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桥摔跤 |
释义 |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那时北平摔跤正是风行一时,北平跤名闻全国,当时北平天桥最强的摔跤高手一位是:沈三(沈友三),一位是宝三(宝善林),还有杨春恒等人。一巧破千斤,现术语称“散手跤”。北平天桥开创了第一个卖艺的跤场,摔跤动作注重表演的美感,使人得到视觉的享受,把中国跤术升华到 “武相声”的艺术境界,使中国跤术从单纯的竞技发展了另一个艺术分支。 中文名称:天桥摔跤 遗产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项目编号:793 Ⅵ-21 申报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天桥摔跤 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天桥摔跤——中国式摔跤,它曾经流行于老北京天桥,也曾经是人们茶余饭后热衷的话题,中国式摔跤这个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格斗技巧,在经历了上世纪初的短暂流行后,却在几十年内几乎销声匿迹。 天桥摔跤场曾名噪一时,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过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满宝珍等著名摔跤健将。摔跤作为一种体育竞技运动,具有对抗性质的比赛项目,而天桥摔跤场则是说说练练,虚实结合的表演赛,既有功夫,也有趣味,使人赏心悦目。 比赛开始前,照例先“圆粘子”(江湖术语:招来观众之意),艺人们边喋喋不休地说话,边绕场漫步,同时穿好褡裢,“褡裢”为数层粗白布纳成的半袖、无领、露胸的跤衣,腰间用骆驼绒绳系紧,下穿深色中式灯笼裤,足登刀螂肚的薄底靴。据说这一扮相,还是清朝“善扑营”传下来的标准运动服呢。原“善扑营”是官办摔跤训练场,跤手称为“扑户”,分头等扑户、二等扑户等等,宫中遇有宴请蒙古诸王时,则令献技,有时皇帝也到场观看。除善扑营外,摔跤在民间也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