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水鸿盛社
释义

鸿盛社历史

天水秦腔鸿盛社,原名西秦鸿盛社,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是甘肃历史悠久的秦腔班社之一,在甘肃各戏曲剧团(社)中有一定的影响,演员遍陇上、在秦腔派系中属“甘肃南路秦腔”。

早在清朝咸丰年间(约公元1852年)左右,秦州城里就活跃着一支戏曲班社,名叫“魁盛社”,班主陈氏(名不详),三代人以唱戏为业,以演天水小曲为主,兼演秦腔,无固定剧场,主要是演庙会戏和唱堂会为主。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陈氏的独生子陈旺在清朝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取妻赵岁乖(即李映东先生的祖母),是年,陈旺父亡故,陈旺本人继任班主,其妻赵岁乖全力协助其夫陈旺经营管理剧社。当时,该社有一批演技水平较强的演员班子,如东城子、温银水、陶大净、安甜培等,而且还能上演不少的历史剧目。当时该社在资金和规模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87年),陈旺早故去世,留有母亲、妻子和一个两岁的儿子陈存娃(即李映东先生的前叔父),当时的班社暂由李映东先生的祖母赵岁乖管理经营。

这时,从陕西周至县来了一班人在天水演戏,班主叫李炳南,(即李映东先生的亲祖父)那时不到20岁。他们在天水演出时,没有固定的舞台,四处游唱,当时的主要演员有:景罩罩、王打鼓、谢芳(即谢鸿民的祖父),魏保(即魏启元父亲),谭老旦、贺庆、蒲长尹、汉中李等。该班演员功底好,行当齐全,剧目繁多,但资金不足。当时在秦州城里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赵岁乖的魁盛社有资金,但演员陈容不佳,李炳南所领的班社人手齐全,但缺乏资金。为了弥补相互的短处,发挥二个班社的共同长处,经多次双方商谈,促成了两个戏班的合并,终于在清朝光绪二十四(公元1898年)成立了新组建的戏剧班社,正式定名为“西秦鸿盛社”,并推举李炳南为班主,这便是“鸿盛社”的由来。同年赵岁乖招李炳南为夫,开创了“鸿盛社”的鼎盛时期。这比全国知名的秦腔班社,成立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还要早14年。

到了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阴历九月十五日,李映东先生的祖父李炳南病逝,是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四十九岁。这时“西秦鸿盛社”的一切班务由赵岁乖负责,继承了“鸿盛社”的第二代班主,主持着一切演出事务。直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阴历四月初一李映东先生的祖母赵岁乖逝世,终年六十九岁,这样便由李映东先生担任了“鸿盛社”的第三代班主即社长,主持剧社一切事务。当时,因李映东先生年龄尚小,戏班的事务均委托好友王保贞协助管理。

由于该社演员大多都是跟班出身,且能同舟共济,该社演出的剧目繁多,而且有自己一定的表演艺术特色和一些独特的剧目,因而在当时的秦州城里立于不败之地。当时的秦州城里光秦腔班社,就有好几家,如“化民社”、“醒民社”、“正风社”、“育华社”、“新声社”、“新秦社”、“警钟社”等等,真是剧团林立,演员阵容强大,许多秦腔大家如刘毓中、刘易平、李正敏、张健民等都在秦州献艺。“鸿盛社”能在这么众多的秦腔班社之中生存发展,确实不易。后来不少的秦腔班社都先后解体倒闭或移至外省外地演出,唯独“天水鸿盛社”能站稳脚跟,长演不衰,享有陇南秦腔之冠的盛誉。

在鸿盛社第三代班主李映东先生主持社务时,该社发展很大,从西安招来了一批年轻的演员,自己多年来又成长起来了一批极为优秀的演员,行当齐全。这时的鸿盛社,更是演出剧目繁多,每天演两场,即午场和晚场,甚至一年之内可以不演重戏。他们有许多连台本戏如三国戏、列国戏、封神戏、精忠传等,每一本大戏一上演就是二、三个月。当时,演员阵容整齐,有许多有艺术造诣,道白、唱腔独特,脸谱过人的而且是土生土长的生,旦、净、丑的演员,像谢玉堂、谢鸿民、李映东、董化兰、赵桂中、田美云、陈彩花、马小云、靳佛生、蒲子英等一大批深受广大戏迷欢迎的著名演员。解放后,曾更名为“天水红胜社”。

鸿盛社全盛时期,演职人员多达百余人,经常下乡唱会戏,忙时可分三班演出,凡是天水附近的庙会戏,均由鸿盛社给包揽。当时的天水及各县会戏极多,约有300多个台口,主要是演春台戏和秋台戏。解放后,该社为适应政治形势需要还创作了全省的第一个现代戏“婢女”,又排演了“抗秦援赵”、《赤叶河》等一批新戏,丰富了午台演出及配合了各次政治运动。当时李映东先生还通过秦腔著名须生刘毓中先生从西安请来了“陕西光武制景公司”经理陶渠及技师等2人,给天水增加了“电打布景”。1952年,职业剧团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李映东先生被停止社长职务,离开了剧社。1954年剧社分为二班演出,一班由谢鸿民带领在天水东路南路等地演出。一班由马福田副社长带领到甘谷、武山、定西、兰州等地演出。由于演出经济不景气,有一部分演员外出搭班,其余一班人员由甘肃省总工会派人接到兰州,与“工人剧团”合并。此时“天水红胜社”正式解体。1954年改名为“新声剧团”,在兰州市小沟头硷滩剧场演出。1958年改名为“新声剧团”下放到定西地区,更名为“定西地区秦剧团”。鸿盛社从1898年成立到1954年结束,一共有五十六年的历史。

鸿盛社著名演员

据解放前夕任“鸿盛社”副社长的马福田回忆,著名演员有谢鸿民、赵大嘴、黑巴巴、赵贵中、张启民、三扁食等四十余名。

陇南著名须生谢德娃,嗓音宏亮刚劲,做派质朴大方,刻划人物认真,曾红了数十年。其代表剧目省:《走雪》(曹福)、《上煤山》(朱由检)、《太湖城》(孙武)等。

谢鸿民,须生,唱做俱佳,最为陇南观众欢迎,红极一时。拿手戏有《火烧绵山》的介子推,《醉写蛮书》的李太白,《秦琼卖马》的秦琼等。

赵大嘴,花脸,脸谱勾得好,唱做俱佳。拿手戏有《取洛阳》的马武,《侯上倌折梅》的侯上倌等。 黑巴巴,全能演员,肚子里有戏数百本(旧艺人多不识字,全系死背硬记的)。剧社公演,缺啥补啥,装哈象啥。

赵贵中,艺名“麻娃”,驰名的青衣、小且,音色宏亮柔和,做派细腻逼真。拿手戏有《桑园会》的秋胡妻,《闯宫抱斗》的姜娘娘等。

张启民,青衣,陕西“化民社”来的演员,唱做惧佳。拿手戏有《赶坡》的王宝钏,《宇宙锋》的赵艳蓉等。

三扁食,著名丑角,风趣而不轻浮,谈谐而不油滑。拿手戏有《哄窑》的花子仁义,《大考文》的丑书生等。

在解放后的一九五O年,“鸿盛社”曾大演《封神榜》、《三国演义》等连台戏,一演就是几个月。一九五一年,该社为了加强力量,扩大营业,曾派马福田到西安接来一批秦腔演员。这些演员是:

田美云,女,花衫,唱做都较好。拿手戏有《合凤裙》(小姐)、《拷红》(崔莺莺)等。

赵桂兰,女,花衫,唱做都很出色。拿手戏有《断桥》(白素贞)、《周文送女》(周兰英)等。后她返回西安,在秦腔《三滴血》的舞台艺术片中上了银幕。

郭兰芳.女,育衣,唱做都较好。拿手戏有《赶坟》(王宝钏)、《周仁回府》(周妻)等。

栗成荫,小生,唱做都好。拿手戏有《周仁回府》、《吃鱼》、《激友》、《吕蒙正赶斋》等。

七龄童,女,原名马晓云,因当时幼小伶俐,大为观众欢迎。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卖酒》、《盗虎符》、《阴阳河》、《虹霓关》、《河湾洗衣》等。

鸿盛社演出剧目

天水西秦鸿盛社演出的剧目繁多,驰名于西北地区特别是陕、甘两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该剧社演出剧目丰富而且包揽了陇南、天水地区的庙会演出。春秋台演出多时,他们将剧社分为三大班下乡演出。他们善于上演连台本戏,就是一连二、三个月时间里,不演重戏。时过几十年,天水人每当看戏时,常常还讲起鸿盛社当年的演出盛况,可见鸿盛社对秦州观众的影响之深。

该社共有演出剧目700余本(折),现分类整理如下:

一、以数字命名的剧目: 一捧雪、二进宫、三滴血、四进士、五典坡、六月雪、七星庙、八件衣、九莲灯、十万金、百花庵、千里驹、万寿图。

二、以方位命名的剧目: 东平府、南阳关、西厢记、北天门

三、以动物命名的剧目: 蝴蝶杯、野猪林、狮子楼、白蛇传、金钱豹、贩马记、吊金龟、吃鱼、杀狗、蜜蜂计、双驴计、比翼鸟、凤凰山、黄莺计、鹦鹉传、打虎计、许田射鹿、白马坡、金马门、麒麟山。

四、以江河命名的剧目: 渭水桥、金水桥、湘江会、阴阳河、游西湖、樊江关、过沙江、借水、花园卖水、水漫金山、五马河。

五、以地名命名的剧目: 天水关、雁门关、金山寺、石佛寺、金沙滩、打登州、破潼关、葫芦峪、破渑池、落凤坡、朱仙镇、黑洛阳。

六、以山川命名的剧目: 聚宝山、定军山、两狼山、双锁山、纪家山、卖华山、大香山、兰花山、五台山、劈华山、双下山、九华山、临潼山、北茫山、金仙山、天台山、鸡鸣山、盘肠山、打金川、取西川、逼上梁山、张良归山。

七、以金属命名的剧目: 金鸡岭、金麒麟、对银杯、取铜陵、铁冠图。

八、以衣着命名的剧目: 合凤裙、双连帕、双罗衫、汗衫记、珍珠衫、访白袍。

九、以颜色命名的剧目:

红灯记、黄河阵、赤桑镇、白逼宫、黑呵本、紫金冠、青梅传、紫霞宫、青石岭、蓝桥会。

十、以植物命名的剧目:

梅花镇、三盗芭蕉扇、碧桃花、桃李梅。

十一、以驹命名的剧目:

五明驹、蛟龙驹、火焰驹、佛手驹、烈火驹。

十二、以杀、斩、铡命名的剧目:

杀庙、杀府、杀四门、杀裴生、宋江杀楼、杀妻、杀分、杀嫂、杀驿、斩文忠、辕门斩子、斩黄龙、斩单通、斩莫成、斩韩信、斩吕布、铡八王、铡判官、铡美案、铡郭苏、铡包勉、铡丁勇、铡国舅。

十三、以图、会命名的剧目:

苦经图、三晋图、富贵图、五岳图、开国图、得胜图、日月图、三凤图、平定图、双贵图、兴汉图、八阵图、忠孝图、八义图、铁兽图、广寒图、四红图、万寿图、鱼蓝会、兴隆会、单刀会、金枪会、忠烈会。

十四、以计命名的剧目:

双钉计、三凝计、十分计、琵琶计。

十五、以缘命名的剧目:

柜中缘、虎口缘、生死缘、白日缘。

十六、以打和伐命名的剧目:

打金枝、打黄盖、打虎计、打镇台、打柴劝弟、打銮驾、打店、三打祝家计、打龙袍、伐东吴、伐子都、伐鲁国。

十七、以行当区分的剧目:

旦角、刀马旦的戏,破洪州、八宝公主;丫环戏,拷红娘、花田八错、三元征北;败朝皇帝戏,刘璋王让位、崇贞王上煤山、乾宜王杀宫;须生家人戏,福禄求灯、走雪;须生沙帽戏,十四王游宁夏、拾王庙;刺客花脸戏,专诸刺僚、荆轲刺秦、豫让刺赵王、要离刺庆忌;丑角戏,大考文、白先生看病、教学。

以上均系本戏或折戏,至于连台本戏更是鸿盛社的专长。连台本戏情节动人,特别能吸引观众。这在陕、甘及西北地区秦腔表演团体中是独一无二,很少见的。

他们演出的列国戏有三十余本,这其中包括黄金台、青草坡、二挑杀三士、绝缨会、出汤邑、伐郑国、伐楚国、和氏璧、王翦灭六国等。

兴汉图计有二十四本,从《松棚会》开始包括《马武夺状元》、玉虎坠、出淮阳、出阳关、吴汉杀妻、姚期招亲、铁门关、草桥关到《破洛阳》止。

三国戏约有几十本,从《凤仪亭》开始,包括困土山、出五关、三战吕布、虎牢关、错赵云、花容道、讨荆州、三让徐州、长板坡、张松献图、争印、马跳龙潭、水淹下邳、定军山、祭关张、失街亭、过巴州、哭头、北平借将、取成都、芦花荡、火烧连营、白逼宫、哭祖庙、三拷吉平、辕门射戟、收甘宁、柴桑关、三启箭、捉放曹、黄鹤楼、三气周瑜、诸葛亮吊孝、战宛城、空城计、古城会、斩华雄、单骑夺阿斗、禅台让位、六出祁山。

封神戏有三十余本,从女娲庙进香起包括进妲己、闯宫抱斗、七箭书、火化摘星楼。

孙庞斗智戏二十余本,从《孙膑学艺》起到《马陵道》止。

另有五六十本精忠传,从《水淹岳家庄》始到《凤波亭》止。

解放后,鸿盛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当时的政治运动服务,积极编排,创作演出现代戏,如有配合宣传新的婚姻法而演出的《小二黑结婚》,配合土地改革演出的《赤叶河》,配合反封建演出《碧血计》、《穷人恨》,配合镇反运动自己创作了甘肃省解放后的第一个现代戏《婢女》;配合抗美援朝战争,演出大型历史剧《抗秦援赵》等。

鸿盛社脸谱

天水鸿盛社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秦腔剧社。该社花脸戏较多,重台架,讲特技,唱腔丰富,有大量剧目、曲牌,脸谱更是独具一格。由于地方戏曲技艺的传承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随着许多艺人和见证人的相继故去,对它的研究也常常因资料缺乏而陷于窘境!笔者通过走访一些老人和查阅一些资料,提出对“天水鸿盛社脸谱”历史渊源的几点见解,是想借此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读者,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线索或依据。

历史地位

4.1鸿盛社脸谱在秦腔脸谱发展史中的历史位置

从天水出土的宋代墓室画像砖上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杂剧中,人物化妆也基本上以“素面”为主,图案简单,色彩单调,还没有脸谱真正意义的功用。明末清初是秦腔的形成期,这一阶段的脸谱已有较为复杂的图案和线条来刻画人物形象。到了解放前,秦腔已形成不同特色、不同流派的戏曲脸谱化妆艺术。具有百年历史的天水鸿盛社,起身是天水三阳川的陈某创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魁盛班”。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魁盛班”与陕西周至县李炳南领导的戏班合并,更名为“西秦鸿盛社”(后来简称“鸿盛社”),一直到1953解体,有101年历史。从管理人员和演员的延续及艺术的延伸上讲,“魁盛班”和“西秦鸿盛社”是不能简单以名称的更改而割裂。如果按照一个组织在取名技巧与立意上来解释,“西秦”不外乎两种意思:一是指其唱腔系“西秦腔”;二是指“西秦”这块地域。曾记得鸿盛社第三代班主李映东先生说过:“西秦鸿盛社”,就是取其活动地域为“西秦”,“鸿盛”是指要发扬光大“魁盛班”之意。“魁盛班”历时46年,三任班主,与秦腔的发展繁荣期是相吻合的,也正是鸿盛社脸谱的形成之期。可以说,鸿盛社脸谱的发展史也是秦腔脸谱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是研究它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考察天水鸿盛社的脸谱形成、发展、成熟亦应从“魁盛班”开始,从它的活动地域环境、与当地其它艺术的影响以及花脸演员技艺的传承上去追溯。

民间艺术

4.2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孕育了天水鸿盛社脸谱

鸿盛社脸谱的形成有其民俗的、文化的、艺术的渊源,天水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对鸿盛社脸谱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由西秦鸿盛社第三任班主李映东留下的三百余幅脸谱来看,鸿盛社脸谱已形成古朴大方、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渗透着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其艺术魅力从其文化性、装饰性、技巧性上可见一斑(见《鸿盛社脸谱的艺术魅力》)。其勾画特征:笔法细腻而不失大气,色彩绚丽而不显芜杂,造型独特而具雕刻之美。有句戏谚:“陕西重声腔,甘肃重身架。”多指净角和须生在出场时的表演风格,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鸿盛社脸谱注重与身架一体的“塑形”美感。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与它的唱腔形成之路,不无关系。如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天水一带的说唱艺术已在向表演故事的方向发展,这种表演形式也许就是今天天水小曲表演的最初形态。在明朝“秦声”又以皮影、木偶戏的形式出现,在天水、陇南一带流传的灯调(又称梅花调、老东调、正调)就是由皮影和木偶戏结合而来。一直到清中叶以后,全国范围内地方戏兴起,“秦声”在其原生地仍以皮影(兼有木偶)的形式演出,但在剧目、声腔、曲牌及脸谱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过去,秦腔戏班一直认社火为“祖”,皮影为“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腔脸谱和社火、皮影脸谱的渊源关系。“魁盛班”在创建初期就是以唱灯调、小曲为主,后逐渐演变成“大戏”(当地人把“皮影、木偶、小曲”视为小戏,与之相对称为“大戏”),即现在所指的“秦腔”、“西秦腔”或“老秦腔”。天水民间有句俗话:“灯影子唱成了大戏”即指这一转变过程。一些看过鸿盛社戏的老人们现在还依然记得,在鸿盛社的戏曲唱腔中还依然夹杂着灯调和小曲里特有的“哪哈嗬”、“咿呀哈”、“哪咿呀哈咿呀哈”等类似的衬词或衬字。鸿盛社脸谱也一样,“魁盛班”唱“大戏”时,其花脸演员的脸谱出自何处,现已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与皮影脸谱有很大关系,当年魁盛班就是以唱大戏兼唱小戏为主,有自己的皮影箱,李映东的师父赵毓华祖辈就一直跟随陈家“魁盛班”唱皮影戏,他本人13岁入“西秦鸿盛社”学戏,家中一直还保留着当初随陈家班子的皮影箱,可惜这付箱子在六十年代初,让一陕西人买去。正如我走访的赵云亭、蒲子英、陈惠等老人们说的:当时的大戏与皮影、木偶在脸谱上是各有特色,但刻画时都有对方的影子在里面,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另外,按照脸谱形成渊源,天水其它丰富的民间艺术如书画、彩塑、陶艺、雕漆等,还有传统民俗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鸿盛社脸谱的形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