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跳虎节 |
释义 | 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整个跳虎节期间,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居住在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都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简介云南双柏等县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这里的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择出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装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模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伴以乐曲和大锣笙,边跳边唱,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语称为“罗麻乃轰’也就是虎舞(又称老虎笙)。 虎节从正月初八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日出前结束。正月初八开始为8虎,以后每日增一虎,直到增至15虎。跳虎节时,全村每户敬香供“虎神”,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 夜晚,田间村寨燃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来源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居住在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属罗罗濮支系,自称“阿罗”。据说阿罗人的祖先选居住在深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惊扰,阿罗人防不胜防。后来阿罗人把猎到的虎皮剥下来,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卫寨子,并表示阿罗人都像虎一样勇猛,不惧怕任何邪恶,阿罗人得到动物之王的守护,寨子安宁了,庄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现一片吉祥景象。从此他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并伴以乐曲和大锣笙,使之更生动活跃。 虎舞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喜爱。 传说老虎在十二生肖里排老三,还是很有实力的。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猛兽,可惜数量越来越少,幸存下来的还有好多被关在城市动物园里供人参观。有一些甚至沦为陪观众有偿照相的道具,它们的牙也被人类拔掉了。不过老虎的战斗值虽高,但智商低再加上不会魔法,所以实战中老是吃亏,如果遇到武松那样喝多了不要命的主,劈头盖脸一顿拳脚,多半被扁成一瘫烂泥。 春节期间中国各地时兴舞狮子,不过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一支彝族人却有“舞老虎”的风俗。每年正月初八,全村的成年男丁到后土地庙遗址集合,先杀鸡敬“土地神”,随后祭“虎神”。巫师占卜选中8位村民,让他们打扮成老虎的样子,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颈上挂一个大铜铃,整个跳虎节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这个虎神的来历没有详细记载,多半源于上古的老虎崇拜。 《西游记》里有位稍有名气的虎力大仙,却被孙猴子折腾得像个二百五,且看虎力大仙赌砍头的惨景:“(虎力大仙的脑袋)滚了有三十余步,他腔子里也不出血,也叫一声:‘头来!’行者即忙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条黄犬跑入场中,把那道士头一口衔来,径跑到御水河边丢下不提……可怜空有唤雨呼风法,怎比长生果正仙?须臾倒在尘埃,众人观看,乃是一只无头的黄毛虎。” 虎力大仙真是虎落平阳被猴欺,谁让他碰上天下第一泼猴?诸般手段整死虎、鹿、羊三位大仙,哥仨只得认命。车迟国的老国王宅心仁厚,悲叹道:“人身难得果然难,不遇真传莫炼丹。空有驱神咒水术,却无延寿保丸。”同样是动物,孙猴子和猪八戒能修成正果,真是各有各的缘法。 祭祀云南彝族每逢过年举行祭祀活动,多有戴面具舞蹈之俗。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彝族,按其传统历法,农历十二月下甸和六月下甸为新年。彝族新年祭祀面具主要有云南双柏的老虎舞面具、大锣笙舞面具、“余莫拉格舍”(豹子舞)面具,禄丰的大刀舞面具。此外,南涧、弥勒也有类似的舞蹈面具。 老虎舞流布在双柏的法表小麦地冲和大庄杞窝村。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日到十五日的跳虎节祭祖时,八人用黑毯蒙住头和身,并扎出两只高耸的耳朵和尾巴,暴露的脸、手臂、腿脚部分画成老虎纹,扮成老虎,象征祖先神。四人扮成山猫、道人。舞蹈内容有:虎娶亲、虎亲嘴、虎交配、虎孵蛋、虎护儿、虎搭桥、虎开路、虎盖房、虎烧荒、虎教牛种田等,围绕农业社会的人口繁殖、农事生产两大主题。十五日“出虎”,虎人要跳到各家,驱邪纳吉,然后由毕摩带众虎到老虎染子(当地的一座山)念经、卸装,表示已将祖先神虎送往日出的地方。 大锣笙舞流布在雨龙、法表的上者窝、李芳村、者科哨等地。用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的火把节祭仪中。其时由二人分戴公母面具。面具有两种:一种是师公师母面具,木质,用黑、白、黄三色画纹路,有三目;一种是公虎神母虎神面具,木质,有四只耳朵,据说两只是虎耳,两只是人耳。有的面具嘴角装有两颗野猪獠牙。戴面具的人穿草衣草裙,赤足。舞蹈前要椎牛祭祀天、地、祖先、山神。舞蹈内容是纪念曾获一大铜锣的祖先,并为全村驱邪招福。 “余莫拉格舍”流布在法表大麦地、峨足等地。用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和七月十五日的祭祖节祭仪中。扮成豹子的均是12岁至15岁的男性少年。他们全身赤裸,身画豹纹,头插箐鸡尾羽,用棕披遮面,意在消灾免难。 大刀舞流布在禄丰的高峰、妥安、黑井等地。据传是当地彝民为纪念孟获、诸葛亮、关羽三神灵而流传下来的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六月火把节期间举行。一般连续举行三年,间歇三年,每次连办三天,参加者数百人。届时,分成三队,舞众举大刀,装扮成孟获、诸葛亮、关羽的队伍,各队为首者分别托举孟获、诸葛亮、关羽的面具,大队人马簇拥面具而舞。面具系竹扎纸裱彩绘而成,高二米。黑脸孟获除正脸外,双耳处还各有一假面,每张脸都有三只竖眼,以识别人心好坏,洞见阴阳鬼怪;耳朵能听八百里外的声音。粉脸的诸葛亮冠边画的太极图代表知天晓地。红脸关羽冠饰兽并没有,表示赤胆忠心。祭仪主要有:为面具“开光点睛”;大刀队挨村挨户献耍祈祥;“送火把”至火把山,绕面具而舞,举行送神仪式,焚烧面具,老人妇女脱下衣帽、围腰等在火堆上甩绕三次,并跪拜祖先祈福。 习俗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虎图腾虎是彝族部落社会时期“罗罗”部落的图腾。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三载:“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虎。”清代乾隆年间的《南安州志》载: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罗罗每年正月过虎节,村民化装为虎,跳虎舞。这种奇风异俗在云南楚雄双柏县小麦地冲村,至今还以活的形态较完整地保留着。 小麦地冲村16户人家均为彝族,村民信仰万物有灵,崇视山神、土神和保境安民的虎神,即祖先神。彝人认为:“虎即祖,祖即虎。”“虎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在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结束。请虎神的仪式颇为独特:全村成年男子集于土主庙,先杀鸡献“米司”(土主神),随后由“毕摩”(巫师)率众祭土主,并主持请虎神。首先由毕摩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当场化装。过去是裸身用锅烟、红土、白泥画满全身,如今仅以黑毡裹身为虎衣,头上捆扎出两只虎耳,身后下方的黑毡捆成粗壮的尾巴,露出脸和手脚画黑、红、黄三色条纹,额绘“王”字,颈系铜铃。至此,人已成虎,不能再开口讲话。 出虎日傍晚,黑虎头子大吼一声“罗嘛”(虎啊),紧接着一声炮响,4只黑虎从场子四面八方跳出,各自用力抖动颈上的铜铃,黑虎头子率众虎跳“绞篾舞”,村民手执香火围着众虎跳“回环舞”、“逆流舞”等舞蹈。场子边上有穿黄衣者4人用单面扇形鼓伴奏,人们在欢乐中直跳得精疲力尽时方休。此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场跳虎舞,加到8虎时,众黑虎跳“耕地”、“撒种”、“薅草”、“收割”、“打谷”等生产舞,以及“虎亲吻”、“虎交尾”、“虎护蛋”等生殖舞和“虎搭桥”、“虎盖房”等生活舞。 节日传播云南的节日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保存了许多古风遗俗,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而且民族节目在民族文化传播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场”作用,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进行集合,在民族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习俗……等方面,进行一种多元的展示与传播。民族节日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多数民族节日都与宗教祭祀有关。 汉族过春节,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年节。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苗族、哈尼族、佤族、回族、布依族、藏族、拉祜族、基诺族、傈僳族、水族、独龙族等,有本民族的历法,其中多数民族有自己的年节,这种年节都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过大年如“过大年”,是布依族的年节,也布依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节期从除夕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清洁房屋,贴门联、门神,畜圈门上也要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果树上要套红纸圈,以祈求丰年。还要杀猪、煮猪头、包“马脚杆”粽等。除夕之日,要在神寨上点燃红烛,摆上酒、菜,敬献祖先。全家要围坐吃年夜饭,然后围坐在火塘边守岁。除夕半夜,要杀一只红公鸡,将鸡头上的羽毛沾上鸡血,粘于门神上及家中所供神位上,以求来年人口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大年初一鸡叫头遍即开门唱开财门歌,先由家长率领子孙跪拜祖先,再由子孙们按序给祖父或父母拜年。姑娘要争挑第一担水。早餐前要先喂狗,传说是狗给人类带来谷种。初二晚上,由巫师“报摩”率三、五人吹着牛角到寨内巡游,并厉声吼叫,或打火药枪、或放鞭炮,以驱除邪魔,保佑村寨平安。从初一到十五,亲朋之间要相互拜年、请客。有的村寨在正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还要过小年,并以佳肴美酒敬献祖先。 卡雀哇“卡雀哇”为独龙族的年节。独龙族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也是独龙族一年中惟一的一个节日。节期为2—5天,通常视食物多寡而定。原以父系氏族,今多以一村寨或集附近村寨为单位进行。届时,用木刻、结绳等方式邀请各方亲友及邻寨参加节日活动。参加者要集体猎取野物,杀猪宰羊,备办节期食物。其中剽牛祭天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仪式。岁首清晨,人们随着阵阵鋩锣声来到预定的旷地上,用他们古老的习俗剽牛,以祭祀天鬼,并伴以古朴的歌舞形式。然后,将牛肉煮熟,长辈们用精巧的独龙藤器盛满菜肴,以传统方式进行分食,人均有份。人们边唱边食,共同祈求来年丰收。 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中,有些节日本身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祭天“祭天”是纳西族古老而隆重的节日。民间有“纳西祭天人”,“纳西祭天大”的俗语。祭天在农历正月举行,以古代传承下来的怒族剽牛同姓群体为单位,分为“普都”、“古许”、“阿余”、“古展”等“祭天群”。各祭天群的祭天时间有差异,但必须在正月十四日前结束。祭天是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于一体的民族节日。所祭的神灵以立于“祭天场”中的三棵树为象征,左边的橡树象征纳西远祖崇仁利恩的岳父、天神子劳阿普,也称“美”,意为“天”;右边的橡树为岳母衬红阿仔,也称“达”,意为“地”;中间立一棵柏树,象征天舅美汝柯洛,有些地方已演变为帝王的象征。祭天一般是三至四天。祭天之前,各户准备祭神米,搓制香柱,派专人砍祭天时用的树,清扫祭天场,砌灶安锅,立神树,安神石,烧火除秽。在正式祭天的前一天晚上,各家举行量“祭神米”的仪式。家长先点燃松柏枝、杜鹃木、蒿枝扎的火把在家中除秽,点香。然后按家人辈份年龄顺序唱名,用升量米,倒于装神粮的竹篓中,由一男子背米篓、扛大香前往祭天场。途严禁与人说话。当年轮到出猪牲的养猪户也背上用于祭天的酒坛前往祭天场。从当晚至祭天结束,各户都有人夜宿祭天场守护。第二天祭天,住在祭天场的人凌晨起来开舞坛献酒,点燃大香。日出时,各户男性老少和未满十四岁的女孩齐往祭天场参加“晨祭”仪式,由通古籍、典故的“东巴”或长者司祭,众人叩头祭拜神树。然后围坐在大火塘边先敬奉老人酒饭后就食。就餐中不断有人领呼祝告祈福的话语,众人高声唱和。第二天杀猪大祭,分三次。一是“血祭”,把猪牲血涂于神树神石,人们敬酒献茶;二是“生祭”,将猪的内脏挂在神树上,祭司咏唱纳西创世史诗《人类迁徙记》 ;三是用米饭、炖猪头、灌肠等“熟祭”,并喂食乌鸦,如乌鸦来得多,就认为是“吉兆”。熟祭后举行“射杀仇敌”仪式,参加的男子每人对代表仇敌的靶子射几箭,表示不忘尚武骁勇的民族传统。然后是向神灵“求福泽”、“抵天灾”等仪式。当天回家时,每人从神树上摘一片叶子插于头上,表示受天地神灵的赐福。第三天杀猪小祭,祭毕,把神树神石放置在祭天场固定的地方。 文化传承虎是彝族部落社会时期“罗罗”部落的图腾。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三载:“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虎。”清代乾隆年间的《南安州志》载: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罗罗每年正月过虎节,村民化装为虎,跳虎舞。这种奇风异俗在云南楚雄双柏县小麦地冲村,至今还以活的形态较完整地保留着。 小麦地冲村16户人家均为彝族,村民信仰万物有灵,崇视山神、土神和保境安民的虎神,即祖先神。彝人认为:“虎即祖,祖即虎。” “虎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在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结束。请虎神的仪式颇为独特:全村成年男子集于土主庙,先杀鸡献“米司”(土主神),随后由“毕摩”(巫师)率众祭土主,并主持请虎神。首先由毕摩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当场化装。过去是裸身用锅烟、红土、白泥画满全身,如今仅以黑毡裹身为虎衣,头上捆扎出两只虎耳,身后下方的黑毡捆成粗壮的尾巴,露出脸和手脚画黑、红、黄三色条纹,额绘“王”字,颈系铜铃。至此,人已成虎,不能再开口讲话。 正月十五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从酉时(17-19时)开始,由虎背着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户“斩扫祸祟”,颂念驱鬼除邪、禳灾纳吉的祝词,拜年、祝福。八虎“斩扫”后,背上毕摩来到村边一个叫“送虎梁子”的小山头,经过“灵魂地”和“香火地”到达“送虎地”,跳三圈舞后由毕摩念经,将虎魂送往东方。众虎卸装后,全村男女老少聚于送虎地分食“虎肉”(用煮熟的猪肉代替)。吃完“虎肉”,虎节也就结束了。 作为原始文化遗存,彝族“跳虎节”的图腾傩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傩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比较研究《跳虎节》与《搓特基》的比较研究 ,贵州傩戏子1986年lO月在巴黎法国第十五届秋季艺术节、西班牙马德里第二届艺术节演出,为西欧观众理解和欢迎,现又应邀参加意大利狂欢节演出。贵州傩戏中格外受到学术界重视的是彝族傩戏《搓特基》(别译《撮衬姐X.)学术界认为它在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戏剧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研究价值。曲六乙道:“威宁板底乡彝族的‘撮衬姐’,可能是各种傩戏中保存早期艺术形态最多的一种。”是“戏剧的‘活化石’。”《搓特基))子每年阴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晚在野外演出。剧中人统称“搓特阿布”。 云南“老虎节”黑虎打谷 正月十五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从酉时(17-19时)开始,由虎背着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户“斩扫祸祟”,颂念驱鬼除邪、禳灾纳吉的祝词,拜年、祝福。八虎“斩扫”后,背上毕摩来到村边一个叫“送虎梁子”的小山头,经过“灵魂地”和“香火地”到达“送虎地”,跳三圈舞后由毕摩念经,将虎魂送往东方。众虎卸装后,全村男女老少聚于送虎地分食“虎肉”(用煮熟的猪肉代替)。吃完“虎肉”,虎节也就结束了。 作为原始文化遗存,彝族“跳虎节”的图腾傩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傩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节日小百科 1. 跳虎节跳舞仪式是为了让村民体验人生必经的大事,学会生产、生育以及如何和睦与他人相处,对他们而言,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 2.彝族人民非常崇拜各式各样的石虎型式,他们认为膜拜他可以得到庇护,无论是求子、求平安、趋凶必邪…都会请示虎神。彝族服装图案也多是老虎形状、纹饰,例如:虎头鞋、虎头帽…等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