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
释义 |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是诗人在天竺寺送别坚上人归庐山的情景,流露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怀,体现出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作品名称: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① 锡杖登高寺②,香炉忆旧峰。 偶来舟不系,忽去鸟无踪。 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③。 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作品注释①天竺寺:在杭州西湖旁,又分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坚上人:原住庐山东林寺,白居易贬官江州时,与之相交。后白氏任杭州刺史,坚上人云游至天竺寺。 ②锡杖:僧人所持的法器,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可以发出声音,僧人云游时往往持之。 ③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哪里用得着留下离别的诗偈,何必要表现出惜别的样子呢。 作品鉴赏可能只是偶然的一闪念,这位僧人登上高寺,忽起归兴,于是心无挂碍,翩然而去。这种潇洒风流也许只有魏晋才有。据《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的追求“任性”,与坚上人的心境或许是可以相通的。于是接下去对之进一步描写。来是“偶来”,去是“忽去”。来如不系之舟,随意可返;去似远逝之鸟,踪迹不留。不仅如此,既然来也偶然,去也偶然,则临行之时也就无可留恋,所以不必像常人一样,作诗赋别(本来,以诗留别乃是唐人的一种风气),当然更不必悲戚作容了。末二句融化佛理,从本质上去说。《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人生本就如梦,在梦里相见和告别,也就不会去表示留恋了,不会感到痛苦了,这是形象化地说明什么是“空”。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