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 |
释义 | 该词是别具一格的登临怀古之作。公元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四月,贺铸去江夏(今武汉)赴任,途经当涂,适逢当时太平知州吕希哲捐官俸重修峨眉亭竣工,于是写下了《蛾眉亭记》从此词可品味得出以史为鉴,这正是本词的含蓄处。全词气韵沉雄,在小令中诚不多见。 作品名称: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贺铸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贺铸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作品注释①天门谣:贺铸这首词咏牛渚天门,故拟名《天门谣》。 ②蛾眉亭:宋神宗熙宁间,太平州(今属安徽)知州张瑰在牛渚山上筑亭,名“蛾眉亭”。 ③采石:采石矶,又名牛渚,在今安徽省马鞍市江东岸,为牛渚山突出长江而成。形势险要,古代为江防要地。 ④牛渚:山名。又名牛渚圻。在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其山脚煅入长江部分,叫采石矶。古时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孙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即此。《太平御览》卷四六引《舆地志》:“牛渚山首有人潜行,云此处连洞庭,傍达无底,见有金牛状,乃惊怪而出。牛渚山北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有谢将军祠。”《元和郡县志.江南道》:“牛渚山,在县(当涂)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掉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二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塘,即从此渡也。晋左卫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渚灵怪,亦在于此。”唐杜牧《和州绝句》:“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宋王安石《牛渚》诗:“历阳之南有牛渚,一风微吹万舟阻。”宋黄庭坚《康寅乙末犹泊大雷口》诗:“冶城谢公墩,牛渚荡子妇。” ⑤七雄豪占:牛渚矶历来为战略要地。吴、东晋、宋、齐、梁、陈及南唐七代均建都于金陵。 ⑥ 滟滟:曲名,即《阿滥堆》。 ⑦塞管:即羌笛。阿滥:笛曲,即《阿滥堆》。 ⑧历历:清晰。 ⑨《阿滥》:曲牌名, ⑩西州:西州城,在金陵西。更点:晚上报时的更鼓声。 作品译文牛渚矶、天门山地势奇险,凭恃长江天崭将南北隔断,七代豪杰相继雄盘。清冷的晨雾消散,让闲雅的人登矶游览。等待明日升天,平阔的江湖波光潋滟,听羌笛轻轻吹奏着新曲《阿滥》。蛾眉亭的栏槛,清晰地数着,从西州城传来的打更的鼓点。 作品赏析该词是别具一格的登临怀古之作。公元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四月,贺铸去江夏(今武汉)赴任,途经当涂,适逢当时太平知州吕希哲捐官俸重修峨眉亭竣工,于是写下了《蛾眉亭记》;公元1105-公元1107年(徽宗崇宁四年至大观元年),作者又曾任太平州通判,这首词当写于这两段时间之一。据宋王灼《碧鸡漫志》,本篇词牌应为《朝天子》。《天门谣》是作者依据本篇内容改题的新名。上片“牛渚”二句,写采石矾地势险峻,扼天下要冲。“清雾”二句,写登览之时,恰逢雾敛日晴,心神为之一爽。下片“待月上”二句,写月夜江旧闻笛,宛如仙境。“风满槛”二句,写东风劲吹,西州更点历历可数,仿佛许多年来就是这亲,给人一种虽世事变幻,但时空无限的沧桑感,吊古之韵味顿出。从此词可品味得出以史为鉴,这正是本词的含蓄处。全词气韵沉雄,在小令中诚不多见。 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生长于卫州(今)。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晚年退居苏州,杜门。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爱国词人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难》、《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