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婆茶 |
释义 | 阿婆茶是中国水乡周庄的特色茶俗。在周庄流传着吃阿婆茶的习俗,农村更为盛行。婆婆、婶婶妇女们喜欢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谈这谈那,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嘴渴了,喝口茶。这就叫吃“阿婆茶”。如今,阿婆茶成为周庄一张文化名片。 阿婆茶的名目(春茶 满月茶(剃头茶) 撬臀茶 监生茶 寿头茶 农闲茶 状元茶 定亲茶 望朝茶 回门茶 十二早茶 新月茶(满格茶) 元宝茶 担盘茶 元宵茶 分家茶 进屋茶 生日茶 做寿茶 吃讲茶 庚申茶) 阿婆茶的传说“茶”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因为“茶”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下面我来说说商榻独一无二的阿婆茶吧!听听它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一 阿蒲说据说,很早很早以前,风景秀丽的淀山湖中有一座美丽的山,山上的风景可迷人了!看了不禁让人心旷神怡,一个叫阿蒲的人就住在这风景如画的山上。她在山上种了许多他心爱的朋友 --------茶树,碧绿碧绿的,可好看了。 阿蒲是一位诚实,善良,心肠好的老婆婆。到了每年春季采茶的时候,阿蒲总会带上她的茶叶到四处走一走。 路经商榻时,她看见一群穷苦的乡亲们,就顺手送了一些茶叶给他们。以后每年都这样做。 到了冬天,阿蒲就回到那迷人的山上,与茶叶朋友相伴“冬眠”了。 从那以后,商榻就有了茶叶,乡亲们也开始用茶解渴的习惯了。 后来。几经沧桑,淀山湖中那秀丽的山就不知去向,留下水平如镜,碧绿的淀山湖了,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风味”,阿蒲老人不知哪里去了?山,人也像从人间蒸发掉了,成了我们商榻儿女永远的不解之迷。但这喝茶的习俗却在商榻“生根发芽”了。牢牢扎在我们心中,一代一代传下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好心肠的阿蒲婆婆,就把喝茶叫做“阿蒲茶” 后来,觉得这样直呼其名,不太尊重老婆婆了。就大胆的把“蒲”改成了“婆”。从此商榻人喝茶又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阿婆茶。就这样阿婆茶就叫开了。 我们应该向这位阿蒲的老婆婆致以最真诚,最崇高的敬意和谢意,为了我们商榻传下了这独一无二的习俗。谢谢您——阿蒲老婆婆。 二 金口说据说,乾隆年间,皇帝带着几名大内侍卫来到江南小镇——商榻。那天,太阳把田园大地晒得干枯干枯的。乾隆,他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侍卫们更是走得快断气了,但就是找不到喝茶的地方。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看见对面一个屋子里有一帮老妈妈正津津有味地喝着茶,她们手举着杯子,品着香茶,有的还在嗑着瓜子呢?皇帝看见如此请情景,便叫侍卫飞奔过去。侍卫边跑边想,呀,太棒了,有水喝了。 皇帝跑到他们跟前,当然老妈妈们是不知道身旁站着的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皇帝因口渴得厉害,匆忙间把话说错了,他把“阿婆,喝口茶好吗?”说成了“阿婆,茶”。 那些阿婆们以为那人是一个不懂礼貌的,所以犹豫不决,可他们看这一身高贵的打扮,想必也是富家子弟出生,就把茶双手递了过去,原因是怕得罪不起。 瞧!皇帝接过茶,咕嘟咕嘟地喝了起来,杯子里的水还不时地往外流,从他的嘴里流到下巴,又从下巴流到了脖子,总之,他用飞快的速度把茶喝完,侍卫们看到了都眼谗,乾隆喝完后,向阿婆又要了几杯给侍卫,喝足后,他对那些老妈妈诚恳地说了声:“谢谢”便掉转马头准备回宫。 后来,人们才知道前来讨茶的是乾隆皇帝,就把一种不引人注目的风俗习惯——吃茶叫做了“阿婆茶”,还把这个风俗时时代代传下去。 三 庙会说石人庙,位于商榻急水港的南岸,这座庙与大多数的庙不同,这座庙大雄宝殿的正门朝东,为何要朝东呢?因为在它的东面有个烟波浩淼淀山湖,朝东意为是保佑进出淀山湖的渔船、商船的平安。石人庙的名声很大,商榻的村民和过路的商船都要进庙烧香拜佛,以求平安. 烧香拜佛的人很多,但规模最大的要算庚申日,庚申日是按天干地支排算,六十天是一个周期,在那一天那些老婆婆们带上香烛和供奉用的食品,那供奉用的食品有糕点,水果和咸菜.三五个人家合摇一只小船,从各自的村庄出发,每逢庚申日, ,急水港边泊满了小木船,石人庙人山人海, 那一天戏班子也前去唱戏,场面非常热闹 .庙里的和尚对香客招待的是清茶一碗,那一碗普通的茶,十分的灵验,有求必应,能保平安.为了喝到那一碗茶,香客们耐心等待,不吃到是不肯起锚上船回家的。 庚申日又到了,老婆婆们又和往常一样,准备好了香烛和供奉用的食品,那里知道天气突变,狂风大作,闪电雷鸣,这种天气是过不了急水港的.这可急坏了老婆婆们,可是也没有办法,只得等下一个庚申日了,. 六十天过去了,庚申日到了,老婆婆们那里料到又是这种天气.说来也巧,庚申日天气突变,连续几年都是这样,这可急坏了老婆婆们,也急坏了石人庙里的和尚.该怎么办呢? 后来有一高僧路过石人庙,还是他指点了迷津,他说庚申日如遇天气不好,不来石人庙也无妨,只要平日里,到庙里烧香时,请点茶叶回去,自家泡了喝,也能保平安.以后每遇这种天气,本来合乘一只船的老婆婆们,便聚在一块儿,点点香烛,拜拜佛.当然还要泡一碗从石人庙里求来的茶.求得平安. 不知过了多少个年头,这种庚申日遇天气不好,老婆婆们聚在一起喝茶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商榻的人们就叫他阿婆茶. 阿婆茶的名目阿婆茶是在千年古镇周庄流传着一种独特的饮茶习俗,有很多名目。 春茶是每年春节到来之际的饮茶仪式。茶客们从大年初一开始喝茶,每天轮换一家,直到附近的每一户人家都轮到,才告收场。轮到举办"春茶"的主人家,天一亮就得派人逐户上门相请,这叫"喊吃茶"。 满月茶(剃头茶)是主人家为新生婴儿满月时举办的一种饮茶方式,用以庆祝新生婴儿满月。 喜茶 男女双方正式举行婚礼后,于第二天一清早进行的喝茶前,左邻右舍的乡邻们总要先入新房“道喜”,向新婚夫妇说上几句吉祥如意的话,然后,由新娘引领乡邻们入座,喝茶时,主人要为为每位来客端上一碟由女方带来的茶点,然后,新娘在婆婆的引领下为每位来客斟茶。 撬臀茶女儿长大了,到了出嫁的年龄。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前几天,新娘娘家的左邻右舍为了表达对新娘的依依不舍,或白天或黄昏,叫将要出嫁的新娘吃茶,同时叫上左邻右舍的乡邻同去。和睦的邻里关系可见一斑。 监生茶生了小孩要请邻居吃茶。生小孩有接生婆,在传说中还有监生娘娘,在场监生小孩出世才太平,吃茶既谢监生娘娘,同时让茶客们看看小孩生的怎样,这一天,本家还宴请亲朋好友吃饭。 寿头茶当小女孩长到13周岁后,小姑娘已婷婷玉立,父母就邀左邻右舍吃茶,一般吃茶的规模比较大,有好几桌,晚上还得邀请亲戚朋友吃饭。这标志着小姑娘已长大,应保持姑娘家应有的矜持。 农闲茶每年新秧插落,农活忙完,农妇们闲着没事,自发喊吃茶,一般规模不大,五六个人左右,平日里关系比较好,今日你请,隔日她邀,很是热络。 状元茶是指儿子,女儿通过十多年寒窗苦读,考上大学,为了庆祝,表示喜庆,邀左邻右舍吃茶,前去的妇女们也相当懂得树立榜样来教育人的道理,总会带上尚在小学阶段读书的娃娃们。 定亲茶男女双方经过协商决定亲事后,男女双方都要请邻居吃茶,把婚事公布于众。 望朝茶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天,兄弟或弟弟要去探望,看看新娘的婆家的家境如何,新娘是否称心。新郎也会请来一班小弟兄陪伴第一次上门的舅子吃茶。 回门茶姑娘出门后的第二天要回娘家 探望父母亲,以表示今后会来娘家看望,娘家会请邻居来陪着刚出嫁的女儿吃茶。 十二早茶结婚后的第十二天新娘又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亲,十二天代表十二个月新娘回家后要请邻居陪新娘吃茶,在热烈的气氛中茶客们还询问新娘十二天在婆家的情况,待人如何等等。 新月茶(满格茶)结婚后一个月,即满月时新娘的左邻右舍会轮流请新娘子吃茶,一是表示团圆扎根的意思,同时也是新娘第一次走出家门,取得了从今往后可随意走动的资格。 元宝茶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茶,桌上摆放着尚好的茶点,在和融的气氛中谈一年来的收益状况,家长要给子女发压岁钱,成了家的子女也给老人送钱。家长会嘱咐幼小的子孙好好念书。全家人还要讨论新的一年如何持家理财的打算等。 担盘茶亲事决定后由男女双方选定结婚的日子,男方将备办好财礼由介绍人用盘送给女方,并通知已经测定好的结婚日,俗称担盘。这次男女双方都要请邻居吃茶。 元宵茶正月半的吃茶,一般由老人长辈召集,东邻西舍的女主人都得出席。晚上要放野火,这种闹元宵的方式为防火烛,确保安全,在放野火前家长们总要向孩子们叮嘱一番,待到天黑大人在家接灶君,孩子们则到田头放野火,每到这时田野里到处都是火把,孩子们点着火把,在田埂边兜圈,“炭炭田角落,一亩三石六。” 分家茶弟兄成家后一般是要分家的,房屋家产分定后,请来吃茶的茶客们都会看看问问,最为关心的是老人怎样住,有的还亲自走入老人的房间看看,以圆老人满意,全家欢乐。 进屋茶新房子造好后,全家搬进新居后安排妥当后就要请邻居来吃茶,茶客对老人居住的安顿情况很敏感,老人住的好与茶直接影响着茶课们的情绪。 生日茶做生日,现在很普遍,本家要请邻居和好友来吃茶,一边祝福生日快乐,一边分享清香的茶和糕点。 做寿茶一般高龄老人,如六十大寿,七十、八十高寿,做儿女的请有关人吃茶,以祝贺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吃讲茶吃讲茶是一种调解纠纷的传统的好方式,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发生的争执,为避免官司一般由威望高的老长辈出面,召集当事双方到指定地点一边吃茶,一边调解,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私了的方式调解来处理好纠纷。这种解决内部矛盾的方式的广泛运用深受民众的欢迎。 庚申茶庚申茶,是按六十花甲子排列,每六十天中就有一天。庚申日这天老年妇女集中在寿堂或庙宇吃茶,俗称坐庚申吃的喝的均她们自己带来。早年,要数石人庙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他们摇船风雨无阻。 阿婆茶文化习俗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爱喝茶,而且吃茶的方式很讲究。茶具越古越好,煮水要用陶器瓦罐,燃料要用竹片树枝,沏茶要先点茶头,隔数分钟后,再用开水冲泡,这样可以使茶色香味浓。无论市镇和农村,人们经常看到六七十岁老太聚在一起吃茶,因此称为"阿婆茶"。现在周庄此风更盛。 周庄人喝“阿婆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之类的小吃,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年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也融融!好一派大家庭似的温馨!当然,大家会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于是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一杯清香纯净的“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吃茶讲究吃阿婆茶是比较讲究的,十分重视水质、茶点,水一定要用河里提起来的活水,水壶往往是祖上传下来的铜吊。炉子是用烂泥稻草和稀后涂成的,叫风炉。据说可以省柴,烧起来又快。用干菜箕柴炖茶,火烧得烈烈的,很旺,铜吊里嗵嗵地热气直冒。一边吃、一边炖,这样那茶才酽、才香呢,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村里的每一位男子都有一手涂风炉的绝活。 茶点往往是村里的“传统货”:咸菜苋、酥豆、酱瓜、菊红糕……每年春天,田里的油菜开始抽蕊吐蕾时,每家每户便要去摘菜苋、腌菜苋了,往往一腌就是几大缸。那菜苋名气可不小哩,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今天的瓶装菜苋已成了出口创汇产品。 品茶轮着的东道主一早就忙开了;淘米、牵磨、做菊红糕。用模子压制出来的菊红糕堆在盆子里,颜色鲜艳,形状漂亮,真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一口咬上去,香、甜、糯、软,十分诱人。 下午,被邀客人便从四处嘻笑着陆陆续续赶来了,每人还带了针线活,有的扎鞋底,有的插花,有的纳衣……她们围着八仙桌一一入座,吃阿婆茶就开始了,做着针线,扯着家常,嚼着咸菜,喝着香茶;热烈地谈着,朗朗地笑着,真是其乐融融,邻里之间一派和睦和亲热…… 谈论的话题无疑是一些家庭琐事,田里收成,最多的还数是儿女婚事。大多数的姻缘就是在这茶桌上牵线搭桥撮合成的,而且还都美满幸福呢。极个别的青年男女谈不扰,也是双方母亲在这茶桌上吃杯茶,说了声:造个不是就散伙。这也许算得上是“民间婚姻介绍所”吧? 阿婆茶成了水乡农村的一种良好风尚,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现状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阿婆茶也在逐步变化着。泥风炉被各种新型灶具取代了,茶点再也不仅是那些“传统货”了,增加了各种上海糖果、苏式蜜饯,甚至还有进口洋货呢。变化最大的要数是谈论话题了,已不再是那些儿女婚事,家庭琐事,她们也谈论政策形势、发家致富、科学技术,还有国际局势哩……然而,阿婆茶所特有的那种浓郁、古朴的乡情和温馨、甜蜜的氛围依然存在。 当年,“阿婆茶”用来消遣解闷,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进睦邻相亲,增进邻舍友谊。如今, “阿婆茶”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社交公关、文化娱乐的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周庄阿婆茶已推向市场。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来到周庄,对阿婆茶产生特殊感受,爱吃“阿婆茶”的茶点。周庄人为了纪念她对周庄的恋情,开设了“三毛茶楼”’让众多的中外游客相聚一起,饮用阿婆茶,品尝阿婆茶的茶点,领略水乡古镇的韵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