业企业33户,其中,风电开发企业3户、制药企业2户、风电装备制造企业1户、服装加工企业3户,其它均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全县主要的产业产品为风机塔筒、中成药、大豆分离蛋白、精制蓖麻油、豆油和葵花仁等。 通榆特色农业基础比较好。葵花、打瓜、蓖麻、杂粮杂豆、草原红牛、向海鱼等农畜产品著名国内外,葵花年均匀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量在12万吨左右,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蓖麻年产量在3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绿豆和打瓜籽年产量分别在5万吨和2万吨左右。由我县培育的“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唯逐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牛。现有蔬菜、牲口、建材和商贸等各类市场9处,外贸出口企业22家,同美、韩、日、俄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出口创汇额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通榆旅游资源比较有特色。全县现有各类景区景点368处,湿地草原、沙丘榆林、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等特色景观正逐步成为通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品牌。境内的向海天然保护区是世界A级湿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万亩包拉温都杏树林是省级天然保护区,万亩兴隆山蒙古黄榆林是亚洲最大的一片黄榆林。香海寺、乌兰塔拉遗址、清代公主陵、敖包山新石器遗址充分展示了这里的悠久文明。 气候概况通榆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节天气,年均匀气温6.6℃,极端最低气温-25.9℃,极端最高气温40.5℃,无霜期162天,年降雨量332.4mm,最大冻土深度125cm,年主导风向为西熏风和西冬风。 通榆县地处松辽平原西部,西北高东南低,均匀海拔160m,泥土共分七个土类,以黑钙土、风沙土及碱土为主,约占89%。全县辖9个镇、11个乡、6个国营农牧林场,172个行政村,692个天然屯。总户数101619户,总人350000人。其中,农业户58768户,占总户数的57.8%,农业人口223374人,占总人口的63.7%,劳动力人口18727人,非农业人口105100人,其中,开通镇总户数3115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0.7%,总人口857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4%。 自然地理通榆县年平均气温6.6℃,极端最低气温-25.9℃,极端最高气温40.5℃,无霜期162天,年降雨量332.4mm,最大冻土深度125cm,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西北风。 通榆县地处松辽平原西部,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60m,土壤共分七个土类,以黑钙土、风沙土及碱土为主,约占89%。全县辖9个镇、11个乡、6个国营农牧林场,172个行政村,692个自然屯。总户数101619户,总人350000人。其中,农业户58768户,占总户数的57.8%,农业人口223374人,占总人口的63.7%,劳动力人口18727人,非农业人口105100人,其中,开通镇总户数3115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0.7%,总人口857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4%。 行政区划县人民政府驻开通镇民主东路229号。全县辖8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开通镇、瞻榆镇、双岗镇、兴隆山镇、边昭镇、鸿兴镇、新华镇、乌兰花镇、新发乡、新兴乡、向海蒙古族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团结乡、十花道乡、八面乡、苏公坨乡。共有172个村,还有6个畜牧(林)场。 自然资源耕地资源:耕地面积300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2.21亩,人均居吉林省第一位。 草原资源:现有草原面积429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草原16.27亩,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退耕还草33万亩,草原工程围栏101万延长米,草原围栏面积84.5万亩。 林业资源:通榆县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也是国际“009”造林工程的重点项目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360万亩,现有林面积为26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7%,活立木储积量590万立方米。 芦苇资源:通榆县是吉林省最大的芦苇产区,也是全国重点芦苇产地。素有“瀚海苇乡”之美称,全县有苇田面积100万亩,最高年产量达8万吨。 水产资源:通榆县境内有两个流域,县内有三条河流,三座中型水库及683个自然泡沼,水域总面积138890亩,总设计容量为3.53亿立方米,无工业污染,年产鲜鱼4000吨,水生动植物丰富。 牧业资源:全县牛存栏9.8万头,羊存栏100万只,猪存栏29万头,禽存栏850万只,肉类年总产量达到4.6万吨,牛奶总产量达到1.2万吨,羊毛总产量达到2000吨,禽蛋总产量达到12000吨,牧业总产值实现4.3亿,农民牧业人均纯收入850元,占人均收入的31%,同比增长66%。 杂粮杂豆资源:通榆县盛产大英格绿豆、红小豆、荞麦、花生、芝麻、糜子等杂粮杂豆。其中,绿豆年产量达4万吨,其他杂粮杂豆品种产量均在5000-10000吨左右。 葵花资源:通榆县是全省最大的葵花产区,也是全国重点葵花产地,素有“葵花之乡”的美称,全县葵花种植面积100万亩,占全市葵花种植面积的66%,占全省葵花种植面积的27%。全县葵花产量在10万吨左右,占全市葵花产量的50%,占全省葵花产量的25%。 蓖麻资源:通榆县是全国较大的蓖麻产区。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5%,最高年产量达4万吨以上。 打瓜资源:通榆县西部乡镇(场)土地多为坨子地,通透性好,特别适合打瓜生长,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多为黄瓤,含糖低,清凉适口,是纯天然绿色饮料。其瓜籽以片大、板平、无麻面、籽粒饱满、黑白分明、光洁油亮而著称。目前全县打瓜年产量达到45万吨以上,打瓜籽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 风力资源:通榆县地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之间西南气流通道上,是全国风能储量丰富地区之一。县内有三处100平方公里的风力带,风能资源100万千瓦。省电力公司投资3.2亿元,建设了同发风电厂,一、二期工程装机49台,装机3万千瓦。团结风电生态园区47万千瓦可研已批复。同时,国家计委已批复特许经营权10万千瓦,省计委已批复5万千瓦,2004年均可启动建设。 石油资源:中石化公司东北局在该县十花道乡、苏公坨乡和鸿兴镇等三个地方勘探两年,完成了一维、二维分析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三维分析,初步探明我县鸿兴镇陈家围子至八面乡巨贤一带有一个储量5000万-1亿吨的中等油田。石油开发的前景十分可观。 旅游资源通榆县向海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其大自然的原始魅力和独特秀美的塞外草原风光而享誉中外。1992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同年又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向海已成为吉林省重要的旅游胜地,素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之美誉。 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境,科尔沁草原中部。总面积为10.67万公顷,为典型的草原地貌。南北最长 45 公里,东西最宽 42 公里,西与内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与洮南市相邻。保护区南部有霍林河贯穿东西,中部有额穆泰河流进湿地,北部引洮儿河水注入水库。保护区横跨通榆县五个乡镇场、十二个村、三十二个自然屯,二万人口在区内从事着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有20多种林木和200余种草本植物。三条大河(霍林河、额木太河、洮儿河)横贯区内,22个大型和上百个小型自然泡沼星罗棋布,产鱼20多种;鸟类173种,隶属16目、40科、98属,其中有鹤类6种,占全世界现有15种鹤类的40%。珍稀禽类有: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白鹤、天鹅、金雕等,成为远近闻名的“鹤乡”。1981年建立自然保护区,面积105400公顷。1992年,我国加入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后,向海即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册》。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 级自然保护区》。1993 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批准纳入“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家邮政局曾于2005年7月30日发行《向海自然保护区》特种邮票一套四枚。 借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来描述丹顶鹤故乡——向海的瑰丽景观再恰当不过。向海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西北部,2009年“向海鹤舞”被评为“吉林八景”之一,在中国吉林省享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之美誉,是吉林的象征。 “鹤之故乡、人间天堂”鹤乡之前世今生,魂牵梦绕不了情。 乾隆皇帝曾在向海亲笔题下“云飞鹤舞,绿野仙踪。福兴圣地,瑞鼓祥钟。”的碑文。 荷兰亲王贝恩哈德到向海观光后,深有感触地说:“这真是人间仙境!” 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博先生考察向海后说:“我到过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自然保护区,象向海这样完好的自然景观、原始的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湿地生物,全球也不多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一块宝地,也是世界的一块宝地。” 珍:向海湿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1992年,向海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并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 每年吸引大批专家学者来此考察、观光,进行学术交流。国内的鸟类学者和鸟类爱好者,每年也都来此开展科学研究,观看各种水禽和欣赏湿地风光。向海,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科研教学基地之一。 绝:除了鼎鼎大名的丹顶鹤,全世界15种鹤类中,向海就有6种,是远近闻名的“鹤乡”;各种珍稀鸟类共173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鸟类向海有49种。另外,这里各种兽类、鱼类、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是亟需保护的珍贵的天然博物馆。 神:向海是个令人情牵梦萦的地方。关于向海的动人传说多如天上的繁星。神奇的是,据说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会经历一次传奇的体验,留下一段动人的故事,成为他们毕生难以忘怀的情结。 向海旅游区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微微倾斜,海拔在156—192米之间,垄状沙丘与垄间洼地交错相间排列,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了沙丘榆林、茫茫草原、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的自然景色,孕育了种类极其丰富、起源原始古老的生物资源。通榆县委、县政府依托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特色,大力开发旅游业,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举办了系列旅游活动扩大宣传影响面,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主要的景点有鹤岛、博物馆、百鸟园、沙滩浴场、游船渡口、千鸟巢、香海寺、郁洋淀、蒙古黄榆、风车、杏树林等30多个。 鹤岛:位于向海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西南4公里处,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植被多样,灌木葱茏,环岛水域内,蒲草苇荡高可过人,茂密连片,最值得一看的当然还要数人工驯化成功的半散养的丹顶鹤。 博物馆:是向海自然保护区的微观缩影,体现了向海湿地特性,尤其各种动物栩栩如生。一幅幅白颧筑巢,鹤翔雁舞,仙鹤育雏等真实照片,会把你带入神奇的动物世界。 香海寺:1664年清朝顺治初始,在向海建了一座喇嘛庙,取名“青海庙”,一九七二年在“破四旧”中毁掉。一九九四年始,对庙宇进行了重新修复,已故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将其题名为“香海寺”。寺内几株参天古榆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仍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人们还赋予古榆美丽动听的传说。 蒙古黄榆林:黄榆光观区距县城约60公里,那里有一片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面积约50平方公里。蒙古黄榆树是亚洲稀有树种,属于榆科、榆属,是天然次生林,是干旱地区沙丘岗地上特有的树种。 CCTV1曾经播出过的电视剧《永远的田野》是电视制片人丛丽“田野三部曲”的收山之作,是电视剧《希望的田野》和《美丽的田野》的姊妹篇和结束篇。《永远的田野》由程煜领衔主演。与前两部相比,该剧主题更宏大,它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土地的和谐主题。《永远的田野》以向海自然保护区为实景拍摄基地,通过剧中望海村村民对自然掠夺性的开发所造成的恶果,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包拉温都省级自然保护区包拉温都杏树林在县城西南90公里,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包拉温都乡境内,早在一九八六年,包拉温都杏树林就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二十七个旅游景点之一。《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话说吉林 》 一书的第六集中,已把包拉温都杏树林向全国人民进行了专门介绍。2002年,这里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在东西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生长着一百多万株占地24435亩天然山杏树。仲春时节,杏花竞放;初夏时节,青杏满枝;秋霜浸染,杏叶似火;冬季树干裸露出晶莹闪亮的紫色身躯,这里便成了“紫色的山岗”(即蒙语“包拉温都”)。山杏树的根是根雕材料中的上品,山杏仁可以加工杏仁罐头、杏仁油、杏脯、美容霜等,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乡镇简介面积619.3平方千米。人口107970人。镇政府驻兴华北街1905号。辖9个社区。 开通镇区域,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地。光绪三十年设置建县治所设在这里。……1981年更通榆镇人民公社为开通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开通镇。 瞻榆镇(Zhanyu Zhen)面积812平方千米。人口35319人。镇政府驻中兴北街1号。辖1个社区、20个村。 因原瞻榆县驻于此镇,故名瞻榆。该镇区域属蒙王地(系图什业图旗王),光绪32年(1906年)放荒招垦,…… 鸿兴镇(Hongxing Zhen)面积324平方千米。人口13289人。镇政府驻东鸿兴。辖10个村。 由驻地而得名。鸿兴镇区域,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初年,开始定居,耕耘,系扎萨克王旗南部游牧归地。……1984年将“红星”两字改为“鸿兴”。1984年12月撤销鸿兴乡改为鸿兴镇。 边昭镇(Bianzhao Zhen)面积337平方千米。人口16985人。镇政府驻边昭。辖10个村,一个畜牧场。 由驻地边昭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三十年设治建县,归开通县管辖。民国时期,曾设警察区、警务局,属开通镇管辖…… 兴隆山镇(Xinglongshan Zhen)面积1003平方千米。人口25243人。镇政府驻兴隆山。辖10个村,一个畜牧场、一个林场。 由驻地兴隆山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放牧、农耕。清末归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从醴泉县分出设立瞻榆县)。…… 新华镇(Xinhua Zhen)面积630平方千米。人口22684人。镇政府驻德兴泰。辖14个村。 由原新华乡得名,取吉祥之意。清属蒙王地(系图什业图王)南部游牧旧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清末归醴泉县管辖。…… 双岗镇(Shuanggang Zhen)面积377平方千米。人口13415人。镇政府驻双岗。辖5个村。 由驻地双岗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归地。光绪三 十年归开通县所辖……乌兰花镇(Wulanhua Zhen) 面积541平方千米。人口18430人。镇政府驻乌兰花。辖14个村。 由驻地乌兰花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清末属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 包拉温都蒙古族乡(Baolawendu Mengguzu Xiang) 面积244平方千米。人口4231人。乡政府驻糜子荒。辖4个村。 由原行政村驻地包拉温都而得名。包拉温都系蒙古语,意为紫色的高原。清代属蒙王地。光绪末年开始耕耘,归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1945年…… 苏公坨乡(Sugongtuo Xiang) 面积285平方千米。人口12224人。乡政府驻苏公坨。辖9个村。 由驻地苏公坨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蒙古族游牧地,光绪三十年设治建县,归开通县管辖。清末民初,开始建屯,种地,民…… 向海蒙古族乡(Xianghai Mengguzu Xiang) 面积1272平方千米。人口24664人。乡政府驻香海庙。辖4个村。 由驻地香海庙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咸丰年间蒙古族人民在这里修庙建塔。民国初年,属醴泉县(今突泉县)所辖。…… 团结乡(Tuanjie Xiang) 面积588平方千米。人口12800人。乡政府驻东民主。辖9个村。 清代属蒙王地,光绪末年开始耕耘,清末属醴泉县管辖。民国四年,属瞻榆县所辖……因民主、胜利两乡合并一起建社,故命名为团结乡人民公社。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改称团结乡。 十花道乡(Shihuadao Xiang) 面积429平方千米。人口12416人。乡政府驻下洼子屯。辖10个村。 由所辖自然屯什花道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旧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归开通县所辖。民国时期属…… 八面乡(Bamian Xiang) 面积440平方千米。人口14983人。乡政府驻巴日森昭。辖8个村。 原名称八面山昭,由驻地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旧地。光绪末年开始定居、耕耘,设天恩地局。光绪三十年归开通县所辖。……1983年改称八面乡至今。 新发乡(Xinfa Xiang) 面积378平方千米。人口10452人。乡政府驻六合屯。辖6个村。 由原公社驻地新发堡而得名。该乡区域,清属蒙王地,康熙年间开始建庙,光绪年间建房种地。清末,归醴泉县所辖。民国属瞻榆县…… 新兴乡(Xinxing Xiang) 面积196.14平方千米。人口9599人。乡政府驻腰民主。辖6个村。 由原兴村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清末开始立窝堡、种地,隶属醴泉县所辖。民国年间,归瞻榆县警察三区保甲第三分所管辖。…… 附:三家子种牛繁育场(Sanjianzi Zhongniu Fanyuchang) 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7620人。驻新三家子。辖一马队、二马队、三牛队和两个自然屯。因场部设在三家子,以繁育种牛为主,故命名为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1961年5月将三家子种牛繁育场…… 附:良井子畜牧场(Liangjingzi Muchang) 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2910人。驻良井子。辖良井子分场自力分场和五个自然屯。由驻地良井子屯而得名。1980年该场改为地区管理,改名为白城地区良井子畜牧场…… 附:同发畜牧场(Tongfa Chumuchang) 面积80.2平方千米。人口7950人。驻东兴屯。辖东兴、兴隆、自力、利民和新兴五个分场,19个自然屯。1979年将同发公社有由吉林省农垦局改建为农场。1985年5月省农垦局将该场移交给通榆。改名国营省通榆县同发畜牧场。 附:新华种牛繁殖场(Xinhua Zhongniu Fanzhichang) 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1232人。驻尤家窝堡。辖一个自然屯。1964 年建成繁殖种牛的农场,原名为通榆县种牛繁殖场。1970年更名为通榆县新华种牛繁殖场。 附:双岗鹿场(Shuanggang Luchang) 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1385人。驻双岗。辖一分场、二分场和种畜大队,3 文化个自然屯。1958年春,吉林省商业厅来双岗建场,因地处白城地区双岗,又统管地区内各县畜牧场,故命名为白城地区双……1977年更名为通榆县双岗鹿场。 附:向海造纸林场(Xianghai Zaozhi Linchang) 县林业局在此新建,因全县已三个机械林场,故命名为国营通榆县第四机械林场。 1979年吉林造纸厂与通榆先县联营经办此厂,因在向海境内因此名。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230人。驻香海庙。辖一分场至四分场。…… 附:向海自然保护区(Xianghai Ziranbaohuqu) 沿用向海乡驻地名称,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为主而得名。1986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面积1179平方千米。人口410人。驻香海庙。下辖派出所,检查站,观察站,防火站,标本室等单位。…… 历史沿革1958年10月,开通、瞻榆两县合并,取其县名各一字称通榆县。 开通县、瞻榆县 1945年11月,开通县、瞻榆县划归嫩江省直辖。 1946年1月,两县划归吉江行政区洮南专区。3月,两县划归嫩南行政区。4月,两县划归辽吉行政区。6月,两县划归辽吉行政区第四专区。8月,两县划归辽吉行政区直辖。12月,两县划归辽北省第四专区。 1947年8月,两县划归辽北省直辖。1948年2月,两县划归辽北省后方办事处。3月,划归辽北省白城子后方办事处。7月,两县划归嫩江省。10月,划归嫩江省白城子办事处。 1949年4月,两县都划归黑龙江省,成立开通县人民政府、瞻榆县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7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从原黑龙江省将开通、瞻榆等7个县划归吉林省管辖,设立白城子专区,开通县驻开通镇,辖8个区,42个村。瞻榆县驻瞻榆镇,辖7个区,49个村。 1955年2月,瞻榆县辖1个镇、16个乡.开通县辖1个镇、15个乡、3个街。瞻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瞻榆县人民委员会,开通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开通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10月,瞻榆县辖1个镇、5个乡。开通县辖1个镇、3个乡、4个社、3个街。 开通县 今吉林省通榆县境内。 开通县驻地,俗名“七井子”,因当地有7个给水井子而得名。原属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游牧地。清末,1904年7月4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经盛京将军奏准,于洮南府东南120里的哈拉乌苏(青龙泡屯)设置开通县,隶属洮南府。翌年10月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于七井子(今富平镇)设署,“开厅视事”。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隶属奉天行省洮南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改隶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2 月,废止道制,改由辽宁省(奉天省改称)直辖,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奉天省(辽宁省改称),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1月,划归吉江行政区;3月,划归嫩南行政区;5月,复归嫩江省;6月,划归辽吉行政区。1947年1月,改隶辽北省。1948年7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9月15日,正式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开通县与瞻榆县合并为通榆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开通镇。仍隶白城专区。 (本段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瞻榆县 今吉林省通榆县境内。 瞻榆县,因县城南有古榆树一棵,出城即可眺望,故取名瞻(望)榆(树)。清末,属醴泉县(今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批准,“9月14日咨覆到省”,将醴泉县的二、四、五区划出,于六家镇设置开化县。1916年10月,治所移驻开化镇(今瞻榆镇)。隶属奉天省洮昌道。 1917年因与云南省开化县重名,奉令改为瞻榆县。1929年2月,废止道制,改由辽宁省(奉天省改称)直辖。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奉天省(辽宁省改称),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1月,划归吉江行政区;3月,划归嫩南行政区;5月,复归嫩江省;6月,划归辽吉行政区。1947年1月,划归辽北省管辖。1948年7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9月15日,正式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瞻榆县与开通县合并改为通榆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开通镇。仍隶白城专区。 (本段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通榆县 1958年10月23日,开通与瞻榆县合并,取名通榆县,隶属于白城专区。成立通榆县人民委员会,驻开通镇。辖10个公社,84个管理区。 1960年12月,通榆县辖2个镇、16个公社,84个生产大队。1966年1月,生产大队调整为125个。 1968年,撤销通榆县人民委员会。成立通榆县革命委员会。调整为18个公社。 1971年12月,通榆县辖18个公社,125个生产大队。 1979年7月,通榆县辖18个公社、2个镇,145个生产大队,915个生产小队。 1980年初,通榆县辖18个公社、2个镇,145个生产大队,915个生产小队。撤销通榆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通榆县人民政府。 1988年,通榆县辖2个镇、21个公社,145个生产大队。 1994年,通榆县撤销永青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开通镇管辖。撤销瞻榆乡、耀东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瞻榆镇管辖。 1995年12月,通榆县辖9个镇、11个乡、3个民族乡:开通镇、瞻榆镇、双岗镇、兴隆山镇、边昭镇、鸿兴镇、四井子镇、新华镇、乌兰花镇、羊井乡、永青乡、新发乡、新兴乡、团结乡、十花道乡、八面乡、瞻榆乡、苏公坨乡、七井子乡、耀东乡、西艾力蒙古族乡、向海蒙古族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共有 62个居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通榆县辖9个镇、11个乡、3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8344人,其中:开通镇 83267人、瞻榆镇 14709人、双岗镇 12280人、兴隆山镇 24790人、边昭镇 16063人、鸿兴镇 13374人、四井子镇 11096人、新华镇 24030人、乌兰花镇 18282人、羊井乡 8793人、永青乡 4970人、新发乡 9739人、新兴乡 9198人、西艾力蒙古族乡 4151人、向海蒙古族乡 9475人、包拉温都蒙古族乡 4509人、团结乡 13045人、十花道乡 10758人、八面乡 13017人、瞻榆乡 4357人、苏公坨乡 11421人、七井子乡 11428人、耀东乡 15592人。 2002年3月21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f200214号]文件,撤销通榆县永青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开通镇管辖。2002年12月,通榆县辖9个镇、8个乡和西艾力蒙古族乡、向海蒙古族乡、拉温都蒙古族乡3个民族乡。全县总人口3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0.5万人。 2003年底,通榆县辖9个镇、8个乡、3个民族乡:开通镇、瞻榆镇、兴隆山镇、边昭镇、鸿兴镇、双岗镇、四井子镇、乌兰花镇、新华镇、七井子乡、羊井乡、新发乡、新兴乡、西艾力蒙古族乡、向海蒙古族乡、团结乡、十花道乡、八面乡、苏公坨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6个国营畜牧(林)场、172个行政村。全县面积8496平方千米,总户数104137户,总人口352322人,其中农业人口246139人,占总人口的69.9%。 2006年,撤销四井子镇、羊井乡、西艾力蒙古族乡、七井子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