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田家即事 |
释义 | 作品名称:田家即事 创作年代:盛唐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储光羲 作品原文田 家 即 事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 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 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 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 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 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 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田园诗。“即事”一般指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歌,与“即景”不同之处在于有人物与事件。 此诗以老农一日耕事为中心,分别写三个层次。首六句为第一层,写不违农时,勤于躬耕。“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借眼前景物写季节紧逼,句式类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老农要看此”,造句古拗,不避俚俗,“要”意为“切要”“紧要”,表现耕者的急切心情,与“天时”相应。“饭牛”“ 双驾”都是田家用语,“双”者,我与牛也。第二层四句写耕时所见一幅田乌觅食的特写画面。田乌群合乱噪,嗷嗷待哺,一“啄”一饥”,极尽饿态形相。春耕刚开始群乌就如此,前一年的灾荒可知。诗人通过“群乌觅食图”形象地展示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深刻地表现了一页悲惨的历史,即使在“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唐,穷年凶岁,饥及禽鸟,何况是人。这一惊心动魄之笔,包含比具体画面丰富的意蕴;第三层六句写“我”(老农)的恻隐,“两伤悲”者,伤己悲乌也。“拨食与田乌”,其所拨者不仅是口中食,甚至可能有筐里谷种。空筐暮归,亲戚相诮,足以说明悖于常情常理。而结句“我心终不移”则大有释迦牟尼“割肉啖虎”甘为众生承担苦难的胸怀。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大概就在于此。 储光羲这首诗的风神骨貌,在于其写实内容与古拙形式,简练的叙事方式,承继汉乐府,虽入唐调,但已洗去六朝体的浮华、铺阵,在近体诗风行之时,五言古风一体,独树一帜。对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来说,它不鹜声律文采,在一片“田家乐”“风光美”新潮中,以沉浑的传统唱法倾诉农家真实况味,至少也应该说是为多样化存一范本,给盛唐诗多一种样品。 作者简介储光羲 储光羲(707-760),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邽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奸,荒于政事。储光羲途经邯郸,作《效古》二首写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又有《观范阳递俘》诗说:“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洞若观火。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利登诗作作品原文田家即事 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犁江上趁初春。 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 作者简介利登(生卒年不详)字履道,号碧涧,南宋南城(今属江西)人,一说金川(今属四川)人。其家时为南城望族,他早年无意仕进,生活超脱,常与文友聚游登览,赋诗论文。绍定二年(1229),汀州爆发农民起义,很快波及南城。他带着家人逃奔在外三年之久。淳祐元年(1241)方中进士,时年岁已大,有诗道:“乾坤双鬓改,日月寸心死。誓从鹿豕游,乃复叨一第”。历官武安军书记、宁都(今属江西)县尉。他是江湖派里比较朴素而不专讲工致细巧的诗人。诗多记叙流离奔走之苦,间也触及社会不合理现象,语言质朴自然。著有《骳稿》1卷,《全宋词》辑录其词13首。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对其作品的评论,可参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