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龙屯堡古镇
释义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古镇历史

朱元璋经过数年征战,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历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各族人希望 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朱元璋顺应时势, 内修政治,加强了国家的建设,逐步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营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条件。面对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大明王朝。

平叛西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不奉正朔,在谋巨的胁迫下,数度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终于下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同年九月初在南京点齐大军,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 兰玉、沐英为副将,战船遮天蔽日,溯长江水道至武昌与湖广、河南、江西、浙江四兵马司军队汇合,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 傅友德精心策划,把大军分为两路, 一路为偏师, 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今叙永)趋乌撒(今威宁),友德自率大军由辰、沅越贵州”。 傅友德亲率的二十五万大军到达洞庭湖后,弃船走湘黔 古驿道,浩浩荡荡直扑梁王老巢。 明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征程到达普定(今安顺),于腊月11日攻下普定,后又克普安(今盘县)。梁王闻听攻克了“滇之喉”的普定, 大惧, 急命司徒平章达里麻为 将,聚集十万大军屯扎于云南曲靖白石江南岸, 企图靠天堑阻挡明军。

白石江大战

腊月十六日, 明军翻山越岭终于到达曲靖坝子。忽遇大雾,伸手不见五指,主将傅龙德欲停待雾散后再进军,副将沐英对傅友德说道: “彼不意我军深入, 若倍道急趋,掩其不意, 上所谓出奇制胜者此也。”傅友德听从沐英的建议,兵行至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傅友德一面派人寻船渡江,从正面击敌;一面派 数千人马绕道上游渡江,从敌后发动奇袭。没有多久,大雾散开,数十万大军两岸对垒,绕道上游的数千明军隐于山林中摇旗呐喊,达里麻以为神军天降,大惊而阵乱,明军趋势渡江猛攻,一举全歼十万元军。这就是征南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白石江大战。 元军失败之后,梁王看大势已去,“弃昆明城而走晋宁忽纳寨,焚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遂与右丞托迪,鲁尔俱自杀”《明通鉴》,征南战事基本平息。屯田驻防

屯田驻防

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壮举,也使西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开发。中国的屯田历史最早可上追溯到汉代的汉文帝时,那时汉文帝为了充实边防力量,招募了大量的移民到边疆屯田, 汉武帝和汉宣帝使用军队屯田驻垦, 文帝的“募民实边”为民屯之始, 武帝、宣帝的军队屯田为军屯之祖。元朝政府使用云南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屯田,始开西南屯田之先河。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今天我们来追寻明代屯田西南的历史足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不少“屯堡文化”研究专家指出: 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 由于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才使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础,贵州才能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从此“独立”,不再隶属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辖。

历代西南大开发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云贵高原, 山多林莽, 河流纵横,历来被统治者视为南蛮之地。据有史可考最早进入这片神奇土地的中原移民是战国后期的庄踽,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注:楚威王为楚 项襄王之误),使将军庄踽将兵循江而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踽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踽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绕数千里, 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路不通, 因不还, 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踽的楚军一直打到滇池,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他欲还报楚君时,楚已为秦所灭,他只好率众回到云南, 自立为滇王,不久便易其服而溶入了西南诸民族之中。其次是秦汉时期, 秦始皇一统中原后,为了在西南加强设置郡县,派常颊修筑了著名的古驿“五尺道”。五尺道起自四川宜宾,终至云南曲靖。西汉时, 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 在南越吃了一种叫“茄酱”的食品,觉得其味甘美, 问产地, 南越人说产自巴蜀,是从夜郎境地运来的。于是唐蒙想到从夜郎出奇兵控制南越的奇想。最终奏请朝廷。带兵“浮船胖舸江”进入了夜郎境地,兵发南越。汉武帝为了打通印度的商道还派大将郭昌统兵入滇进行对滇的征伐。以上汉人进入西南对西南的开发收效甚微,直至唐宋元时西南仍未得到什么实际意义的开发,元朝统治者虽使彝族、白族两个少数民族在云南进行过屯田,但西南仍是蛮荒一片。各民族部落各自为政, 中央政令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道路交通状况也很落后,仅靠几条坎坷的驿道跟外界沟通,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的屯田,习‘轰轰 烈烈地展开“西南大开发”的序幕。

屯田戌边

朱元璋在征服梁王和土司之后, 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边”的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三分操备七分种”,明军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腊月十一日攻下普定之后,命安陆侯吴复修建城池,次年(1382年)二月建成了普定卫城, 由顾成担任最高军事长官“指挥使”。普定卫下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个干户所统兵1120名,长官称千户:每个千户所下设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统兵112名, 长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设5个小旗,小旗领兵10兵,每个卫所总领兵额5600名。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带家眷,5600名军士就是5600个家庭,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自愿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象这种以军士和军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称为军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军屯建立之后和云贵众多的少数民族土司势力相比较,仍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永固江山”。于是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尸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 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而外,剩下的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 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为了再扩大军队给养的来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 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营,这种屯田形式称为商屯。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屯田·移民尸闲时为民, 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从洪武年问开始至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的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明代中后期山于战乱和苛赋日越加重, 屯田制度才逐渐步入了衰退。

战略地位

今日的贵州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汉家住街头,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这句话中的“汉家住街头”,反映出明代屯田多半是在交通要道两侧, 以普定—卫-<安J帧)的屯田为例: 安顺位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势较为平坦,贵州的大坝子多半于此,真可谓地肥水美,再则安顺是滇黔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素有“滇之喉、黔之腹、 粤蜀之唇齿”的称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这就保证了屯田的成功, 邮务和经济动脉的畅通。沿驿道两侧的屯田把土司势力一分为二,使其不能联络,有效的分割了土司势力。现今在安顺市周边的屯堡仍能找到很多用于燃放烽火的烽火台遗址,在那时哨兵如发现土司有 不轨动象,便燃放烽火发送信号,其它屯堡中的防备力量便快速聚集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攻击。

文化交流

明代西南屯田有着伟大意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少数民族从中学到了汉族移民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儒学文化。最初少数民族对“屯堡人”处于敌视状态,但随着交融与磨合,仇恨逐渐淡化,少数民族同胞向屯堡人学会种植各种谷物的先进方法, 改变了当代刀耕火种的习惯。苗族至今仍把玉米叫做“那丢”,意思就是汉人的粮。朱元璋为了各少数民族向化儒学,强迫西南少数民族土司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儒学文化,使他们“永奉正朔”,从儒学中步入文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文明的传播确实带有压迫性,但是明朝的征南屯田决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征伐占领,它是当时统一国家的必需手段。

门票:60元/人(含天台山)

人文风俗

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处,距省会50余公里,以安顺为中心,方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被称为老汉人的屯堡人,六百余年来,屯堡人固执地坚守着大明朝的祖制。

翻开《安顺府志,风俗志》,即有“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的历史记载,这已经是历史对“屯堡人”的定论。屯堡人,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贵州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考察后,把屯堡人定为“凤头苗”,这是一个错误,他把屯堡人看成少数民族了。

屯堡人是明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明初征南入黔,响应朝廷号召,“屯田戌边”。

今天的屯堡人仍旧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仍旧沉眠于老祖宗“插标为界,跑马圈地”的荣耀之中。

屯堡人,六百年凝聚的一个迷,六百年织就的一个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