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津竹竿巷 |
释义 | 天津竹竿巷在天津北大关一带。竹竿巷建于清康熙年间,东起永丰巷南段,西通延安路,长340米,宽2米,原为条石路面,1980年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原巷内多竹木商店,批发零售竹竿、竹木制品,故名竹竿巷。以前巷子地面上是大块的青色条石,两旁的院落是磨砖对缝的高大深厚的四合院,黑漆闪亮的大门和金字的牌匾。当年这条小巷曾是天津的商业巨户进行巨额资金贸易的地方。要知道这里在八九十年以前曾有近四十家大银号、棉纱庄、杂货贸易庄还有茶庄等在此经营。在这条小巷里每天都码放着三千万两白银,一段时间曾被称为北方的“银子窝”。 竹竿巷名字的来历,是源于第一家在此落户搞经营的卞家。卞家是著名的天津老“八大家”之一,是颇有实力的商家。卞家在此有个买卖,叫隆顺号。隆顺号早年经营南货,其中主要是竹竿。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天津人看着像羊肠子一样的巷子,“竹竿巷”的称谓就随口而出了。 竹竿巷最繁荣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每天在这里交易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南来北往的掮客们,一堆一堆的在这里谈论着棉纱、药材、茶叶的行情,谈到价钱时就都把手缩到袖子里,互掐手指,交流着只有竹竿巷里商人才懂的哑语行话。有时巷子里会忽然传来奥腔或是晋声的争吵,那是掮客们太激动的表现,放心,巷子里一会儿就又会风平浪静了。吵嘴,有时是商业谈判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剂,至今一些天津商人们还沿袭了这种特殊的“商业情趣”。 当时在竹竿巷的附近,比如针市街等地,集中了许多外埠的客栈,其中以山西人和广东人为多,南边的广东人想要发财都到天津来做买卖,而现在正相反,想发财的天津人全往南方跑。那时候,广东佬、山西帮甚至把自己的票号就放在竹竿巷里,买卖一成,立刻划拨。来自最远省份的是新疆伊犁人,他们和这里的一些大药材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竹竿巷是当年天津乃至北方商业中的一杆旗帜,一座航标。譬如当时各商号和银号,甚至外国的银行,要在津办理汇款,小到几万,大到上百万,都要以竹竿巷公汇经纪人开盘和收盘的行市作依据。 最能说明竹竿巷商业兴旺的一个事例,就是“麻袋王”的兴起。这是一个最早靠收买加工旧麻袋为业的王姓人家,起先他在竹竿巷只有一间小门脸,由于当时使用铜币,都用小麻袋装钱,一个小麻袋装币一千元,由于这个王姓人家制作的麻袋精良,巷子里的商家、银号都向他订购,随着竹竿巷各家生意的兴旺,到最后这个拥有几十人的麻袋加工点昼夜干活,愣是供不应求。急得商家们发展到向印度订购麻袋。后来,这个王家发了大财,开了好几家银号。靠加工装钱的麻袋而发家,恐怕这是竹竿巷里的一个奇迹了。 卢沟桥事变后,各大商号纷纷关门闭户,并随后纷纷向各租界搬迁了。竹竿巷终于冷寂下来。 以后,随着天津中心的南移,竹竿巷彻底落寞了。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在这令人有些窒息的小巷中经商,可他们思想上却不狭隘,很广阔,并不封闭。 ------------------------------------------ 天津卫“银子窝” 清商业街竹竿巷 这条巷道地处北门外路西,是天津卫最早的商业发祥地之一。早年津门“八大家”之一的卞家,曾在巷内开了一家隆顺号,专营南货。当年,这条小巷里有大棉纱庄二十四家、大银号八家、杂货商三家、名茶庄二家、麻袋庄一家、烟铺一家,共三十九家商号,其中一半属“八大家”的买卖。据孟所长介绍,听老辈人相传,当年,尽管巷道狭窄,但巷内终日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商家日进斗金。因此,竹竿巷曾被人戏称为天津卫的“银子窝”。不难看出,这条小巷在老天津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天津商业之繁荣,沟通各地物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