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津炮台 |
释义 | 由于天津的地理位置致关重要,清代在津城周围要地曾建有炮台七处,分布于海光寺西、马家口、三叉河北、邵公庄东和城西双忠庙等地。可三宝之一的炮台是这七处之外的大沽口炮台。 大沽炮台兴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有炮台四座,安设大炮三十尊,驻军八、九千人。一八五八年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率领联合舰队二十余艘,向大沽口炮台进攻,守炮台的士兵奋勇反击,打沉了联军军舰四艘。但由于总督谭建襄畏敌先逃,炮台终于被攻陷,联军长驱直入,迫使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 战后,清廷重新修建大沽口炮台,在海河口南岸东沽村修建炮台三座,在北岸宁河县于家堡设炮台两座,在后墙营门设小炮台二十五座,共拥有大炮六十四尊,防务比以前更为加固。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之役,大沽口外的军舰三十余艘,向大沽炮台猛功,守军伤亡惨重,大沽终被攻占。 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先拆除了天津城墙,次年,即将大沽炮台连同其他沿海炮台、兵营尽皆拆除。从此大沽炮台只剩下土基垒垒,成为历史陈迹了。 在城外四周建有七座炮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沽口炮台。每座炮台有士兵日夜看守,以保卫城区的安全。“七台环向”曾列为清代天津八景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