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堂乡 |
释义 | 1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天堂乡位于天祝县城西部,东接炭山岭镇,西北邻青海省门源县朱固乡,南达大通河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相望,是一个旅游圣地。 ◎ 1、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天堂乡◎ 一、基本情况天堂乡位于天祝县城西部,东接炭山岭镇,西北邻青海省门源县朱固乡,南达大通河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相望,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天堂寺,距离县城98公里。 天堂乡原由朱岔公社管辖,1983年撤销朱岔公社建制后,设立莫科区,于1983年12月15日成立天堂乡。2004年9月根据国家撤乡并镇的有关精神,撤销原朱岔乡建制,并入天堂乡。 天堂,以天堂寺得名。境内大科什旦河和小科什旦河在峡口汇合后称为朱岔河,经过朱岔川注入大通河。地势北高南低,属高山峡谷地带,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境内海拔2246-3436m之间,有拉尔加根和尕尔晓达坂大山。年均气温3.6℃,年均降水量480㎜,相对无霜期135天;耕地面积1.31万亩,其中水浇地198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洋芋、蚕豆、油籽等。2004年粮食总产量344万公斤,油籽总产量39万公斤。草原面积19.98万亩,其中灌丛草场12.75万亩。大小牲畜37193头(只)。森林面积18.83万亩,主要有云杉、松、柏、杨、桦等树木。矿藏资源有煤、砂金;中药材有羌活、秦艽、赤勺、五灵脂、冬虫夏草等;野生动物有鹿、猞猁、马鹿、雪豹、蓝马鸡、雪鸡、野雉等。 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有汉、土、藏、回等民族2564户11054人,其中少数民族5153人,占总人口的47%。乡设普通中学2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2511人,教师187人。 境内天堂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为天祝14寺院之首,在藏区负有盛名。闻名遐迩的引大入秦工程引水渠首枢纽,被印上了中国邮票,成为新的人文景观。本康丹霞地貌正在申报省级地质公园。 ◎ 二、天堂寺简介天堂寺,藏语称"却典堂扎西达吉琅"(汉意为宝塔滩吉祥兴旺洲),是天祝藏区第一大寺院。其前身是唐宪宗年间所建的笨教寺院,当时称阳庄(雍仲)寺。五百年后,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西藏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第四代黑帽系活佛噶玛若贝多吉进京路过此地,接受当地群众的请求,降伏大通河中的"毒龙",在扎西滩建镇龙塔108座,遂得名"却典堂",意为宝塔滩。明清时音译为"朝天堂"(藏语却典堂之转音)寺,后直称"天堂寺"沿用至今。自噶玛大师建塔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便在此兴盛起来,古老的笨教寺院遂变为噶举派佛教寺院。此后,噶举派噶玛噶举红帽系也在大通河南岸建琼擦寺,与黑帽系竞相弘法。 明朝中期,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兴起,逐渐替代了宁玛、萨迦、噶举诸教派。明万历年间,青海互助甘禅寺大师丹玛慈诚嘉措,改天堂寺为格鲁派寺院。清顺治四年(公元1652年),在丹玛慈诚嘉措和当地莫科、朵仓、嘉豆等部落的请求下,青海湟源东科寺第四世活佛多居嘉措呼图克图扩建了天堂寺并任寺主。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路过镇羌川时,给天堂寺赐名"扎西达吉琅",汉族称广善寺。 天堂寺极盛时,有僧人1000多人。建筑布局合理,宏伟庄严,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占地1500亩,建有僧人庄院200多廊、4000多间。经堂十三座,囊谦十七处。在修学体系上建立了显密兼修制度,侧重显宗,培养了一批高僧大德,为藏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佛殿内有泥塑、铜铸佛像,其中珍藏有佛家视为至宝的舍利佛骨为内脏的释迦牟尼报身大佛像,装有迦叶尊者手指的菩提古塔,银汁书写的4部大藏经及各种木版印刷、手抄经卷数十万部和用金、银、铜、木制作的各种法器。"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1980年3月1日重新开放,修建久康(释迦牟尼佛殿)1座。2001年,天堂寺引资1500多万元,建成了时轮经堂、龙尊殿、晒佛台、空行宫、朵什囊和嘉义囊;投资130余万元,新修了寺院山门、围墙;2002年,投资680万元的宗喀巴大殿落成并向游人开放,2003年,总投资135万元的文殊殿主体工程完工,进入内部佛像壁画雕塑彩绘阶段。 ◎ 三、重点工作情况近几年来,天堂乡党委、政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按照市委"先干、快干、大干"的要求,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充分发挥本乡优势,使全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乡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全乡各村基本情况,大力探索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充分利用那威、天堂两村水产地多、气候湿润的有利条件,组织引导群众进行杂交油菜制种试验400亩,年底达亩收入650元,与种植小麦相比,亩均增收250元,群众充分认识到杂交油籽制种产业的发展优势,截止2004年,全乡油菜杂交制种面积达到2000亩,优质油菜种植1400亩,油葵制种182亩。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关键。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通过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及"两免一补"资金的落实,全乡农民负担由过去的31.6万元下降到14.7万元,人均减负28.83元,减负额达53.33%。 认真落实"百组千户" 暖棚育肥任务,引导农牧民走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路子。提高畜牧业对农业贡献率。针对全乡旅游旺季肉类供应量严重不足,而牛羊又集中在秋季出栏的状况,积极联系市、县扶贫单位,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暖棚搭建70座,引导群众走畜牧业反季节生产的路子。至2004年,育肥达到1800头(只),收入达到8万余元,人均增收73元。 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根据天堂经济发展的要求,乡党委、政府适时提出了发展新型旅游小城镇的设想,聘请专家对天堂小城镇进行了勘察论证,编制了规划。2002年天堂小城镇建设启动。经多方协调开通了移动、联通通讯网络;架设了高压线路12公里,彻底解决了电力供应问题;并将寺院规划范围内居住的群众全部迁出寺院,解决了僧俗混居的局面。经过几年的建设,小城镇道路拓宽、中心卫生院、中心小学供排水、电网改造、寺院建设、客运站、广场拓宽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大规模建设。 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佛教信徒前来天堂旅游观光、拜佛求经。近5年来,旅游游客达到15万人(次),收入达到150万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争取外地客商投资100万元的天堂寺宾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可同时容纳100多人开会、住宿、就餐;投资360万元的天堂鸟藏土风情度假村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景点;充分发挥天堂村的地理优势,积极引导和帮助,天堂村14户群众按统一规划及标准建成"前庭后院"式小康住宅,自办"农家乐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收入60万元,年户均收入达万余元。2003年,"农家乐园"延长服务链,开办了蝴蝶滩度假村,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档次和水平,扩大了接待能力,使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同时,与旅游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被带动起来,新增个体户30户,全乡餐饮业收入达到40万元。 加快项目工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政府重点抓好项目工作,项目工作是加快发展的载体,是各项工作取得突破的着力点,从2000年起,先后争取实施了一批项目,重点有科拉、业土沟、麻科沟、华龙组人饮解困工程。全乡通自来水的户数达到1641户,占总户数的64%,受益人口7269人,占总人口的66%。修建了业土至菊花村道路8公里。天堂村大宗沟大宗台组农网改造项目已全面完工。整修了科拉至雪龙通村道路5公里,修便桥7座,硬化了天堂街道600米。麻科村整村推进项目正在建设中。积极支持投资2.2亿元的青岗峡水电站项目工程,配合征用耕地10.4亩,草原林地31.2亩,拆迁安置群众4户,协调解决了企业与群众的关系,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天堂乡社会事业 ◎ 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自治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科教兴县”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之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明确提出“小康建设,教育为本”的思路,全力以赴开展“两基”攻坚,抓项目,促发展,使全县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体制逐步健全。2001年制定了《关于贯彻武威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2002年,实行了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初步实现了基础教育由以农民为主到以政府为主、以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的调整目标。2004年,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每年新增教育公用经费71万元。自2002年至2004年三年中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12.56%,教育经费的平均增长率为20.06%;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3年平均为24.96%。从1986年以来,县上分别给寄宿制中、小学生每生每月发给助学金和医疗费15.8元和10.8元,免费提供藏文类课本,为发展民族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此外,结合税费改革,县上制定了《天祝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通过多年的调整,全县学校数由1997年的337所减少到现在的291所,初步形成了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师范教育、学前教育相对完善的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管理有序的教育体系。 基本实现“两基”目标。1997年,我县“普初”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实现了全省藏族地区“普初”零的突破。2004年,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历史性跨跃,率先打破全省藏族地区“普九”零的纪录。2004——2005学年度,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为99.7%、99.9%、100%,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均达到99.9%,小学毕业升学率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5.16%,其中适龄女少年入学率90.8%,巩固率98.9%,毕业率99.2%;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4.4%,民族素质全面提高。 项目实施改善了办学条件。1998年以来,我县先后争取到一、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8个项目,投入资金达10209万元,对110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达14.8万平方米,配备价值505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投入资金3050万元,修建学校36所,其中,去年启动10所项目校土建工程,今年启动26所。中小学危房由1998年的26.9%降至目前的1.23%,生均面积也由原来的4.5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5.1平方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开展了“四定五制”试点,实行目标管理,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建立了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出、职称能高能低、工资级别能多能少的竞争机制,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先后出台《天祝藏族自治县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城区学校、幼儿园公开选拔教师暂行办法》,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全县教师队伍已发展到2723人,有特级教师2名,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2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小学97.11%、初中88.78%、高中49.4%,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城镇教师基本上达到了家家有住房,人均居住面积18平方米以上,住房成套率达90%。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研教改硕果累累。全县“双语”学校在开设“双语”教学的同时,积极推行“三语”(汉、藏、英)教学,完全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同时通过送出去学习考察和请进来作示范课,加大教研工作力度,开展县、乡、校三级优秀课评选和“送教下乡”等切合实际的教研教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县实施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2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6 项。有126篇中小学教师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512篇论文在市级刊物发表,5项教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级奖励,2项教科研成果获市级奖励。 国际交流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先后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改善处境不利地区女童及儿童初等教育实验研究”项目、美国教科技协会“乡村认养图书室”和社区学习中心等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目前,全县建立县级资源中心1个,乡级资源中心22个。各级各类学校建起计算机室33个,有计算机1328台,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学14所,占中学总数的58%,完全小学19所,占小学总数的13.3%,中学平均每18名学生拥有1台微机,小学每50名学生拥有1台微机。有地面卫星接收系统190个。 ◎ 二、文化体育在同大自然搏斗、生存的历史发展中,天祝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国以来,天祝县文化体育事业把机构设施建设、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作为工作重点,狠抓民族传统文化、群众文化体育、文学艺术创作、体育比赛、文物开发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天祝县文化馆初建于1950年,图书馆建于1984年,博物馆建于1994年。2000年7月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于一体的文化综合大楼在县城建设竣工,建筑面积2774平方米。文化馆内设阅览室、展培部、游艺室,长年开设各类培训班和游艺、阅览等活动;图书馆设图书室、阅览室、工作室,现有藏书17281册;博物馆内设文物库房、文物值班室、文物陈列室,现有馆藏文物603件。 该县乡镇文化站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1993年,全县已有20个乡镇建成了文化站。各文化站配备了文化娱乐、体育活动设备器材和数量不等的各类图书,充分发挥着乡镇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各乡镇文化站利用传统节庆和农闲时节,每年组织举办赛马会、花儿会、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达130多场次,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集文体活动,而且促进了信息交流和商贸活动。 在农牧区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热火朝天的同时,县城文化体育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近几年来,县文体局组织开展了县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开辟活动场地4处,在社区居委会大力协助下,参加广场活动的人员1000人以上,活动内容有锅庄舞、秧歌舞、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操等。广场晨、晚练活动已成为县城亮丽的风景线。在历届旅游节期间,组织的万人锅庄舞表演,充分展示了天祝人民的精神风貌。县文化馆在坚持开展图书阅览、游艺等阵地活动的同时,在节庆期间组织举办各界人士书画联谊展,组织县内知名人士书画作品赴省、市展出,并且坚持不断地举办书画、数码钢琴、英语等培训班,既树立了文化单位良好的形象,又为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近几年来,该县书画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等文化艺术机构相继成立。各协会积极吸收优秀人才,鼓励创作,一大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在省、市级刊物上刊载和出版。仅2004年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就达150多件(幅),并有15件(幅)以上作品在地级以上刊物、文艺活动中发表、展演,促进了全县文艺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该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26个,经营项目有歌舞、图书租售、书画、旅游、印刷业、音像制品租售、放映、互联网上网服务等。各类文化产业年总收入100余万元,上交利税30万元左右。 ◎ 三、卫生改革开放20余年来,天祝县卫生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局上下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和健康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实惠的服务为目的,稳步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促进地区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近年来,卫生局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在5家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5家中心卫生院、17家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了以中层领导、乡镇卫生院院长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113人报名参加了78个中层职位的竞聘,最后有72人竞聘上岗,511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双向选择,457人和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同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岗定薪制度,并对五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了带动、辐射作用。 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2004年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划归卫生局按职责管理工作。落实了乡镇卫生院防保专干每人每年1500元的补助经费,承担防疫妇幼工作的村医按服务人口每人0.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03年,国家为该县配备了农村巡回医疗车,卫生局制定了巡回医疗制度和详细的计划,每年安排40余次巡回医疗活动,有效解决了农牧区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以预防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及机制基本完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卫Ⅶ、GAVI等卫生项目进展顺利。计划免疫工作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三个85%的目标。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全县有计划免疫服务机构227家,共有计划免疫专(兼)职卫生人员236人,服务人口(0-14岁)49546人,平均服务半径97公里。近几年四苗接种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曾经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脊髓灰质炎,1972年发病率高达13、38/10万,1982年至今无脊灰报告,完成了无脊灰的目标;麻疹的发病率从1983年的89.54/10万逐年下降,近几年已控制在5/10万以下,有效的保护了儿童健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1999年成功处理了该县炭山岭镇发生的霍乱疫情,2003年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通过实施卫生Ⅶ项目,到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城镇95.06%,农村75.98%,调查接种率新生儿乙肝疫苗97%。建立完善敏感的苗控疾病监测系统。该县地方病防治自1963年金强河地区被确定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后,主要开展人员培训,宣传教育,旱獭密度监测、动物种类监测,昆虫收集,血清学检测,细菌学检测等工作,自毙獭检测,洞干蚤调查等均为阴性。2004年积极争取资金在金强河修建了150平方米的鼠疫监测站。 在妇幼保健工作方面,制定下发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完成了全县母婴保健技术服务21家单位和225名个人的考核发证工作,通过实施“降消”项目,789名贫困产妇得到了贫困救助。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宣传了妇女儿童保健知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行为不断规范,孕产妇死亡率由1995年的496.27/十万,下降到目前的65.5/十万。婴儿死亡率从1995年的104.41‰,下降到目前的19‰,新法接生由1995年的20.99%提高到目前的98%,住院分娩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了83. 9%,和87.7%,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了68%。 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日趋规范。2002年11月,成立了天祝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将原卫生防疫站承担的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分立出来,交由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承担,卫生监督所成立2年多来,以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快普及卫生法律法规进程,着力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型卫生监督体系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等监督覆盖率全部为100%,集中开展大规模卫生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整顿13次,近几年未发生集体事物中毒事件。 中藏医药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天祝县委、县政府根据天祝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出藏医药产业化开发的战略部署,将藏医药产业开发列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全县藏医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天祝县境内和周边地区的野生藏药材资源进行补查工作,对该县境内的野生藏药材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分布区域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2004年9月13日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专门负责开展该县藏医药产业化的各项具体工作。藏研所制剂中心现能生产华锐洁白丸、华锐骨宝、华锐肾宝、华锐止血胶囊、五根汤、五味甘露汤等临床常用藏成药和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佐志达西等名贵藏成药近250余种,这些藏成药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且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倍受省内外广大患者的信赖。 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多方面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对县医院传染病区、炭山岭、打柴沟、石门等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建设,极大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就医环境,县医院不断更新设备,先后购置了CT、彩超、电子胃镜、救护车等全新医疗救治设备,使医疗服务质量迅速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2 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天堂乡◎ 简介天堂乡位于湖南新晃县,距县城25公里,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0.68万人。乡政府驻天堂。全乡有6000多人,下辖桂根、地习、道丁、小簸、竹坪、高洞、大旺、大榜、绞沟、渡溪、彭岩、界牌、天堂等13个村委会。 ◎ 历史1956年设置天堂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 ◎ 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天堂乡地处海拔900米以上,每年低于5度以下的气温长达5月之久,气候复杂多变,是典型的高寒山区。烤烟是该乡的主导产业,也是该县烤烟生产的主基地,全乡已有种烟专业村10个,种烟户283户,签定种烟合同面积2526亩。采用先进科学大棚育苗技术,建立大棚29个,种烟的规模越来越大,连片经营也越来越多,种烟的农户越来越多,种烟得到的实惠也是越来越多,烤烟已成为天堂乡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支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