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跳石昆词
释义

简介

重庆市巴南区跳石昆词,原系江苏昆山地区的一种戏曲,流传至巴渝地区后,与本地民间吹打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巴渝昆词吹打艺术。

昆词起源于元末,经明代魏良甫等人革新,自明清两代传承,清末民初最为鼎盛。民国末年、建国初开始衰落,现已处于濒危阶段。

昆词艺术经几流传,曲牌多已失落,现仅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的一个分支尚保留较好,有200余支昆词。

巴渝第七代传人侯克明、侯俊德,吹打技艺高超,更是昆词中所用乐器——唢呐、堂鼓、小鼓(用牛皮和木材制作,后改用楠竹竹节制作,因此又称竹节鼓)的制作能手。

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跳石昆词第九代传承人:侯有鸿 撰稿

详细介绍

跳石昆词是一门非常优美的民间音乐艺术。它以吹、打、唱等为表现形式。其中,它的吹打源自重庆巴渝民间吹打,很多曲牌都和川剧中的吹打曲牌相同。有的节奏铿锵有力,有的轻快优美,有的则起伏跌宕。在跳石昆词中,我们的吹打分为硕朝、排鼓、点将、昆词、公堂、小吹打等几大类别。有单吹、单打及吹打结合等几种形式。在跳石昆词中,克们的吹打包含文场和武场两大部分,武场激昂澎湃,文场则轻舒悦耳,两相结合,更是优美无比。一开始的武场,像千军万马来,又像瀑布奔流而下,令人心弦紧扣,为之动容;接下来的文场,则像禅院钟声,灵山清泉,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跳石昆词中的唱词,多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诗词作品,文辞优美。它的唱腔本是源自于江苏昆山地区的昆曲,但传到我们巴渝地区后,由于方言的不同和语言习惯不同、民谷习惯的不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于是形成了具有巴渝民俗文化特色的跳石昆词。

在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我们跳石昆词因为它动听的旋律和唱词,一直被文人雅士和士代夫所钟爱,所以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婚、丧、寿庆、开业典礼及其它各种庆典活动上。

解放后,跳石昆词这一门文化艺术开始逐渐衰退。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很少学习文言文,多数人渐渐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欣赏的人少了,它的应用市场也就小了;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跳石昆词吹打被误认为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因而遭到封杀,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很多从业者又因为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而放弃了这门手艺另谋职业,新一代的人因为对这门艺术越来越陌生,并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于是,跳石昆词慢慢变成了一种濒危的吹打艺术曲种。

跳石昆词第九代传承人:侯有鸿 撰稿

历史渊源

昆词是我国古典戏曲——昆曲在四川及重庆地区流传发展的一个民间吹打乐种。

昆曲系江苏昆山地区的一种戏曲腔调,简称为昆腔。它起源于元末,经明代魏良甫等人革新创造,繁荣于戏曲舞台,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在明末清初形成它的黄金时代,乾隆以后开始衰落,清末民初处于濒危阶段。

昆曲在黄金时代流传到各地,并与地方剧种结合,形成地方剧种昆腔艺术,如“四川昆腔”等。

在各地方戏曲昆腔形成的同时,一些官绅、文人也对昆曲痴爱入迷,并纷纷学习。清同治年间,四川省有一个叫吴棠的总督是江苏人,他十分喜欢昆曲,到江苏组织了几十位会昆曲的年轻人到四川演唱,后来又以江苏同乡会的名义,专门传承昆腔艺术,吴棠还划拨上百亩官地以作为资助。

在吴棠的授意和支持下,江苏同乡会决定把昆曲艺术发展到四川各地,并相继在各地举办培训和研究活动。其中很有影响的一次是在现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天坪村的一个大地主家(此人姓名待查)。这个大地主是当时江苏同乡会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缴约了各州府的官绅、雅士聚焦自家,切磋昆词技艺,对如何发展昆曲进行研讨。参加此次聚会的重庆人不多,据传只垫江县有代表参加,另外,就是跳石这个大地主。此后,他便开始传承昆曲。

根据相关材料分析,前述此人可能是个道士,并是一个大掌坛师。另外,跳石一个叫徐正椿的大掌坛师可能就是他的徒弟。据跳石的昆词传承人讲,此人把昆曲艺术付给了徐正椿,徐正椿父传子,把昆曲艺术传给了儿子徐善堂。徐善堂热心昆词的传播,便把昆词艺术在巴南区跳石镇、接龙镇、綦江县横山乡等地进行传承发展。

把大量的资料表明,昆曲传到了重庆,特别是跳石,开始就与巴渝民间吹打乐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两者使用乐器基本相同;二是有了巴渝吹打乐演奏基础,很容易学会昆词吹打。以上两个原因,便使原来的昆曲产生了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自然地融入了巴渝吹打的演奏方式;二是因巴渝吹打的影响,昆腔音乐也融入了巴渝吹打音乐韵味;三是昆曲传入重庆后,不但成为巴渝吹打乐的一个品类,而且在巴渝吹打中因以词演唱见长而独具特色,因而巴渝人不再对此称昆曲或昆腔,而是直称昆词。

到了民国初年,在重庆的綦江和巴县都有了昆词,主要是在原巴县跳石地区的跳石、石庙(圣灯山)、陈家、石岭及接龙地区的接龙、南沱、太平,綦江县的三角、横山、乐兴等地已经广为流传。上世纪80-90年代,在巴县(现巴南区)的跳石、接龙地区更有发展。2003年7月10日,接龙举办了一次全镇42个代表乐班参加的全镇吹打乐比赛,昆词乐班就占了10个。2005年,跳石镇开展了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统计,昆词乐班40余个。这说明,昆词既成为巴渝吹打的稀有品种,同时,也成为受巴渝人喜欢的吹打品种之一。

昆词属于巴渝吹打中的外来型品种,是几近消亡并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我国昆曲在巴渝大地的遗存,为江苏昆腔的一个流派子系。

昆词是清朝中期传入巴渝大地。最初的传入之地就是现巴南区跳石镇。也可以说昆词在重庆,就是从巴南区跳石镇传开的。

昆词属巴渝吹打中的吹打唱品种,并以唱为特色,“唱”有固定的板式,固定的词牌。这些词牌,大多是古人诗词,文字优美,内容健康。在跳石镇,现有200余支昆词。这些昆词不但以手抄本的形式保留于民间,而且乐手们大多会演唱。

跳石昆词之所以至今还在传承,是因此引入巴渝后就继承了巴渝吹打与婚丧寿诞等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从而增强了生命力。所以,昆词是以婚丧寿诞等民俗活动为生存载体。

艺术特色与价值

一、艺术特色

1、引入过程的奇特性

巴渝吹打众多品种,有不少的都是从外地引入。但如昆词这样,由四川总督亲自引入,并且实行政府官绅、名人雅士齐心合力谋求发展,成为巴渝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件奇事,这便表现出引入过程的奇特性特色。

2、艺术品种的稀有性

就昆曲而言,正因为它的珍稀才进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昆曲被引入巴渝吹打后,形成昆词,也仅在巴南和綦江个别乡镇中有少量乐班传唱演奏,因而形成其品种的稀有性特色。

3、与巴文化的共存性

昆词引入巴渝后,不仅以其自身的实力立足于巴渝文化,而且主动吸收巴渝吹打的一些精华,而成为巴渝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又保持了它自身的一些特性,因而形成与巴渝文化的共存性特色。

4、对于民俗活动的依存性。

昆词一经进入巴渝,就主动参入进巴渝婚丧寿诞等民俗活动,也正因如此,昆词在巴渝大地上得以延续至今,体现了昆词对于巴渝民俗活动的依存性特色

二、价值

1、昆词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昆曲的一个流派子系。

2、由于昆词本身的稀有性、奇特性,以及与巴渝文化的共存性,对民俗活动的依存性等特征,因而显现了它的深刻的学术价值和保护价值。

3、昆词是巴渝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巴渝吹打的一个精粹品种,因而具有弘扬发展价值。

代表曲目

《小梁州》、《风入松》、《江儿水》、《一封书》、《一江风》、《锦棠月》、《青板》、《六毛令》、《梁州序》、《红绣鞋》等

乐器介绍

主要乐器有:

一、打击类:大锣、小锣、马锣、堂鼓、小鼓(竹节鼓)、钹、镲、提手等。

二、吹奏类:唢呐、莽号、长笛等。

传承代表

现健在的最老辈传承人:第七代——侯克明、侯俊德

第八代传承人:侯代坤、侯代强;分支传承代表:张光禄

第九代传承人:侯有鸿

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
方式 学艺
时间 居住地 备注

第一代 徐正椿的师傅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巴南区跳石镇天坪村 

第二代 徐正椿 男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巴南区跳石镇天坪村 

第三代 徐善堂 男 1862.8 私塾 家传 1870 巴南区跳石镇天坪村 

第四代 姚吉山 男 不详 私塾 师传 不详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 

 曾宝山 男 不详 私塾 师传 不详 巴南区跳石镇松林村 

 范银章 男 不详 私塾 师传 不详 巴南区跳石镇桂花村 

第五代 侯长义 男 不详 私塾 师传 不详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 

 胡德荣 男 不详 私塾 师传 不详 綦江县乐兴镇 

第六代 侯远禄 男 不详 私塾 家传 不详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新房咀 巴南
区跳
石镇
侯氏
乐班
传承
谱系

 侯远钟 男 不详 私塾 家传 不详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新房咀

第七代 侯克明 男 1935.10.13 私塾 家传 1942年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新房咀

 侯俊德 男 1932.1 私塾 家传 1942年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新房咀

第八代 侯代坤 男 1957.7.26 初中 家传 1962年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新房咀

 侯代强 男 1968.5 小学 家传 1975年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新房咀

第九代 侯有平 男 1973.3 初中 家传 1980年 巴南区跳石镇关房村新房咀

 侯有鸿 男 1982.12 大专 家传 2001年 巴南区跳石镇跳石新街118号

 侯有榆 男  1990.07.26 大专 家传 不详 南岸区上新街马鞍山107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