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廷加洋村
释义

廷加洋村简介

廷加洋村位于福建省寿宁县凤阳的东北部,离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海拔678米。该村2002年8月11日受“艾利”强台风暴雨侵袭,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大部分村民于2004年陆续搬到造福新村(暂名福兴村)居住。该村于2008年被列为省级造福新村示范点。该村为革命老区村,并于2005年底通了水泥公路。村落面积4.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900人,226户,辖廷加洋、溪底、岗后、后坑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廷加洋村历史

廷加洋村旧属福安县管辖,旧称福安里五都陈家洋村。该村建村伊始,村旁小溪古藤缠树,煞是美丽,所以又取名藤溪。该村主姓朱、陈,杂姓有肖、杨、郑、周、王、兰、江等,最早迁居主村系杨姓。杨氏始祖一世迪公从斜滩五柳洋(今名八斗洋)迁廷嘉洋开基立业,至今已繁衍三十八世1000多年。朱氏始祖嘉琦公于乾隆二年(1737年)从张广地(现为 芹洋广地村)迁徙肇基,至今已繁衍十二世,270年。陈姓始祖二十一世仲立公由武曲迁福邑溪坪,再从溪坪迁徙到陈家洋肇基,至今繁衍有十一世。廷加洋有村始至南宋中叶隶属长溪县,1245年福安建县,隶属福安县,1455年寿宁建县属寿宁县,清代属南乡,民国时期属凤阳乡,1952年属第七区凤阳区,1959年属凤阳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后,仍属凤阳乡。

廷加洋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朱国鼎,清乾隆乙未年(1775年)恩科饮赐进士;朱金铭,生于清嘉庆六年(1796年),卒于光绪五年(1879年),他科考屡试不中,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届80高龄还参加考试,穆宗皇帝认为其精神可嘉,特敕封为“钦赐举人”。经他亲手设计的一座石拱桥(现为通往北山村的公路桥)、奶娘宫和大房子,制造精良,现仍坚固完好。朱氏宗祠和奶娘宫的壁画也是他亲手绘画的,他绘画了寿宁县城全景图和廷加洋村风景画,他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山水秀丽壮观,山林田园风光生机盎然。该村肖志新曾任寿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改革开放后,共有大中专毕业生30多人,朱石金获硕士学位。

廷加洋朱氏宗祠位于旧村村中,建于清代,宗祠有门楼、戏台、寝堂、两廊等建筑。戏台坐南朝北,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前几年已拆去戏台板,祠堂门前坚有旗杆石座。

奶娘宫位于旧村村中,清道光五年(1825年)建,在朱氏宗祠左边,有门楼、戏

台、上厅。原戏台坐西朝东,因破烂于2006年10月拆去,原戏台后方廊板上有戏班原始题记,现修建于2006年12月。

廷加洋村是寿宁北路戏的发祥地。廷加洋,旧称藤溪,历史上是有名的戏窝,清末至民国间有著名的“肖向同班”闻名于寿宁、周宁、福安等地。据村中老人说,该村有戏班始自朱金錋,嘉庆辛未年(1811年)七月二十四日申时生,二十三岁考入庠生,相传他中秀才后,不再求科举,而去学戏。廷加洋戏班的历史,因缺乏文献记载难以详知。但从大石村张氏祠堂戏房横檩中发现两条关于廷加洋村戏班的资料:“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藤溪龙源境古事在此一乐,奇逢、走雨、苏武归汉……”、“咸丰五月五日旦,藤溪古事班”。

廷加洋北路戏班于民国初年最为红火,其时有周宁县黄浦著名艺人红师坐班教戏 ,培养出本村肖向同等一批很有影响的艺人。肖于民国二十年独立办班,人称“向同班”,为闽东地区北路戏名班。现代以来,该村最红的艺人为朱则森(1909~1996年),自其曾祖演北路戏,其祖父朱廷江、其父朱维相,包括其本人及儿子、女儿、孙子三代相传至今已六代。解放后,1953年再办戏班,现还健在的有当年学戏的艺人陈仕美、朱石奇、朱永修等人。朱则森,俗名阿森,以演小生著称,人称他办的戏班为“阿森班”。该村北路戏虽已停锣歇鼓多年,但还留存在农村婚丧喜庆民间生活中,还保留于“鼓箫班”的演唱中,北路戏在那里是永远挥不去的音符。

廷加洋村有水田613亩,农地175亩,果园35亩,茶园880亩,林地2750亩。该村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为水稻、甘薯、茶叶、水果等。近年发现在村尾下洋溪龙井一级电站附近贮藏有大量的石英石矿。该村由于造福工程的整体搬迁,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