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田晓丹 |
释义 | 田晓丹,男,汉族,四川成都人,1959年4月出生,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在职大学学历。现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党组成员。 中文名:田晓丹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9年4月 职业:副州长 毕业院校:省委党校 人物履历1976.07-1978.02 茂县南新乡民办教师 1978.02-1981.02 西昌农专兽医专业学习 1981.02-1984.01 若尔盖县嫩哇乡兽防站工作 1984.01-1984.04 若尔盖县农牧局工作 1984.04-1985.12 若尔盖县委宣传部工作 1985.12-1988.03 若尔盖县委党校校长 1988.03-1992.04 若尔盖县农牧局局长 1992.04-1992.10 若尔盖县政府县长助理兼体改办主任 1992.10-1993.10 若尔盖县委常委 1993.10-1997.05 若尔盖县委常委、副县长 1997.05-1997.11 若尔盖县委副书记、副县长 1997.11-2000.02 若尔盖县委书记(其间:1997.09-1999.12省委党校函授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 2000.02-2002.10 阿坝县委书记 2002.10-2002.12 州委副秘书长(正县级) 2002.12- 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党组成员,第七、八、九届州委委员。 人物职权负责农业、林业(含护林防火)、畜牧业、水利(含防汛)、农牧 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畜种、草种改良,经济作物种植)、粮食、地震、供销、救灾等工作。协助吴泽刚州长负责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日常工作。(代管金融工作) 分管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水利局、粮食局、地震局、供销社等单位。 联系州委农工办、气象局、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 救灾报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里氏8.0级地震,这震撼世界的黑色一瞬间注定将印刻在共和国成长的历史长卷上。然而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中华民族迸发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天动地,也必将永载史册。在这个民族的英雄谱 里,也必然会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做出果断决策;不顾个人安危,历经38小时的艰难跋涉,第一时间抵达汶川县城;他给生者送去温饱,让死者得到尊严。身边人员敬他,灾区群众爱他。他就是阿坝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田晓丹。 那一刻,他冲出家门,丢下了惊魂未定的妻子 大地突然颤动,阿坝州府所在地马尔康在沉闷的地声中开始剧烈摇晃。地震了!强烈的摇晃持续了2分钟左右才渐渐平息。 “你出去避一避,我去州地震局!” 一脸惊恐的妻子还没回过神,田晓丹已经冲出了家门。 多年分管地震和救灾工作的经验告诉他,这不是一般的地震。震中,震中在哪里?田晓丹一边跑,头脑中不停地在问。当他赶到州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时,肆虐的震波甚至还没有完全掠过整个地震台网。5分钟焦急地等待,参数终于出来:汶川, 7.3级、7.6级、7.8级。情况严峻,“启动地震应急预案Ⅰ级响应,立即召开震后第一次会议”,一向儒雅的田晓丹斩钉截铁说道。 一个细小的决策,建立起生命的时空通道 15分钟后,面对赶来的各单位负责人,田晓丹宣布:“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转为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各单位马上按照预案的各项措施迅速投入战斗”。“通知森林防火办公室,全州各县、各单位的森林防火电台立即转为抗震救灾电台,24小时连续开机工作”。 之后的实践证明,这个细小的决定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决策。大地震造成灾区各类通讯完全中断,尤其是震中地区的汶川、理县、茂县更是成为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这期间,传递应急抢救的生命信息,靠的是防火电台;建立高效运转的指挥系统,靠的是防火电台;向上级报告灾情,靠的是防火电台;聆听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靠的是防火电台……。无论是救援的还是获救的,无不从心里感谢这条缩短了时间、延长了生命的时空通道。 38小时,生死线上的辗转突进 震后1个多小时,田晓丹与临时指挥部的其他领导匆匆踏上奔赴震中的征途。 他的车走在最前面,在震后的山道上飞奔着,很快驶过了狮子坪,余震不时晃落山上的石块,狠狠的砸向公路,前行的路险象环生。“注意躲避,继续走!”田晓丹对身边的驾驶员说道。身后,州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紧随其后。 大震后的阴雨不期而至。车子或走或停、或快或慢,在山崖下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地躲闪前行。行进到距汶川县城还有89公里的古尔沟镇,严重的山体崩塌和滑坡体完全阻断了前进的道路。巨大的滚石砸烂的不只是公路,还有许多车辆。面目全非的车辆和车内外遇难者的遗体惨不忍睹。肆虐山石还不断地冲下来,摧毁着眼前的一切…… 怎么办?田晓丹与同行的其他领导就地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19时10分,再次发生6.0级强烈余震。大地剧烈摇晃起来,但田晓丹等领导没有惊慌,继续商议,充分展示了共产党员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英雄气概。 听到广播中陆续传来各地的灾情,却始终没有汶川、理县、茂县的消息。田晓丹等领导的神情越发凝重。“走,徒步开进!无论如何也要在最短的时间赶到汶川!”这是灾难与生死面前的无畏抉择。 深夜22时许,田晓丹一行分成几个战斗小组,一头扎入夜幕,钻进雨中,手把着冰冷的山石,爬过无数滑波体,开始了38小时生死线上的辗转前行。 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风越刮越急,雨越下越大,每个人全身湿透,外面是雨,里面是汗。田晓丹与同行的6个人在一把手电筒光束的探照下,摸索前行。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湍急的杂古脑河,稍不慎就会滑入冰冷的河中。路面因地震或拱或陷,上面堆满了从山上飞落的巨大石块,灌满了厚厚的泥浆,夹杂着被击落的树木。路边被砸坏的电线、通信光缆、线杆成了一道道绊脚索。眼睛紧盯着前方巴掌大小的电筒光亮,耳朵却时刻辩别着周围的声音,是余震地声、风雨声,还是山石滚落的声音……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不管怎样,只要老天让他们多迈出一步,他们就向汶川多靠近一尺,只要还未被山石击倒,就向震中前进! 每到一处有人居住的地方,善良的老乡总是关切地劝阻他们:“不能再向前走了,太危险了,你们留下,等天亮了再走吧!”但满脑子都是灾情的田晓丹没有停下脚步。经过近8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在雨夜中走过了古尔沟至红叶二级电站近25公里的险段,成为唯一一支地震当天连夜陡步进入极重灾区的指挥队伍。 天亮不久,田晓丹一行来到朴头乡高家庄段。行进途中,突然听到头顶树丛中传来巨响,“有飞石,快躲开”,田晓丹大喊一声,大家马上趴在路边的波型护栏后。一块茶几大小的巨石从天而降,在碰到突出的岩壁后,粉碎成若干碎块砸落在身边的公路上。但幸运的是,大家都躲过了这一劫。“当时我想石块落地时一定是我们最后的惨叫”,同行的一名工作人员事后心有余悸的回忆, “死神和我们擦肩而过,他也急着去灾区呢,我们得赶在他前面。” 田晓丹打趣地说。 理县电站下游有村民求助。因为电站在震后紧急提闸放水,有3位村民困在了河对岸,身后滑坡体上垮落的岩石随时危及到他们的生命,情况十分危急。田晓丹冒着危险,走到路边冲着河对岸的人大声喊到:“不要惊慌,我们一定救你们过来”。实地察看后,他决定立即通知理县电站下闸15分钟,让受困群众脱离险境。在他果断的指挥下,3位村民终于安全获救。 金枪岩,这是一个更加险恶的路段。公路右侧300多米高的笔直山崖上悬着很多巨石,在余震中随时都会坠落,石块不时像瀑布一样倾泄而下,道路上已经砸扁了多辆汽车。“注意观察,一定要活着冲过去”,田晓丹对后面的人喊道。大约800米的狂奔,刚刚转过最后一个弯道,身后就是“轰隆隆”的连声巨响,大大小小的岩石像冰雹一样砸了下来。“这次我们又跑到了死神的前头。” 终于到了理县县城。田晓丹随即投入到紧张的应急指挥中,防火电台传来的各地严重灾情紧紧地揪着他的心。 次日凌晨6时,临时指挥部继续向汶川进发。不久,同行的人发现田晓丹走路越来越艰难。“州长,你的脚伤了?要不歇一会再走吧” 。“没事,痛风的老毛病又犯了,”说着他撩起裤腿看了一下被骨刺折磨得红肿发亮的脚踝,“走吧,赶到汶川要紧。” 沿途的百姓看到救灾队伍开来,不断有人送来水果、泉水和食品。在勉强能通行的路段,哪怕只有不到几百米,沿途的群众都坚持用面包车、三轮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把大家送上一程。就这样,历经38小时89公里的艰险历程,5月14日14时15分,田晓丹一行终于到达汶川县城。大难中的汶川县城终于迎来了第一批抗震救灾的指挥者。 我们来了,就一定不能让灾民成难民 汶川县城指挥系统迅速建立起来,田晓丹负责救灾物资的调配和处理公路沿线无人认领遇难者的善后工作。 孤岛汶川,饥饿、寒冷、恐惧和绝望交织在每个受灾群众的脸上,也深深的煎熬着田晓丹的心,特别是饥饿、伤病正在蚕食着人们的意志。一定得想办法把物资运进汶川,决不让受灾群众再受难!可汶川四周的进出通道完全被阻断,物资无法运进,怎么办?空投,对,请求空投,这念头闪过,田晓丹立即通过指挥部向省指挥部紧急求援。 15日上午,大型运输机在汶川上空投下一朵朵吉祥的“白云”。沉寂了3天的汶川城发出了阵阵欢呼。 空投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陆路才是消除物资匮乏危机的主通道。田晓丹立即电令州红十字会组织一批饮水、方便食品和救灾帐篷,始终跟在抢修道路的武警水电三总队九支队身后,道路抢通一米,物资车辆就跟进一米,必须在路通的第一时间到达汶川。15日晚9时,当悬挂着红十字会标志的救灾车队驶入汶川的那一刻,群众的脸上再次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随着317国道“生命线”的抢通,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汶川。必须做好接收、登记、发放,保证将全国各地支援的救命物资一件不漏的送到最急需的地区,发到最急需的群众手中。田晓丹面临混乱无序、人手奇缺的巨大压力。高强度的工作量使得他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足四个小时。 要进一步整合力量、提高效率。田晓丹以他自己联系的阿坝森警为主,组建了200人的装卸、守卫队伍,每天愈百车的物资都落在了他们的肩上。他将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分为接收组、登记组、分发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克服物资品名、规格、数量不统一等诸多困难,坚持接收和分发两条线运转,做到物资接收迅速、清点准确、登记详实,发放快捷。为加强督促检查,他还随时深入物资接收点、供应点、灾民安置点,明查暗访物资分发情况,确保一个环节都不放松,一个细节都不马虎。田晓丹用他辛勤的劳动博得了群众的信任。指挥部基层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受灾群众对物资分发的满意度超过98%。 一心牵挂着灾区,他却被家人牵挂着 随着汶川通讯的恢复,赴汶川救灾人员纷纷抽时间给家里打去电话,通报平安。田晓丹却没能顾得上给一直挂念着他的妻子通一次电话。身边工作人员打电话给他的妻子,本想替州长报个平安,电话那头却传来他妻子急切的询问:“他的腿好吗,他有痛风,他腿好吗?”一句句地追问,让工作人员措手不及,怎么回答啊!说田晓丹的痛风又犯了,腿已经粗了一倍?那不是徒增他家人的担心吗!“田晓丹,他、他还好。”工作人员只能含混地回答。震后十天,他才给远在成都上学的儿子打了第一个电话,儿子却嗔怪他不关心自己。 要心存敬意,死者也有尊严 随着道路清障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被掩埋在崩塌岩体下的车辆被挖出,大量无人认领的遇难者被发现。“为了留下遇难者最后的信息,给亲人留下认领的依据,必须采取提取DNA样本、拍照、查找证件等各种方式,作好遇难人员的身份登记工作,作好善后处置,给逝去的生命最大的尊重”,田晓丹对公安、民政部门的负责同志细细交待。 有车辆被掩埋地方的往往是最危险的路段,余震中仍然飞石不断。可一旦发现被掩埋车辆或接到疑似报告,田晓丹都会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没有过多地考虑个人安危,没有顾忌现场特殊的气味,他只是一再叮嘱清理人员:“要心存敬意,尽量保持遗体的完整,给死者最后的尊严。” 一线决策、紧急排险 5月15日上午10时许,岷江水利电力有限公司紧急报告,地震发生后,汶川县城上游的铜钟电站受停电和上游来水增加影响,大坝不能提闸泄洪,出现翻水险情。想办法提闸泄洪,可能会贻误时机,一旦出现溃坝损失情况难以预测。炸坝?2000多万的国有资产将毁于一旦。指挥部的气氛骤然紧张,决策一时陷入两难境地。关键时刻,田晓丹果断决定,水文部门立即提供基础资料,分析各种条件下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岷江水利电力公司立即联系电站设计单位,分析地震对坝体造成的影响及溃坝可能发生的概率。 3小时后,阿坝州岷江水文局报告:铜钟电站设计库容330万立方米,地震后因无法提闸放水,库容增至400多万立方米,导致大坝翻水,但即使溃坝,400多万立方米水量使汶川县城的河道水位上涨不会超过5米,在警戒水位线以下,不会对县城造成大的影响,也不会对下游地区造成威胁。随后,岷江水利电力公司也报告,铜钟电站坝体能够承受翻坝的压力,短期内不会有溃坝危险。科学的分析结果让大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立即组织抢险设备,在最短时间内想办法提闸放水”,田晓丹下达了排险命令。 5月16日下午17时45分,在解放军的支援下,以一台157KW柴油发电机为动力,铜钟电站提闸泄洪,威胁解除了,电站保住了。 5月23日,阿坝州民爆公司向临时指挥部报告,公司位于七盘沟窝竹头沟的炸药仓库被地震中垮塌的巨石砸穿,存放在内的52吨炸药、14万发雷管和39万米导爆索随时有爆炸的可能,田晓丹接报后立即赶赴炸药库勘察。现场的情况令他深吸一口凉气,悬崖下的炸药库中,一块重约5吨的巨石砸入炸药库、一块重约2吨的巨石砸入雷管库,直接压在导爆雷管上。所幸未引起爆炸啊!如果余震再次引发崖体垮塌,很可能引发剧烈爆炸,其威力可将不远的村寨夷为平地,冲击波甚至可以到达汶川县城。情况极度危险,排险刻不容缓! “马上将周边千余名居民转移。”田晓丹镇定地下达指令。随即,他请来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副师长闰玉川,现场制定转移危爆物品的实施方案。经过近40小时的紧张工作,终于将所有危爆物品安全转移到40余公里外的茂县炸药库。一次严重的爆炸隐患及时得到了排除。 变换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服务群众的赤胆忠心 随着应急抢险救援逐渐向临时安置阶段过渡,田晓丹又转换到重灾区理县指导、督促、协助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到村上去,我要直接听到群众的声音,看到灾区的重建。” 每天清晨6时,他迎着朝霞出发。最边远的上孟乡牟尼村、米亚罗镇米亚罗村、相对高度近千米的桃坪乡佳山村、夹壁乡夹壁村各斯多组……短短的10余天,他的足迹踏遍了理县伤痕累累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灾情了然于胸,民情铭记在心!傍晚,顶着夜色回到县指挥部,片刻不休地召集相关人员研究临时安置等各项工作。他帐篷内的灯光总是闪耀在凌晨的夜色中,也闪耀在灾区群众的心里。 通过调研,田晓丹牢牢掌握抗震救灾的难点和突破口:“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鼓励群众自建过渡安置房”、“要迅速、准确地落实各项补助政策”、“必须将防范次生灾害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全州灾后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尽快进行生产自救”、“动员返程的救灾物资空车运输农产品,达到双赢的目的”……他总能前瞻性的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他的指导、督促、协调、指挥下,国道317线理县段这条通往震中汶川的生命线始终保持畅通,短期内90%以上的农户搭建了临时过渡房,大量成熟农产品通过返程的抗震救灾物资运输车向外输送,部分群众已经开始恢复生产,紧急避险有条不紊快速推进。受灾群众拉着他的手说:“大地震过后,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你们给我们送来吃的、送来住的,还派来解放军帮我们,谢谢党,谢谢政府!”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平日里不被重视的生活必需品在汶川县成为孤岛的日子里,成了万千受灾群众期盼的命根子。而正是田晓丹对各级储备粮提出的“量足、保质”的硬任务稳定了灾区秩序。5月11日,冥冥之中如有警示,田晓丹召集州粮食局的负责同志,对全州经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各级储备粮食进行了清点,6000万斤粮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足够全州吃上3个月,田晓丹成竹在胸。灾情发生后,各级粮仓迅速开仓放粮,没有一个人挨饿,没有引起社会波动,风险储备粮在关键时期凸显奇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