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台乌药散 |
释义 | 药物信息【方源】 《医学发明·第五卷滑脉生疝》 【组成】 天台乌药(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青皮(6g)高良姜(9g) 各半两 槟榔二个(9g) 川楝子十个(12g)巴豆七十粒 (12g)【用法】 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3g)温酒送下。 【方歌】 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主治】 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原文 【病机】 由寒侵肝脉,气机阻滞所致。 【方义】 方中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槟榔下气导滞,川楝子行气止痛,与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少川楝子寒性,又能加强行气散结之力。 功能主治注意事项【功能主治】 1.本方主治气滞寒凝之疝气痛。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证治要点。 2.临床运用于偏坠肿胀,可酌加荔枝核、橘核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可酌加肉桂、吴萸等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力。 3.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胃及十二指溃疡、慢性胃炎等属气滞寒凝者,均可加减使用。 【注意事项】湿热下注之疝痛不宜用。 【方论】方中天台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小茴香疏肝理气,温肾散寒止痛为臣,二药相和,为治寒疝气痛之主要配伍;佐以木香、青皮疏肝理气,以助乌药之力;高良姜温暖肝肾,以助小茴香散寒止痛;槟榔行气破坚,直达下焦;用巴豆炒过的川楝子以去其苦寒之性,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功。诸药同用,使寒凝解,气滞散,肝脉和,疝痛自除。 其他天台乌药散【来源】《医学发明》卷三。 【组成】天台乌药 木香 茴香(炒) 青皮(去白) 良姜(炒)各15克 槟榔2个(锉) 川楝子10个 巴豆70粒 【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麸不用,令诸药为末。每服3克,温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热酒下亦得。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所致的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喜暖畏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