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道二中 |
释义 | 通道二中,创建与1961年9月,由县溪、溪口两个附设初中班合并而成,始称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址在县人委旧址(今县溪贮木场)。有砖木结构楼房1栋,木板平房3栋,1962年9月,校址迁往镇东后山溪的大阳坪至今。1970年秋,始招高中班,更名为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38034平方米,建筑面积14993平方米,拥有教学楼2栋,计24间教室,实验室6间;教工宿舍1830平方米,大礼堂1栋,运动场2处,面积7820平方米。2000年由县溪籍台胞刘本源投资14万元,建起“励志实验楼”1栋,设备趋于齐全和先进。仪器累计金额174.4万余元,藏书近30000册。学校原师资力较雄厚,曾为县开办五届教师进修班。教育教学工作抓得较扎实,教学质量显著。初一、全省统考,成绩瞩目。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高中文科应届毕业生升学人数为全县最多。1985年,县设重点中学,不少优秀教师被调走,优生源满足重点中学后,升学率一度下降,但毕业率、巩固率任超过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指标。高中毕业会考,化学、历史、政治、语文等科成绩均高于重点中学。1993年秋,学校高中部停办。通道二中十分重视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文革”前,乒乓球曾是学校的校球,全校有6台标准的球桌,各班均有代表队,学校亦组建有校队。平时,除开展班际、校际的乒乓球赛外,还曾代表县队到洪江、沅陵参加地区举办的运动会;。其余体育项目诸如田径等训练的经常化。70年代,每年县举办中小学运动会,二中团体总分均列前三名。1983年起,足球成为校球。1985年校女足代表县队参加地区比赛荣获第三名。同年,为地区女足代表队输送一名队员,为省举重队选送一名运动员。学校为大中专输送音体美特长生30人。 二中课外活动亦十分活跃。化学和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九·二零”生产研究及食用菌栽培实验等,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文学社活动也开展得较好,一些文学爱好者在全国和省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有26片以上。陈家潜的散文《绿色的窗口》被吉林师大教授于立君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作文评点》一书中。文学社第一任社长杨德荣同学,现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1999年,全面执行《通道二中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学校科学化、规模化、制度化管理,较大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师德教育,继续进行“学规范、讲师德”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年,有教职工83人,其中少数民族30人,聘中教高级职称2人(不包括退休人员),一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7人。在校学生901人,其中女生415人。1996年~2000年,共有753人毕业,其中考上中专的民中103人。四年中教师论文评比,获市级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5人。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出版专著一部、参编著作6部。 1993年,学校被评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0年,在校学生1101人(其中女生523人,少数民族学生728人),省教职工72人(其中女性29人,少数民族38人),被聘中教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 到2000年,学校占地3803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14993平方米。学校设初中班28个,在校学生1507人,其中女生732人,少数民族1039人;教师98人,其中少数民族7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24人、初级36人 ,教师学历合格率8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