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师世系
释义

天师,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衣钵弟子,是为道教的首领。 天师世袭罔替,“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对象,一定要是张氏宗亲,不是天师血统不传。是为天师世系。

首代天师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张陵于汉代顺帝汉安元年(142)在鹤鸣山声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之位,得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创立天师道。天师道创立是中国道教创立之始,天师道为张陵教团自称,因其传正一盟威之道,故后来亦名正一道。张陵本人为太学生,于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始学道,为黄老道徒。黄老道奉事太上老君,习老子五千文、黄帝九鼎丹法、长生术等,又传《太平经》。张陵于汉顺帝朝带领弟子入蜀,创立天师道。

天师承袭

道教由东汉张陵〈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根据中国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第六十三代亲传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除了有一定的要件,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相传的对象,一定要以张氏宗亲为原则。

也就是说,承继张天师,特别强调血统,不是天师血统不传,多半是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后代无子嗣,则由兄弟叔侄辈中,选出贤能者来承继、传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继给叔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传给次子张宗演。 但是,从相关的历史背景来看,从来没有将天师传给没有血缘的外姓来接任,更绝对没有让女人承袭的例子。

天师起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至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天师世系

第一代:张陵(34~156),字辅汉。又称祖天师。为汉代张良八世孙。其父张翳,字大顺;其租为张刚。道教创立者。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以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年123岁升仙而去。

第二代:张衡(?~179),字灵真,年少即博学,隐居多年,不愿为官,精修至道,很少与外界往来,名重于朝野,天子欲征召为黄门侍郎,不就,继承张陵遗志,后得道与其妻升仙。

第三代:张鲁(?~216),字公祺,其事迹载入《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之中。被益州牧刘焉拜为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取汉中。得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后迫于曹操的淫威,为使汉中百姓免于涂炭,降操。曹操对他赏赐有加,让他率家眷、信徒迁往中原。后曹操拜他为镇南将军,并封为阆中侯。道门中人称他为“系师”。

第四代:张盛,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汉末至西晋,为系师第三子。曹魏曾欲封他为都亭侯,张盛辞而不受,后携祖传之经、印、剑、符箓等自汉中回龙虎山居住,于张陵天师当年炼丹之地结庐而居。

第五代:张昭成,生卒年不详,据说享年119岁。学道不懈,会道教出神之术,端坐于家中,能察知数百里之外之事,能驯虎豹。

第六代:张椒,生卒年不详,享年100余岁。博通儒书,善治鬼之术。皇帝屡次征召不就,后尸解而去。

第七代:张回,生卒年不详。出生时即问旁人“道为何物”,见旁人不能回答,便慨然失笑而叹。5岁时,其父让他读儒书,他回答:祖上的书不读,读它书有什么用?张回善辟谷引导之术,后隐入青城山中,不知所终。

第八代:张迥,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朝齐高帝年间。极富天赋,年幼时即得道。严格尊奉六时香火,一生不怠。善于治病救人,世人对他十分敬仰。享年90岁。

第九代:张符,生卒年不详,享年93岁。熟读经史子集,能过目不忘。擅长道门符箓法术,显贵于当时。

第十代:张子祥,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朝年间。年少时曾读儒书,官至洛阳都尉。后弃官回归龙虎山中,潜心向道,常行服食炼养之术,能吐丹于手掌方中。后分派弟子们至四方,广传道法。享年120岁。

第十一代:张通玄,生卒年不详。天性静默。曾于疫病流行之年,把本标放置水中,过往之人饮水后即可治好疫病。人们以钱帛财物感谢他,都辞而不受。享年97岁。

第十二代:张恒,生卒年不详。据说对经史能过目不忘。唐高宗召之入京问其治国之策,他回答:能无为则天下可治。享年98岁。

第十三代:张光,生卒年不详。一生立志于修道,曾居山中石室长达30余年。后还家传授经箓,颇擅长于辟谷之术。享年104岁。

第十四代:张慈正,天资聪颖,擅长易道,一生乐善好施,接济贫穷。曾弃妻子隐入山中修道。继任天师之位后,只有每年的三元日才出山传授经箓,朝廷屡次征召他为官,皆辞而不就。约100余岁而化,化时可听见迎接他的来自天界的仙乐之声。

第十五代:张高,生卒年不详。气宇轩昂,生性豁达,好饮酒,能饮一石而不醉。唐玄宗召见他,命他于京中设坛传箓。一次饮酒时遗忘天师印于长安某酒店,一少年想据为己有,用尽全力尚未能举起来,第二日天师酒醒,返回酒店笑而取回天师之印。年90岁坐化于家中。

第十六代:张应韶,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后隐居于龙虎山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躬耕自娱。后坐化于龙须井上,年约90岁。

第十七代:张顺,生卒年不详。先任贵水尉,后弃官携妻儿归隐山中。为人至孝,强调先行忠孝之道,而后成就仙道。后无疾而化,年约87岁。

第十八代:张士元,生卒年不详。据说他隐居于龙虎山东边的应天山达40年,当时山中有虎,凡人不敢谒见他。每年大风大雨时,可以看见他乘黑虎往来于众山峰之间。应天山至今还保留有他的众多遗迹。年92岁而坐化于家中。

第十九代:张修,生卒年不详。一生质朴、节俭,曾携妻儿躬耕于野外,少与人交往。擅长符法治病,无不应验。弟子赠送他的礼物,都散布给贫穷之家。后端坐家中而化,享年85岁。

第二十代:张谌,生卒年不详。少时即博学,唐武宗与唐懿宗曾赐予其封号。后还龙虎山中,一天大醉后而化,时年100余岁。

第二十一代:张秉一,生卒年不详。其母于梦中见一神人脚履金色巨龟下降,后感而有妊,15个月后才产下他。据说他目光如电,能于夜间视物。常背剑行于山中,斩妖除魔。曾积累千金,遇旱涝之年,用千金买谷,救济百姓。年92岁而化。

第二十二代:张善,生卒年不详。少时即不茹荤,年纪稍大即学道。云游名山大川,20年后才返回龙虎山中。后足不出户,凝然内养。年87岁而终。

第二十三代:张季文,生卒年不详。擅长符箓,五代时,受其经箓之人甚多,人们用铸铁环劵把所受之符箓包起来,以免受到破坏。年87岁而终。

第二十四代:张正随,生卒年不详。生性淡泊高雅,家中并不富裕,但却乐善好施。宋真宗召见他,并专门为他建授符箓。并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年87岁而终。

第二十五代:张乾曜,生卒年不详。生性静默寡言,立志内修。后宋仁宗召见他,并问以养生治民之事,听完天师的回答后仁宗大叹:“尔不远千里,至辇下一言悟朕,得养生治民之要”。年85岁而终。

第二十六代:张嗣宗,生卒年不详。一出生左手既有印文。后宋仁宗召见,请求为国祛灾避祸,后赐书赞赏他:“汉天师二十六代孙张嗣宗,绍承家学,绰有祖风,比露剡以笺天,旋弥灾而为福。非道心精一,至诚感神能若是耶?虚空生白,吉祥止止,惟尔有焉。”享年81岁。

第二十七代:张象中,生卒年不详。出生后三月能行,五月后能说话。少时聪颖异常,博读经史,年仅13即受宋仁宗召见,并赐坐应答,仁宗非常满意,特赏赐其紫衣。后归隐圣井山,得道而化。

第二十八代:张敦复,生卒年不详。学识天成,声如洪钟,时人名流对他非常景仰。后奉圣命为神宗设醮于内殿,并被赐号“葆光先生”。享年53岁。

第二十九代:张景瑞,生卒年不详。性情恬淡,绝各种嗜欲,笃志于玄学。年52岁羽化。

第三十代::张继先(1092~1128),5岁之前尚不能言语,5岁时忽闻鸡鸣之声,便笑而赋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9岁便嗣教。后宋徽宗四次召其入宫问以道法异同和外丹黄白之事,他劝皇上不要沉湎于外丹黄白之术,应以修德治国为重。继先天师一生著述颇丰,如《心说》。《大道歌》、《虚空歌》备受后人称颂。继先天师是当时的大儒,曾被赐封为“虚靖先生”。

第三十一代:张时修,生卒年不详。平素学习儒术,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后乃恬然隐退,一心向道。年61岁而化。

第三十二代:张守真(?~1176),其母曾于梦中食仙人所赠之果,并告其母说生子当主阳平治都功印。一生纯素守静,恬然寡欲。宋高宗召之入京设醮,神灵有异应。后语于弟子:吾与兄长有青城山之约。言毕而化。

第三十三代:张景渊,生卒年不详。宋孝宗时随父入朝面见皇上,皇帝对他非常喜爱,以御笔更改其名为景渊。天师生得仪冠轩伟,有美髯,眉宇之间透出仙风道骨之相,人们都说他有正一道派之风格。袭教后,受其符箓者颇多,并多有灵验。皇帝召其入内宫,委以建斋设醮之事,神明有大感应。皇子魏王镇守浙江,遇疾,曾召景渊为魏王治病,景渊以咒水治之而使其病痊愈。后魏王礼遇甚厚,数次想召天师入府,天师均委婉拒之。又一天,魏王使者还在路上的时候,天师召集弟子说:我不可错过升仙之期。于是隐几而化。

第三十四代:张庆先(?~1209),庆先天师生时,天姿闲雅,生性静默。开始时,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可是后来他的声名传遍四方,可谓神异焕发,道俗宗响。大家均认为他是真正的正一先生之后裔。于是人们报告了有司,有司请他于三元日升坛授箓,供养他的香火非常兴旺。后来庆先于大宋宁宗嘉泰元年承袭三十四代天师之位。袭教后,以真纯自守,以俭素持家,仁慈待人,以衣食赠贫寒之士。后一道人来天师府谒见天师,道人离去后,天师便告诉膝下弟子们说,我与此道人有一约会。七天后于一次宴会后坐化。

第三十五代:张可大(1217~1262),《仙鉴》中称他丰神修异,性识不凡。四方前来请求参受他的法箓的人数上万,累次被皇帝征召入京。后皇帝召请可大入京设醮求退海潮、祈天降雨、攘退蝗虫、保卫边疆等事。被后人尊称为观妙先生,曾奉皇上之命重修真懿观。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至武昌时,曾派人往龙虎山探访,可大天师对使者说天下不久将混而为一。年46岁而化。皇帝曾赐以“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第三十六代:张宗演(1244~1292),性格恬静,少时聪颖。19岁时嗣教。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即召见宗演天师。朝廷对他礼待有加,赐他以玉芙蓉冠、织金无缝服,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诸派道教。数次为皇室设醮祈福。元世祖曾命宗演取祖天师所传玉印、剑等袭教信物观之,并对大臣们说:“朝代更换了不知多少代,可是祖天师的剑印一脉相传,时至今日尚不绝如缕,天师之家果真是有神明相佑护啊!”宗演天师羽化后曾被赠封为“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第三十七代:张与棣(?~1294),字国华,号希微子。少时渊静寡言,擅长诗文,对儒释道均有体悟。袭教后,即受皇帝召见。元成宗登位后,命与棣天师设斋醮于圆殿和长春宫,并让他袭掌江南各派道教。后来还命天下诸派道教都要效法他所行的斋醮之法。与棣曾对膝下弟子们说道:我一生素朴,现久留京师,被繁华所束缚,可这并不是我的愿望啊!于是乞请皇上允许他归还龙虎山中静修,但皇上未允许。不久即坐化于京师崇真宫,皇上亲自派人护送其灵柩回龙虎山中。

第三十八代:张与材(?~1316),字国梁,号广微子。生性仁厚,善于赋诗作文作画,尤其擅长大字草书,至今在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尚留有他所书写的“天下祖庭”碑。后于至元三十一年嗣教,皇帝赠以冠服玉佩诸物品。元贞元年面见圣上于大明殿,次年又赐以“太素凝神广道真人”封号,并封其母为“玄真妙应仙姑”。后海州、盐州出现潮患,圣上再次召其入京设斋醮祛除潮患。与材以铁符投入水中,使海潮消退。后朝廷再次召其入京,应丞相答刺罕的请求,设斋醮请降雨雪,并有灵验。后归于龙虎山,设醮于上清正一宫。与材一生所受朝廷封号甚多,有“正一教主”、“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等。

第三十九代:张嗣成(?~1344),字次望,号太玄子。嗣教后即入京设金箓大醮,旋入长春宫,后归还龙虎山,朝廷赐封以“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诸派道教事务。后于延保七年和泰定四年,先后于浙江设立大醮,治理盐州海潮之患,并有灵验。后又于京都崇真宫设醮祈请雨雪,天有大应验。皇帝曾对嗣成天师说,朕麻烦天师你的地方很多,将按照你前前后后的功绩,对你封赏。元朝政府授予他“知集贤院事”一职,明洪武皇帝追赠其“正一教主,太玄弘化明诚崇道大真人”封号。

第四十代:张嗣德(?~1352),号太乙,性宽厚爱人,工于诗文书画。嗣教九年后,天下发生兵乱,嗣德天师命弟子招募兵丁保护乡人,邻村的作乱之兵秋毫不敢犯乱乡民。曾受封为“太乙明教广玄体道大真人”,总领南方三山符箓道教诸派事务。后微疾而化。

第四十一代:张正言(?~1359),貌古神清,沉默寡言。正言嗣教前恰逢红巾军起义,时势维艰之时,于中央的联系极为不便。后元顺帝通过浙江行省间接派使节封赐其为“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并总领南方三山符箓诸派道教事务。后微疾而化。

第四十二代:张正常(?~1378),字仲纪,号冲虚子。少时聪颖宽厚,雅好老庄,有志于仙道秘法。嗣教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吴国公时。曾发榜文至龙虎山礼招正常天师,并委托他总领道教诸派事务,还发布命令让地方驻军一定要保护好龙虎山天师府的各种物件,任何人不得破坏。

后朱元璋登基,正常天师入朝祝贺。朱元璋改天师封号为“正一嗣教大真人”,赐以银印,官秩二品,免龙虎山各种赋税徭役。朝廷又授予“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总领江南道教事务,后又加授“永掌天下道教事”。

洪武二年,朝廷拨款修葺龙虎山天师府第,认为老祖天师张陵创立道教有大功于江山社稷,所以其后嗣子孙足以与孔府的衍圣公并称于世。正常天师于洪武十一年羽化,明太祖曾亲自自拟制祭文,并派遣使臣至龙虎山致哀。

第四十三代:张宇初(?~1410),幼时聪颖,少年老成。学识渊博,于洪武十三年嗣教,授以“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的封号,总领道教诸派事务。

后受召入朝,皇帝勉励宇初天师修节以合神明,并追封其母亲为“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并请他于京都(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两地建斋设醮。多次入朝面见皇上,皇上批许宇初天师修建大真人宫的奏请。

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旨禁止天师府之符箓流入民间,并赐龙虎山天师正一玄坛之印。建文帝登基以后曾一度贬抑宇初天师,宇初于是在龙虎山的黄偌峰下构筑岘泉精舍静修。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宇初天师入朝祝贺,受赐缗钱修葺大上清宫。永乐年间,宇初天师奉旨编修道教的典籍全集《道藏》。五年之内曾经三次入朝建斋设醮,皇帝对宇初天师青睐有加,屡次赏赐以丰厚的物品。明成祖朱棣曾两次降旨让宇初入武当山寻访张三丰真人。后于永乐八年羽化。

宇初天师博学诸子,遗世著作主要有:《岘泉集》十二卷(收入《道藏》和《四库全书》)、《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诵文》四卷等诗书文论多篇,为世人所尊重。

第四十四代:张宇清(?~1427),少时即极富天赋,7岁时即能作诗,后广泛涉猎于秘要、儒经、子史诸学,有《西壁文集》流传于世。于永乐八年嗣教,当年即受皇上征召入朝,并于朝天宫设立斋醮,皇上赐他以冠服圭配等物,被册封为“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大真人”,总领道教事务。明仁宗即位后,敕金玉法印,织文金衣,鹤氅貂裘,佩绮币等物品,并命令他掌管天下道教事务。后于宣德二年羽化。

第四十五代:张懋丞(1387~1444),字文开,为人恬淡雅静,不为名物束缚。4岁时即学禹步,天上渐有隐隐雷声响应,人们以为是碰巧而已,命他再作禹步,天上雷声顿时大振。

后来,懋丞天师之父教授他儒经及道门玄秘之法,能日记万言。懋丞天师的文章和书法,名盛于时人。后入朝面见圣上,命其总领道教诸事务。数次为朝廷设斋建醮,受赏赐颇为丰富。后辞归于龙虎山中,坐化于龙虎山中。享年59岁。

第四十六代:张元吉(1435~?),年方11岁即受皇上召见入宫,受“正一嗣教冲虚守素绍祖崇法真人”之封号。英宗念及年幼,与母亲相依为命,下旨禁止家族其他成员对元吉天师母子进行侵犯欺凌,勉励他勤奋修炼以继承教位。

历经代宗、英宗、宪宗数位皇帝,被征召入京建斋设醮达数十次之多。成化三年,曾受加封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真阐道弘化辅佑圣妙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事务,并赐以“金镂正一嗣教大真人府”印,皇上亲书“大真人府”匾额。后出外云游,六年后始还,直接到龙虎岩下,结庐辟谷三年,诵书而化。

第四十七代:张玄庆(?~1509),博学多文,擅长诗画。后赐封为“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总领道教事务。后受命前往天目山、葛仙山、华盖山、鹤鸣山和武当山上香。于明弘治三年设斋醮于朝天宫。

第四十八代:张彦頨(1490~1550),嘉靖年间,明世宗敕天师书谕达数十次多。朝廷数次命其修葺大真人府第。其母亲和妻子也曾被赐封为“元君”。

第四十九代:张永绪(?~1565),字允承,于嘉靖二十八年即随父入朝,赐封为“正一嗣教守玄养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事务。后朝廷屡有赏封,并封其妻为“静和元君”。1564年设保国安民大醮于朝天宫,次年又于内宫设醮,并赐以莽衣玉带等物。

第五十代:张国祥(?~1611),生时即有异容,气质不凡。生时恰逢世宗崇尚方术,曾一度失去天师真人的称号,只被任命为上清宫提点,官秩从正一品降至五品。后至万历五年,才恢复以前的封号。

神宗召国祥天师入宫,御赐匾额以悬挂于天师府第,并以玉石刻天师祖传之印玺以封赐天师,后称该为“元坛印”。曾请求归还龙虎山上清宫居住,神宗皇帝许之,并专门拨款修葺上清宫府第。

修葺上清宫期间,国祥无疾而化。曾奉旨于万历十五年编写《万历续道藏》,为保存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十一代:张显祖,生卒年不详。赋性仁慈、忠孝,好礼仪,喜读书。嗣教后总理修建大上清宫的事务,完工后有志于隐居修炼,辞退掌教事务,把天师之位传位于其子。

辞却天师之位后,显祖天师另外构筑静室,取名“梧绿轩”,每日与众弟子们品茶论道,谈论先天无极及心性之学,静悟大道玄旨。

显祖天师著有《金丹辨惑》、《欲梧诗集》、《三教同途论》等书。一生乐善好施,每遇灾害之年,就把自己所积蓄的粮物施予邻里饥民。享年81岁。一生封号颇多,如“正一嗣教光扬祖范冲和清素大真人”、“太子少保”、“光禄大夫”。

第五十二代:张应京(?~1651),明崇祯年间嗣教,皇子有病在身,召入朝请他设斋醮祈攘。后应京天师于上清宫招募乡勇抗拒盗贼,以保乡民安全。

清顺治帝命应京天师续理道教事务,仍赐以一品官秩。后于扬州琼花观羽化。康熙帝曾封他以“光禄大夫”之号。

第五十三代:张洪任(?~1667),于顺治八年继任天师之位。少时即好学,精通道门秘籍。后被召请入宫,称其家族为天师世家。后有微疾而化,朝廷赐以“光禄大夫”的封号。

第五十四代:张继宗(1666~1715),康熙帝曾赐以匾额“碧城”,遂以“碧城”为号。14岁继任教位,入朝面见皇上,皇上赠以“大上清宫”的匾额。后于扬州琼花观羽化。

第五十五代:张锡麟(?~1727),字仁祉,号龙虎主人。继任天师之位后,康熙帝于畅春园召见锡麟天师,后雍正帝也召他入朝,但当锡麟天师行至杭州时病情加重而化。

第五十六代:张遇隆,生卒年不详。生得英俊挺拔,钦差还因此认为他为神童。遇隆天师勤学道门秘法和儒家经典,后被御史所弹劾,改其官品为正五品。天师不以为然,优悠于山林之中,静心修道,不知所终。

第五十七代:张存义(1712~1779),资质聪颖,15岁继任教位,被召入皇宫设坛祈雨,灵验非常,于是其官品由五品提升为正三品,皇上还赏赐以“真灵福地”匾额等物品。后任京都协理提点,兼京畿道录司、省协理。享年仅28岁。

第五十八代:张起隆(?~1798),性格沉默多智,能文善诗词,与四方名士交游甚厚。9岁即入太学,并考入四库全书馆誊录。曾任县丞,后晋升为粮储库大使、布政使、司都事。因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没有后嗣,遂继任教位。一生多受皇帝的赏赐。

第五十九代:张钰,生卒年不详。善言辞,声若洪钟,性格直率无伪,敦厚待人。每碰上旱涝灾害之年,就为乡民设斋请祷。继任教位后屡次被召入养心殿面见圣上。后光绪帝册封其为“光禄大夫”。

第六十代:张培源(?~1859),生性淡朴,笃行孝友之道。平生乐善好施,舍己救人。曾用铁符两次治理浙江海潮之患。善斋醮之法,曾设醮七天,大雨如注,培源天师手拿符水洒于斋坛的前后左右,尽除蝗虫之灾。后无疾而终。

第六十一代:张仁晸,生卒年不详。生性冲和,精研道门秘典,事亲以慈孝而闻名。继任教位后正值国家动乱之时,于是日夜与众弟子参考编订断残简书文章。游历至粤东,遇一异人,赠以黑色玉印一枚。

后抵达上海,众人向天师索求避火符,都说天师所赐的符上有黑面金甲依附于符上。曾回青城山祖庭拜祭,于三岛石上书有“降魔”二字。后潜修祖传精炼之功,年63岁而化。

第六十二代:张元旭(?~1924),本为光绪年间的痒生,精修道法,善作文章。曾续补第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师传谱。民国时期,已经废除了天师的封号,袁世凯曾一度恢复其“正一嗣教大真人”的称号。

民国初年,受邀请至上海筹建成立中华道教总会,与浙江、江苏、上海等正一派道观的代表共同提出“昌明道教,以维世道,以道为体,以法为用”的宗旨以及兴办实业、学校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当时的政府并没批准,道教总会的宗旨影响并不大。

后病卒于上海,葬于龙虎山中。

第六十三代:张恩溥(1914~1969),字鹤琴,号瑞龄。曾于上海、苏州一带开展传道事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归隐于山中。1946年于上海筹备成立“上海市道教协会”,提出“宗教为重,团结为重”、“研究玄学,阐发教义,刷新教规,联络道友感情,发展宗教事业”等口号。

上海市道教协会成立后,出版了由陈樱宁先生起草的《复兴道教计划书》。1949年前夕,随国民党入台。后于1950年创立台湾省道教协会,设立“嗣汉天师府驻台办事处”,亲自向信众传授经箓。又设立“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师会”。

多次组团访问东南亚国家,向海外的善男信女宣扬道教教义,影响颇广。年65岁羽化,至死眷恋龙虎山祖师玄坛,思乡之情尤其切切。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不承认任何自称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的天师

争议:张源先(?~2008),张恩溥之堂侄。后总理台湾道教事务,但因张源先迄今并未在龙虎山举行过继位张天师的仪式,亦未曾以继位者的身份,赴鹤鸣山和青城山祭拜过祖天师和历代天师,因此,张源先的天师之称,并未得到大陆本土道教界的认同。张源先在近20年中,曾经以旅游者的身份来过大陆,也曾参访过一些道教宫观,但从未被大陆道教信徒视作“天师”。于民国97年10月17日(西元2008年1月17日)凌晨在南投家中羽化。

争议:张道祯,2009年6月10号,宣布承袭嗣汉道教第64代张天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